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女遗规译注电子书
租阅
★清代蒙童教育教材、清末中学堂修身科教科书
★曾国藩、南怀瑾、净空法师推荐、读经、私塾、国学班必备教材
★童蒙养正的必读经典,父母、老师必读之书
★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为切要。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
同类好书推荐
《曾文正公家书》(宣纸线装、精校足本、精美至极)点击进入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为你推荐
《教女遗规》是清人陈宏谋先生所辑录的《五种遗规》中的第二篇。 陈宏谋先生采录前人关于养性、修身、治家、为官、处世、教育等方面的著述事迹,分门别类辑为遗规五种,即《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和《在官法戒录》,总称《五种遗规》。 《教女遗规》采集历代女教之经典,堪称女子教育之集大成者。古人云:“正天下,首正人伦;正人伦,首正夫妇;正夫妇,首重女德。”足见女子之教育,乃天下太平之大根大本。此书实为今世女子之必读。 然而这样重要的一部典籍,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知道的人很少,更没有白话译注版本流通。为了让读者更方便地了解、学习本书,此前我们已经出版流通了《养正遗规译注》一书。此次,编者继续对《教女遗规》进行了译注,同《养正遗规译注》一样,编者对其中的艰深字词进行了详尽注释,并对每篇文章都做了浅显易懂的翻译,以便今人更好地学习和阅读!
《教女遗规》是清人陈宏谋先生所辑录的《五种遗规》中的第二篇。 陈宏谋先生采录前人关于养性、修身、治家、为官、处世、教育等方面的著述事迹,分门别类辑为遗规五种,即《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和《在官法戒录》,总称《五种遗规》。 《教女遗规》采集历代女教之经典,堪称女子教育之集大成者。古人云:“正天下,首正人伦;正人伦,首正夫妇;正夫妇,首重女德。”足见女子之教育,乃天下太平之大根大本。此书实为今世女子之必读。 然而这样重要的一部典籍,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知道的人很少,更没有白话译注版本流通。为了让读者更方便地了解、学习本书,此前我们已经出版流通了《养正遗规译注》一书。此次,编者继续对《教女遗规》行了译注,同《养正遗规译注》一样,编者对其中的艰深字词行了详尽注释,并对每篇文章都做了浅显易懂的翻译,以便今人更好地学习和阅读!
【推荐语】
★清代蒙童教育教材、清末中学堂修身科教科书 ★曾国藩、南怀瑾、净空法师推荐、读经、私塾、国学班必备教材 ★童蒙养正的必读经典,父母、老师必读之书 ★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为切要。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 同类好书推荐 《曾文正公家书》(宣纸线装、精校足本、精美至极) 《读史是人生的必修课》(*:你想增加智慧吗?史书是不可不读的。) 《体验人生**享受》(定弘法师出家后讲演首次集结传)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国*早语文教科书、影响民国老课本的发端之作) 《群书治要译注》(习仲勋题词、多国元首正在学习、净空法师力荐)
【作者】
陈宏谋,原名弘谋,晚年因避乾隆(弘历)讳,改为宏谋。他是雍正元年(1723)士,清代广西桂林籍官员中,官位最高(宰相),任官时间最长(48年),任官历经省份最多(曾任江苏按察使、湖南巡抚、云南布政使等职,止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外任30多年,历12省,政绩卓著),在民间影响*的一位清官、名臣。在多年的任职经历中,陈宏谋对各地民情风俗的得失利弊行了研究,分明兴革,逐条钩考,加之勤奋学习,遂成为学识渊博、编著甚丰的学者。主要编著有:《纲鉴正史约》(增订)、《司马文公年谱》(辑)、《三通序目》(录)、《甲子纪元》(辑)、《培远堂偶存稿》、《大学衍义辑要》(辑)、《大学衍义补辑要》(辑)、《吕子节录》(辑)、《女训约言》、《培远堂文集》、《手札节要》、《课士直解》、《培远堂文录》、《湖南通志》(监修)、《五种遗规》(辑)、《陈榕门先生遗书补遗》等,著作总集有《培远堂全集》和《陈榕门先生遗书》。
目录展开
《五种遗规译注》序
藏书五种叙
重刷藏书五种序
教女遗规序
卷 上
曹大家《女诫》(有序)
《女诫》原序
卑弱第一
夫妇第二
敬顺第三
妇行第四
专心第五
曲从第六
和叔妹①第七
蔡中郎《女训》
宋尚宫《女论语》
立身章第一
学作章第二
学礼章第三
早起章第四
事父母章第五
事舅姑章第六
事夫章第七
训男女章第八
营家章第九
待客章第十
和柔章第十一
守节章第十二
卷 中
吕近溪《女小儿语》
四 言
杂 言
吕新吾《闺范》(有序)
嘉 言
善 行
夫妇之道
妇人之道
母 道
姊妹之道
姒娣之道
姑嫂之道
嫡妾之道
婢子之道
卷 下
王孟箕家训——御下篇
温氏母训(有序)
史搢臣《愿体集》
唐翼修《人生必读书》
王朗川《言行汇纂》
女训约言
女德
女戒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