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电子书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各种矛盾交织,错综复杂。

售       价:¥

纸质售价:¥86.90购买纸书

13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2

作       者:袁宏永,黄全义,苏国锋,范维澄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2-01

字       数:1753

所属分类: 科技 > 工业技术 > 其他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精)》是对过去近10年有关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的系统性总结,内容包括:应急平台建设的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综合预测预警、协同会商、应急保障、应急决策、应急评估、应急演练、数据组织与管理、应急地理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应急平台(体系)在应急管理的日常值守、应急处置、模拟演练等常态和非常态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应急平台体系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研究的难等。 《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精)》可供高校和科研院所公共安全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师生和研究人员,各级政府应急机构、大型企业的工作人员阅读参考。<br/>【作者】<br/>衰宏永男,1965年出生于湖北。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火灾防治与应急技术基础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一辰安科技公共安全应急技术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中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亚太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标准化委员会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曾任“2008北京奥运”安保顾问,《火灾科学》杂志编委,firesafety journal,chinese physics letters等多种学术刊物审稿人。 1994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94—199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任副教授:1996—2004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004午至今在清华大学任教:2012年在英国拉夫堡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并行讲学交流。 长期从事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涉及公共安全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及其综合集成,灾害探测与控制工程。担任国家重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项目1项:主持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科技部奥运科技攻关专项课题等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有5项通过省部级鉴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获得*科技步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科技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还获得*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已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获得清华大学先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荣誉各1次,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1次: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1次,人选*“新世纪人才计划”,获得“科技奥运”先个人奖励,2011年人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黄全义,男,1962年出生于河南。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应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计算机通信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副主任委员、《城市勘测》编辑委员会委员。 1984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年和2001年在该校毕业并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土学位。1987—2000年在该校任教,]993午被聘为副教授,2000年被聘为研究员:2000—2006年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继续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午调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 主要从事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包括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综合应用系统与数据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3s(gis/gps/rs)技术及其在公共安全中的应用研究,在灾害监测监控与风险分析、综合预测预警、应急智能辅助决策,以及国家应急平台体系设计等方面取得一批成果。 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设计与数据库系统研发”。研发的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通用模块已在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急平台采用。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系统研究成果,2009年度获得*科技步一等奖(排名第三),2010年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步一等奖(排名第三)。已完成*、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近50项,获得其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项,还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与编写学术专著和教材5部。 苏国锋,男,1974年出生于内蒙古。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公共安全应急平台技术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应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灭火救援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 199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和电子科学技术系,获得双学士学位,2002年在该校火灾科学国家重实验室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3—2004年在该校信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工作。2006—2007年被借调到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参与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前期调研工作:2008—2009年在英国拉夫堡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并行合作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特定情况下应急现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组织与表达技术,信息缺失情况下的处理方法、复杂情境下的情景应对方法,以及现场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设计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主持*“985”课题1项,主持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1项,参加完成其他*和省部级重大课题多项。作为核心成员,获得了10项科技成果,取得9项软件著作权、5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国际专利,研究工作或成果获得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基金奖励1次,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1项,*科技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获得清华大学先工作者荣誉,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范维澄,男,1943年出生于贵州。清华大学教授、博土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土。现任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实验室主任、中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城市建设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主任、*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专业学位安全工程领域协作组组长、亚太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主席、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副会长、中国消防协会副会长、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顾问。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留校工作,1979—1982年,为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访问学者,2003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公共安全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人员疏散、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及其综合集成:火灾动力学演化与防治技术:燃烧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和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前沿,提出了在清华大学构建公共安全研究院的整体构思和建设方案:参与起草“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公共安全科技问题”专题战略研究报告。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行专题讲解,在国务院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作大会讲座,系统地阐述了突发事件应急平台的概念、定位、内涵、作用、构成和核心要素,以及应急平台与电子政务系统的关系,提出在统一的全国标准下按照各地实际需求建设应急平台的总体方案。 曾担任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重基金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科技步一等奖1次和二等奖2次;*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次,省部级优秀教师奖4次。获得发明专利20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出版英文专著并在美、日、英、法等国发行。被评为国家重实验室计划10周年和20周年先工作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

