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大国问题论电子书

售       价:

342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7.3

作       者:陈文科

出  版  社:山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5-01

字       数:46.1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经济 > 中国经济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大国问题论》, 这里“大国” 特指中国(下同), 因为中 国至今仍是世界头号发展中大国; 这里“问题” 指世纪之交至 今中国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转型中涉及全局性战略性 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据此, 从笔者20 世纪80 年代 中期至今发表的约百篇“大国问题” 论文中, 选择较有代表性 的47 篇, 汇集成册, 定名《大国问题论》以出版。
目录展开

第一部分

沿江经济带与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一、沿江经济带崛起在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二、以互补互动为中心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中西部发展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一、21世纪初中国中西部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性质和目标

二、中西部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能否跨越农业工业化阶段

三、中部发展在中西部及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定位

四、中西部发展战略是追赶式还是跳跃式

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层思考

一、适度开发与大开发:准确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含义及前提

二、缩短差距(雪中送炭)与“率先发展”(锦上添花):西部开发的目标和重点只能是雪中送炭

三、西部开发与中部开发:向西部非均衡推进为主,兼顾向中部梯度推进

四、沿边开发与沿江开发:以沿江开发促进我国全方位开发开放“H”字形格局的形成

五、水资源开发与其他产业开发:水电开发是一切资源或产业开发的突破口和中心环节

六、农村开发与城市开发:大农村开发开放要依托大城市的开发开放

七、西部开发与东部支援:当务之急是打破东部限制中西部劳动力流动的地方壁垒

八、市场导向与政府行为:市场导向为主,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论中国经济转轨模式的特色

一、转轨运行规则: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为主体制度的有机结合

二、转轨运行方法:稳中求进与改中求进相结合的渐进方式

三、转轨运行效率:实现经济上台阶、波浪式的跳跃发展

论中国经济转轨中过渡阶梯的特色

一、农村阶梯:以农村改革突破取得市场取向改革的经验

二、特区阶梯:以特区试点取得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经验

三、先富阶梯:以部分地区先富探索先富带后富,全国共同富裕的新途径

四、价格阶梯:以价格闯关促进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五、渐进阶梯:以渐进攻关实现改革与发展的协调推进

论中国经济转轨目标的特色

一、体制转轨特色:两个方向并行推进

二、产业转轨特色: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阶段

三、发展转轨特色:两个发展方式转变兼顾

四、战略转轨特色:是跳跃式而非追赶式发展战略,是综合型而非单一型开放战略

五、文化转轨特色:逆现代化文化传统向顺现代化文化观念转变

论中国经济转轨中的难点与攻关特色

一、中央调控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矛盾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矛盾

四、经济改革龙头与经济发展龙头的矛盾

五、产权改革与机制转轨的矛盾

大国转轨最容易忽视的六大问题

一、最容易被冲击的发展目标: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优化

二、最容易被掩盖的难点问题:农民收入增长问题

三、最容易被忽视的发展地带:中间地带或中部地区

四、最容易被接受的改革“神话”:“一股就灵”或“一改(产权改革)就灵”

五、最容易被激发的病症:急于赶超幼稚病

六、最难以摆脱的陷阱:历史文化传统陷阱

大国城市圈(带)发展研究的几个有争议问题

一、是从地理学,还是从经济学和地理学结合上来研究城市圈(带)

二、如何判断工业化中期我国城市圈(带)的发展阶段特征

三、如何比较分析我国两类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圈(带)

四、如何把握城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行政协调作用

论全面转轨期的中国城乡协调发展

一、人均GDP1000美元:中国由经济转轨为主到经济社会全面转轨的重要拐点

二、工业化中期:发展中大国发展最需要以工补农、以城促乡的关键阶段

三、城乡一元化公共品供给:改革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突破口和中心环节

中部湖北30年转轨发展的几大问题

一、关于抢抓战略机遇与解放思想先行问题

二、关于推进工业化的思路及正确处理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的关系问题

三、关于湖北区域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战略选择问题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探索中部特色科学发展模式

二、关于“两型社会”九大领域改革的中心环节

三、城城一体化与城乡一体化“双化并进”

