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金融长尾战略:金融创新的长尾风险与后全能银行时代电子书

本书从次贷危机入手,通过对大型金融机构内部风险蔓延路径的解读,分离出现代金融集团业务构建的三原则,即风险隔离、资本独立、有限协同。

售       价:¥

纸质售价:¥29.80购买纸书

2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杜丽虹,姜昧军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01

字       数:1099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管理 > 会计/金融投资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从次贷危机手,通过对大型金融机构内部风险蔓延路径的解读,分离出现代金融集团业务构建的三原则,即风险隔离、资本独立、有限协同。这些原则不仅反映了欧美复杂金融机构的需求,也同样指导着中国金融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能使复杂的业务以简单的方式运营,使每个业务的经营模式和风险承担都变得更加清晰明了。此外,本书将视野从纯粹的金融机构扩大到“实业+金融”的产融集团,对于这类集团,金融业务的选择更加复杂,不仅要考虑金融业务间的关联性,还要考虑产业与金融的相互支撑。 本书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部门、金融监管当局、金融机构、产融集团、投资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要参考读物,亦可作为高校经济学与金融学科的教学参考用书<br/>【作者】<br/>杜丽虹 清华大学博士,北京贝塔咨询中心合伙人,江南证券研究所顾问,同威资产管理和同威创投特约顾问,《证券市场周刊》特约顾问。<br/>
目录展开

扉页

版权页

前言

目录

第1篇 次贷危机启示:金融创新的长尾风险

第1章 次贷危机中的“长尾风险”

1.1 次贷危机暴露混业困局

1.2 金融创新,从“风险分散”到“风险扩散”

1.3 全能银行,钻巴塞尔协议空子

1.4 全能银行,“交叉销售”的双刃剑

1.5 金融创新中风险控制的三原则

第2章 金融创新中全能银行的业务重构

2.1 金融业务的风险分类

2.2 金融创新中的业务结构设计

2.3 案例 花旗集团的业务重构

2.4 “后次贷”时期的金融新贵

第3章 中国金融集团的业务结构设计

3.1 中国金融机构的长尾风险

3.2 中国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再设计

3.3 结论:金融现代化的基础是业务结构的现代化

第2篇 金融创新时代中小银行的应对策略

第4章 金融创新时代银行的转型价值

4.1 引言

4.2 案例 美国最古老的银行如何应对金融创新

4.3 转型的背后,金融价值链的专业化裂变与重新聚合

4.4 金融创新与转型价值

4.5 案例 梅隆公司,大胆转型的又一个案例

4.6 创新价值两倍于传统价值

第5章 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小型银行的选择

5.1 引言

5.2 案例 德国商业银行的创新尝试

5.3 中小型银行的创新选择

第6章 金融创新背景下地区性银行的选择

6.1 引言

6.2 案例 渣打银行的突围之路

6.3 国内地区性商业银行该向渣打学习什么

第7章 中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排名

7.1 引言

7.2 综合实力排名

7.3 业务单项排名

7.4 综合实力分析

7.5 榜单启示:专业优于大而全

第3篇 金融创新时代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应对策略

第8章 信托行业的两种专业化道路

8.1 引言

8.2 信托迷途

8.3 国际信托业成长的两个维度

8.4 信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一窄一宽”

第9章 私人股权基金的鲇鱼效应

9.1 引言

9.2 私人股权基金的套利新模式

9.3 案例 黑石,行业整合的鲇鱼

9.4 鲇鱼效应在中国

第10章 财险公司的“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10.1 引言

10.2 国内财险公司的规模困局

10.3 案例 AIG保险业务的另类成长

10.4 以能力取胜,回避规模拼杀

10.5 目标:“农村”包围“城市”

10.6 特色化突围的其他案例

第4篇 金融创新时代的产融战略

第11章 产融战略的成功原理

11.1 机会导向型的产融战略暗藏风险

11.2 产融战略的演化

11.3 产融战略的第一个层次:基于经营协同的产融战略

11.4 产融战略的第二个层次:基于金融协同的产融战略

11.5 产业基础决定产融模式

11.6 对中国企业的启示:经营协同是起点

第12章 产融战略的更高层次

12.1 案例 巴菲特的产融价值链

12.2 产业+保险:长在悬崖上的花

12.3 产业基础决定金融宽度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