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看得见的中国史.上卷电子书

  和当下各种带有浓厚主观性色彩的私人解读历史不同,本书在拒绝说教,摒弃枯燥的同时,用图与文的完美结合,打造出了一套符合中国人历史观的色彩历史读物。   本书汇集了三百多件读者只有走遍各大博物馆才能一睹真颜的精品文物图片,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铜爵、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徽宗画、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帝王像,法门寺地宫的金银器,中国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就若隐若现在这些传递着丰富信息的瑰宝之中。

售       价:¥

纸质售价:¥38.70购买纸书

494人正在读 | 2人评论 6.4

作       者:童超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0-01

字       数:21.8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6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6条)
◆《看得见的中国史》(上下)是国内少有的历史普及读物,以高度浓缩、有血有肉的故事,以类似“电影情节”的手法为读者展一幅中国历史的全景图,完整地展现了一个乐观向上、勤劳勇敢的民族在历史的大变动中创造历史的过程,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予以清晰展现,使读者可以一探我们伟大祖国何以创造历史奇迹的奥秘。另外,本书的制作有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专家团队作为强大的后盾,还有各省博物馆和华盖作为图片资源提供商,使读者在阅读高品质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大量优质精彩图片带来的视觉盛宴。<br/>【推荐语】<br/>和当下各种带有浓厚主观性色彩的私人解读历史不同,本书在拒绝说教,摒弃枯燥的同时,用图与文的完美结合,造出了一套符合中国人历史观的色彩历史读物。 本书汇集了三百多件读者只有走遍各大博物馆才能一睹真颜的精品文物图片,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铜爵、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徽宗画、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帝王像,法门寺地宫的金银器,中国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就若隐若现在这些传递着丰富信息的瑰宝之中。 世界从来不简单,历史何尝会模糊。看得见的历史,让你看见历史的真相,看懂历史的规律,看清楚历史传递给你的答案。<br/>【作者】<br/>童超:男,1938年生于江苏徐州,祖籍浙江绍兴。196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64年四川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史研究》杂志社总编辑兼社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系主任,以及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秦文研究会会长等职。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表彰“为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荣誉证书。撰写或合著的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卷)《中国古代军制史》《中国军事制度史·后勤制度卷》《中国农民战争史·魏晋南北朝卷》。<br/>
目录展开

前言

第一章 传说时代夏商西周 历史从蒙昧迈向文明

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

三皇的传说

炎帝和黄帝

尧舜禹的传说

首创家天下的夏朝

二里头遗址和夏文化

成汤建商

盘庚迁殷和武丁中兴

巾帼女将妇好

纣王亡国

小周邦的崛起

武王灭商

周公摄政

共和行政

犬戎灭周

第二章 春秋战国 诸强争雄与诸子争鸣

春秋五霸

老子与道家哲学

儒学宗师孔子

诗经中的世界

兵圣孙武

车战与战车

战国七雄的变法图强

升级的争霸战争:从桂陵到长平

墨子与墨家

孟子和荀子

韩非和法家

纵横之术动天下

吕不韦囤积帝王

第三章 秦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盛大奠基

秦王扫六合

沙丘之变

大泽乡的吼声

楚汉相争与刘邦完胜

尘封地下的军团

吕后称制

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

打通西域与开辟丝绸之路

汉与匈奴的和战

王莽托古改制

光武帝得陇望蜀

外戚与宦官擅权

遍地黄巾起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分而复合的坎坷历程

三国鼎立竞风华

昙花一现的西晋统一

八王之乱与西晋的瓦解

十六国纷争与东晋的偏安

对峙中的更替:北魏崛起和刘宋的建立

宋、齐、梁、陈:南朝的兴替与衰亡

门阀士族的衍生与衰落

从两魏并立到北周灭齐

丰富多彩的北朝石窟艺术

走向自觉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

第五章 隋唐五代 辉煌盛世与裂土乱局

杨坚建隋树新政

隋炀帝二世亡国

贞观之治

一代女皇武则天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辉煌的唐代书法

诗仙与诗圣

藩镇割据和宪宗削藩

牛李党争

宦官专权和甘露之变

奇幻的法门寺地宫

黄巢起义

梁唐晋汉周,动乱的五代十国

累计评论(6条) 2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