四、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中长期走向

中国经济转型四大特点

一、双重制约:内部制约与外部制约

二、两类危机: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

三、两类资源枯竭型城市: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与淡水资源面临枯竭型城市

四、兼治两种变形:经济体制改革变形与经济发展方式变形

转型中国水危机的多维思考

一、国情、水情再认识:“水多、水少、水污染”何为第一位问题

二、基本国策再比较:既要重视节能减排,更要重视节水治污

三、水安全矛盾再算账:既要治理水污染、水土流失,更要治理多种形式的水浪费

四、治理北方水危机:节水管水与南水北调、调整(耗水产业)布局“三管齐下”

转型中国城镇化实践四题

一、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特色

二、城镇化如何以人为核心

三、是否从战略上区分“城镇化”与“城市化”

四、中国城镇化转型应避免的实践误区

第二部分

昔阳经济考察随记

一、喜看今日昔阳、大寨的深刻变化

二、经济变化根源于政策的变化

三、由重新认识昔阳、大寨所想到的几个问题

完善联产承包制的几个问题

一、不同地区的责任制多样化与不同责任制形式本身的多样化

二、加强国家计划指导与尊重农民自主权

三、发挥集体经济优越性与发挥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两个积极性

四、包干到户后的按劳分配与“富裕户”和“困难户”的差别

中国县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县经济范畴的确定及其依据

二、县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三、县经济体制改革与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控制

四、县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改革变形论

一、改革变形的表现及其特点

二、改革变形的主要原因分析

三、改革变形的防治对策

论治理改革中的畸变现象

一、畸变现象是新秩序建立的障碍

二、治理畸变现象的基本对策

当代改革潮流中“趋同”现象的深层思考

一、两种制度改革潮流中的若干趋同现象

二、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并非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

三、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不是离私有制越来越近

社会主义改革变形与高速赶超战略

一、高速赶超战略是传统经济体制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高速赶超战略是导致苏联东欧国家改革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改革高速赶超战略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

县改市变革的经济学思考

一、县改市的目标模式与客观条件

二、县改市的双重作用与二元经济结构

三、县改市的变革战略与理论根源

四、县改市的实践与城乡一体化理论

论作为改革过渡形式的放权让利

一、放权让利是过渡阶梯,不是长期形式

二、放权让利从良性过渡效应逐步走向非良性过渡效应

三、放权让利过渡形式久留不变导致改革徘徊

我国农业发展与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矛盾与理论误区分析

二、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重点、难点与对策

三、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八点建议

中国“公有制为主体”面面观

一、“公有制为主体”,是以所有制理论新突破为依据的新主体论

二、“公有制为主体”,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新主体论

三、“公有制为主体”,是正确处理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注重在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上大做文章的新主体论

四、“公有制为主体”是继续坚持公有制为基础,发挥公有制优势的新主体论

中国国有制新实现形式同市场经济结合问题

一、中国国有制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同市场经济相结合

二、中国国有制能够同市场经济相结合,但必须是有条件的结合

三、中国国有制同市场经济结合的实质,是国有制新的实现形式同现代市场经济的结合

中国县域经济转轨中的矛盾与成因分析

一、县域经济转轨中的四大矛盾

二、县域经济四大矛盾的成因分析

产权改革变形:对国企改制典型案例的剖析

一、四起国企产权改革变形典型案例的共性特征分析

二、四起国企产权改革变形典型案例的个性特征分析

三、防止和治理国企产权改革变形的几个理论和政策问题

科学发展要淡化GDP总量,多讲“人均”和结构效益

坚持市场取向,防治土地改革变形

一、如何看待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新突破

二、如何看待防治偏离市场取向改革的变形

第三部分

关于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问题

一、现状:农业大县与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收入低县

二、困境:农民“种不起”、企业“亏不起”、财政“贴不起”、银行“贷不起”

三、对策:要像振兴老工业基地一样振兴老商品粮基地

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几个问题

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自给:实现全国粮食总量平衡的重点

二、解决地区利益“剪刀差”:理顺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关系

三、对粮食主产区“放水养鱼”:全国粮食有效供给稳定增加的关键

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农业发展战略明确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奋斗目标,确保农业与工业并进

