
清-爱新觉罗·弘历
¥2.90
爱新觉罗·弘历(1735-1795年在位)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为太子,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预军国要务。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历即位。

三国名将谱
¥2.90
三国的鼎立,也是三国间长期的、更复杂纷争的开始。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各政权间战争频繁。魏、蜀、吴三国与西晋初,在治军、谋略、指挥、科技等方面均有显著成就。水战和攻守城战的战术、技术有较大发展。府兵制的创立在中国军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三国时期是中国战争史的个高潮。在这个战争洪流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弄潮儿”,本书就带您近距离接触一批技术高超的战争“弄潮儿”,换种说法,他们就是熠熠生辉的名将!名将三国,三国名将,三国注定与名将不离。

了解蒋介石(上)
¥2.90
历史简单的概括就是:发生在以前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事,那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漫谈古今中外史,一览上下五千年。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青楼名妓秦淮风月。

孟子刚
¥2.90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是一部独立军事研究报告。此系列分四部《突破东海》《收回南海》《西线战事》《不可能的战争》

智慧奇书(2本)
¥4.99
本套装包含《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共两册

广阳杂记(下)
¥6.99
《广阳杂记》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为清初刘献廷撰,共五卷,此书不编类,是随手记录之作,内容涉及“礼乐、象纬、医药、书数、法律、农桑、火攻、器制”等,以“杂”为特征。所记翔实可信。但此书论识精当,记述精细,固又不可以“杂”而略之。 刘献廷撰写,汪北平、夏志和点校的《广阳杂记(清代史料笔记)/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对时事、典章制度、礼乐、象纬、律历、音韵、地学、水利乃至医药、佛学,均有涉及。所记翔实可信。


传统经典:草木春秋演义(一)
¥10.99
《草木春秋演义》是一本章回体小说,其想象依托中医药知识,不但文采飞扬,幽默风趣,更寓中医药知识于娱乐之中,堪称本草知识人文化的典型。《草木春秋演义》属于典型的寓言类小说,*寄托言志,作者以神怪故事为依托,隐喻清朝现实矛盾,含蕴丰富,耐人咀嚼。 《草木春秋演义》是一本非常典型的药性剧,在文学或其他非医药学文献中包孕中医药知识的现象,在我国古代作品中比较常见,可追溯到上古。《诗经》《楚辞》《山海经》等等都有。但只有《草木春秋演义》将知识与情趣巧妙结合,让人易于接受。

金楼子
¥7.99
梁元帝萧绎《五一八!五五四》撰,向无异辞。此书早着录于《隋书。经籍志》,亦见于《南史·梁本纪下·元帝纪》,《隋志火南史》皆成书在唐朝初年,去梁不远,所说当属可信。及至南宋火枫窗小牍犹记其轶事云:余尝见内库书《金楼子》,有李后主手题曰:梁孝元谓:王仲宣昔在荆州,着书数十篇,荆州坏,尽焚其书人在者一篇,知名之士咸重之。

史记【公版】
免费
史记》是我国通史,是“二十四史”中zui早的一部,也是zui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叙事,始自黄帝,下迄西汉太初,采用了综合性的叙事模式,囊括记言、纪事、编年、国别等形式,开创纪传体史书“纪、传、表、志”的体例。就内容而言,《史记》是对前代史学的一次总结;就体例而言,《史记》也是集大成之作。


陈虬集 中华书局出品
¥39.36
陈虬以维新变法思想和中医实践两方面的杰出成就载入史册,本书包括陈虬*为重要的变法思想专著。 胡珠生所编的《陈虬集/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系统阐述了陈氏的维新思想,许多言论已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之先声,对于研究晚清维新派知识分子向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山海经(第四卷)
¥3.99
《山海经(珍藏版)(套装共4册)》是一部记载我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怍,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珍藏版)(套装共4册)》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奇书,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山水物志。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校时,才合编在一起。