目录页

第1章 绪论

1.1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1.1.1 公共安全科技“三角形”框架

1.1.2 应急管理

1.2 应急平台及其体系

1.2.1 应急平台

1.2.2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

1.2.3 应急平台分类

1.3 国内外应急平台建设与研究现状

1.3.1 国外应急平台建设

1.3.2 国内应急平台建设

1.4 应急平台体系的关键技术

1.4.1 风险隐患监测防控技术

1.4.2 综合预测预警技术

1.4.3 协同会商技术

1.4.5 应急决策技术

1.4.7 应急演练技术

1.4.9 应急地理信息服务技术

参考文献

第2章 应急平台组成

2.1.1 应急指挥厅

2.1.2 值班室

2.1.3 专家研讨室

2.2 移动应急平台

2.3 基础支撑系统

2.3.1 应急通信系统

2.3.2 计算机网络系统

2.3.3 视频会议系统

2.3.4 图像接入系统

2.3.5 主机与存储系统

2.4 数据库系统

2.3.6 容灾备份系统

2.4.2 地理信息数据库

2.4.3 事件信息数据库

2.4.5 预案库

2.5 综合应用系统

2.5.1 综合业务管理系统

2.5.2 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系统

2.5.3 综合预测预警系统

2.5.4 智能辅助方案系统

2.5.5 指挥调度系统

2.5.6 应急保障系统

2.5.7 应急评估系统

2.5.8 模拟演练系统

2.6 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

2.6.1 资源目录系统

2.6.2 数据交换系统

2.7 安全支撑系统

2.8 标准规范

第3章 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技术

3.1.1 概述

3.1.2 风险隐患识别

3.1.3 风险监测

3.1.4 单类风险源风险评估

3.1.5 多类风险源综合风险评估

3.1.6 风险防控

3.2 综合预测预警技术

3.2.1 概述

3.2.2 单灾种预测

3.2.3 多灾种耦合综合预测

3.2.4 预警信息发布

参考文献

第4章 应急处置综合研判技术

4.1.1 概述

4.1.2 应急一张图

4.1.3 基于“应急一张图”的在线会商技术

4.1.4 事件态势管理

4.2 应急保障技术

4.2.1 概述

4.2.2 资源需求估算

4.2.3 灾后应急资源空间优化配置

4.2.4 灾后应急资源优化调度

4.3 应急决策技术

4.3.1 概述

4.3.2 数字预案

4.3.3 模型链构建技术

4.3.4 基于人机交互的应急决策技术

参考文献

第5章 应急评估与演练技术

5.1.1 概述

5.1.2 突发事件评估

5.1.3 应急能力评估

5.2 应急演练技术

5.2.1 概述

5.2.2 突发事件情景虚拟仿真技术

5.2.3 多角色协同模拟演练技术

5.2.4 模拟演练记录与评估技术

参考文献

第6章 数据组织、管理与服务技术

6.1.1 概述

6.1.2 数据需求

6.1.3 数据组织

6.1.4 数据更新与维护

6.2 应急地理信息服务技术

6.2.1 概述

6.2.2 应急地理信息服务集成

6.2.3 应急地理信息服务资源发现

6.2.4 地理信息集成服务优化

参考文献

第7章 应急平台体系标准

7.1.1 基础性标准的构成

7.1.2 通用性标准的构成

7.1.3 应用支撑标准的构成

7.2 应急平台体系标准示例

7.2.1 应急平台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

7.2.2 应急平台标识

7.2.4 政府与部门应急平台数据共享交换规范

7.2.6 部门预测预警整合办法

7.2.7 应急评估准则与方法

第8章 应急平台体系安全支撑技术

8.1 总体技术架构

8.2 场所安全

8.3 网络安全

8.4 通信安全

8.5 应用安全

8.7 安全管理

第9章 移动应急平台

9.2 大型移动应急平台

9.2.1 总体架构

9.2.2 基础支撑系统

9.2.3 车载数据库

9.2.5 业务承载系统

9.3 中型移动应急平台

9.3.1 总体架构

9.4 小型移动应急平台

9.4.1 总体架构

9.4.3 系统构成

9.5 手机工作平台

9.5.1 总体架构

9.5.2 主要功能

9.5.3 系统特点

9.6 移动应急平台互联互通

9.6.1 大中型移动应急平台与应急平台互联互通

9.6.2 小型移动应急平台与应急平台互联互通

9.6.4 移动应急平台与其他移动应急平台/车互联互通

第10章 应急平台的应用

10.1 日常应急管理

10.1.1 值班排班

10.1.2 应急资源管理

10.1.3 预案管理

10.1.4 综合风险评估

10.1.5 突发事件信息汇总

10.2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10.2.1 突发事件描述

10.2.2 基本流程

10.2.3 信息接报与初步研判

10.2.4 综合预测预警与态势分析

10.2.5 辅助决策方案生成与调整

10.2.6 在线会商与指挥调度

10.2.7 事后总结与评估

10.3 应急演练案例

10.3.1 市域背景

10.3.3 演练目的

10.3.6 演练地点

第11章 发展与展望

11.2 应急平台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附录 与本书有关的背景材料

致谢

累计评论(2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