二、农业地位估价:坚持“贡献型农业”与“富裕型农业”两点论,实行兴农致富

三、农业技术选择:注重现代技术和传统农艺相结合的适用技术,不宜过分强调采用高新技术

四、农业区域政策:重点扶持若干个“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促其尽快走出困境

五、农业资金投入:加大地方政府对农业,特别是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解决农业隐患问题

六、农业开发思路:突出具有各地特色的“水上农业”“山上农业”,实行“绿色”“蓝色”“白色企业一齐上

七、农业改革举措:大力推进开发性农业的股份合作制,培育农业新的增长点

农民问题:再次唤起激情

难以下定义

关键在“利”

钱从哪儿来,人到哪儿去?

再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规律与农业基础作用

二、关于广义农业与狭义农业

三、关于强质农业与弱质农业

长江流域适度退田还湖与积极防洪问题

一、湖泊急剧减少,调蓄洪能力降低,是汛期长江洪水水位居高不下、灾情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不适当恢复天然湖泊的调蓄功能,建设多层次调蓄洪工程,即令三峡大坝建成,也无法根治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

三、适度退田还湖,建设长江流域多层次调蓄洪工程,是疏筑结合、江湖兼治、上下(游)联动的积极防洪之策

四、适度退田还湖,既是当代长江流域防洪之计更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为可持续发展奠基的长远之策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缺陷与对策

一、“狭义市场”引导:目前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缺陷

二、中介服务弱化:千家万户农民走向市场的组织缺陷

三、促进“两个转变”:解决农业结构调整两大缺陷的对策

农业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抽象认识:农业基础设施是一个综合性的基础产业部门

二、具体认识: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产业

三、动态认识:农业基础设施是农村、也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

四、现实认识: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是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五、未来认识: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必须有一个可持续化的发展

防灾减灾:大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

一、防灾减灾是大国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

二、防灾减灾是大国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并永续利用资源的补救条件

三、防灾减灾是大国保证农业稳步发展,满足社会再生产和人类生态需要的客观要求

四、积极防灾减灾是大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论绿色经济

一、绿色经济原理: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有机结合的生态经济

二、绿色经济属性: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和生态竞争的特色经济

三、绿色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商品价值相统一的生态经济价值论

“中部凹陷”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一、“中部凹陷”现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中部凹陷”的形成:根子在体制,也与缺少中央政策倾斜有关

三、对策建议:实施东部领跑、中西部两轮跟进的“三轮驱动”战略

中部传统农区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

一、特殊性:中部传统农区新农村建设起点明显低于东部,难度大于西部

二、改革思路:中部传统农区新农村建设应走出或工业化或农业强省的两难抉择,以加快非农化进程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中部传统农区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处理的几个关系

中国城市圈发育中的“区域城乡集合体”现象

一、重庆组团城市:“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

二、武汉城市圈:特大中心城市与周边“农业大市”的不对称集合

三、京津冀都市圈:京津双核发达城市群与环京津贫困带的特殊组合

四、基本结论:“区域城乡集合体”是城市圈———区域城市集合体的初级形态或不充分发展形态

论农业大省

一、农业大省的经济学内涵与现实特征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农业大省演变轨迹的分析

三、经济转轨期我国中部工农业大省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太湖水污染现象”及其启示

一、从太湖水污染加剧看长三角地区工业化模式的两重性

二、武汉城市圈建设当前面临严峻的水环境问题

三、主要警示:武汉城市圈应循着“两型社会建设目标,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

“十二五”湖北科学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

一、确立以“两型社会”建设为湖北“十二五”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针

二、坚持发挥外向型和内在型经济双重优势,湖北弯道跨越由“速度型”向“结构速度型”转变

三、坚持以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经济转型,突破性发展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坚持推进“一带两圈”区域战略,着力培育2~3个区域新增长点

我国重点流域地区的水污染趋向与治水治污路径

一、高速发展的水环境代价:“十五”期间重点流域地区水污染程度分析

二、我国重点流域地区水污染治理怪圈的成因分析

三、我国重点流域地区治水治污的新路径选择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