续资治通鉴(精)全八册(试读本)
免费
北宋著名大臣、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史学名著《资治通鉴》,记事止于宋代开国之前一年(959),而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从宋太祖建国(960年)开始续写,直到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共220卷,展示了宋、辽、金、元四朝兴衰治乱的历史。 《续资治通鉴》记述详明简要,考证严谨,编排合理,受到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推崇,被评价为《资治通鉴》*好的续作。 1956年毛**亲自指示的标点本《资治通鉴》出版之后,《续资治通鉴》标点本也在1957年出版,已经通行60余年。现将《续资治通鉴》转为简体横排,纳入《中华国学文库》,便于大众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三)
¥90.08
由《汉通西南夷》《淮南谋反》《汉通西域》《武帝伐匈奴》《武帝平两越》《武帝击朝鲜》《武帝惑神怪》《巫蛊之祸》《燕盖谋逆》九篇组成,通过汉通西南夷、淮南谋反、汉通西域、武帝伐匈奴、武帝平两越、武帝击朝鲜、武帝惑神怪、巫蛊之祸、燕盖谋逆等历史事件,展现汉武帝靖边拓土、平定内乱的雄才大略,也记录汉武帝晚年惑神怪兴巫蛊之祸终遭丧妻失子之痛的历史过程。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九)
¥90.08
由《曹操篡汉》《孙氏据江东》《刘备据蜀》三篇组成,通过曹操篡汉建立魏政权、孙氏据江东建立吴政权、刘备据蜀建立蜀政权等历史事件,真实再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鬼谷子传
¥23.20
鬼谷子,姓王,名诩,战国时期著名的兵法家、纵横家、阴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相传其额前有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他隐居于清溪鬼谷(今河南省鹤壁市),传授纵横捭阖之术,极为详细透彻地向弟子讲解谋略、辩论、游说的技巧。其门下弟子数百,这些人驰骋于列国之间,搅弄天下风云变幻,名流千古者不计其数,其中以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名声尤盛。 他的著作《鬼谷子》被称为中国谋略学的山之作,囊括了鬼谷子毕生学说之精华,一直被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所推崇、学习,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翻这本书,领略鬼谷子于纷乱时局中纵横捭阖的传奇一生。看战国的阴谋与阳谋、战争与和平、覆灭与复生……一切尽在鬼谷子的一举一动、手起棋落之间!

清史稿(简体横排本精装)全十二册(试读本)
免费
本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正史”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536卷。 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1914年工作开始,1927年大致完稿,历时14年。本书汇集整理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资料,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清代史事。同时书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献价值。 本书点校由启功、王锺翰、孙毓棠、罗尔纲、刘大年、吴树平等著名学者完成,点校质量较高。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五)
¥90.08
由《丁傅用事》《董贤嬖幸》《王莽篡汉》《光武中兴》四篇组成,通过丁傅用事、董贤嬖幸、王莽篡汉、光武中兴等历史事件,记叙了西汉末年外戚专权、佞臣当道、荒淫误国,王莽乘机篡夺西汉政权、复古改制,王莽末年农民起义、群雄奋起推翻王莽新朝,刘秀韬光养晦、苦心经营、建立东汉的历史过程。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十七)
¥90.08
由《伪楚之乱》《卢循之乱》《谯纵之乱》《吕光据姑臧》《乞伏据金城》《秃发据广武》《蒙逊据张掖》《秦灭后凉》八篇组成。《伪楚之乱》《卢循之乱》《谯纵之乱》,叙述了东晋末年围绕着争夺东晋皇权而引发的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东南沿海地区民众起义、西南地区以谯纵为首的地方势力叛乱以及平定的整个过程。《吕光据姑臧》《乞伏据金城》《秃发据广武》《蒙逊据张掖》《秦灭后凉》,记录了十六国时期前秦将领吕光建立后凉政权、鲜卑乞伏氏建立西秦政权、鲜卑秃发氏经略河西地区并终建立南凉政权、匈奴族首领沮渠蒙逊篡立北凉政权、后秦灭亡后凉的历史过程。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二十三)
¥90.08
由《魏分东西》《高氏篡东魏》《宇文篡西魏》《侯景之乱》四篇组成。《魏分东西》叙述了元魏政权因高氏和宇文氏集团的对立而分裂为东、西魏,以及东西两魏之间的政治及军事斗争。《高氏篡东魏》《宇文篡西魏》分别叙述了东魏丞相高澄、高洋兄弟谋篡并取代东魏、建立北齐的历史背景及过程,西魏权臣宇文氏取代西魏、建立北周的过程。《侯景之乱》叙述了东魏大将军侯景叛魏降梁,继而乱梁的历史过程。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二十六)
¥90.08
由《突厥朝隋》《隋讨高丽》《炀帝亡隋》《高祖兴唐》四篇组成。《突厥朝隋》《隋讨高丽》,叙述了隋朝建立后与北方的突厥和东北方的高丽的关系——对突厥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的策略,终于使其大部归附中原;与高丽发生冲突,连续三次征伐高丽。《炀帝亡隋》《高祖兴唐》,叙述了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四处巡游,穷兵黜武,后导致豪杰并起,唐高祖李渊乘势在太原起兵,终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的历史过程。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三十八)
¥90.08
由《诸镇相攻》《朱温取淄青》《朱温篡唐》《郢王篡弑》《李氏据凤翔》五篇组成,详细记载了唐末藩镇混战和朱温篡唐建后梁的历史。《朱温取淄青》《朱温篡唐》记述朱温在唐末藩镇混战的过程中,成为势力为强大的藩镇之一,并利用宦官与朝官的争斗,逼迫唐哀帝让位,进而篡夺唐朝政权、建立后梁的历史。《郢王篡弑》记载了后梁郢王朱友珪弑杀后梁太祖朱温,篡夺帝位,后被均王朱友贞平定的历史。《李氏据凤翔》详细记载了唐僖宗光启年间至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年间,李茂贞父子占据凤翔约四十余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