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内经精要译注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44.00购买纸书

194人正在读 | 2人评论 6.2

作       者:郑红斌、包素珍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01

字       数:27.6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中一部辉煌巨著,向有“群经之祖”“医家之宗”之美誉,是历代学习中医之书。《内经精要译注》是按《黄帝内经》学术理论体系对原文行分类,内容分为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发病、病因、病机、诊法、病证、防治原则、养生等,精选原文后设注释、译文、按语栏目。全书选文精当,条分缕析,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见解和多年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内经精要译注》不仅适宜中医药院校师生使用,也适合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br/>
目录展开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 阳

一、阴阳总纲

二、阴阳的特性

1.天地阴阳

2.人身阴阳

三、阴阳的基本内容

1.阴阳消长

2.阴阳自和

3.阴阳互根

4.阴阳互藏

5.阴阳交感

6.阴阳转化

四、阴阳的应用

1.说明生理

2.说明病理

3.说明药物的性能

4.说明脉象

5.说明治疗

第二节 五 行

一、五行特性

二、五行生克制化

三、五行的应用

1.说明生理

2.说明病理

3.说明诊断

4.说明治疗

第二章 藏 象

第一节 五 脏

一、概论

1.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五脏与事物的联系

二、心

1.心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

2.心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三、肝

1.肝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

2.肝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四、脾

1.脾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

2.脾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五、肺

1.肺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

2.肺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六、肾

1.肾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

2.肾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第二节 六 腑

一、概论

1.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六腑的病理变化

二、胆

1.胆的生理功能

2.胆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三、胃

1.胃的生理功能

2.胃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四、小肠

1.小肠的生理功能

2.小肠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五、大肠

1.大肠的生理功能

2.大肠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六、膀胱

1.膀胱的生理功能

2.膀胱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七、三焦

1.三焦的生理功能

2.三焦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第三节 头脑、肢体、九窍

一、头脑

1.头脑的生理

2.头脑的病理

二、肢体

三、九窍

1.目

2.耳

3.鼻

4.口

5.前阴

6.后阴

四、肌肉筋骨

1.肌肉

2.筋骨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精

一、精的含义

二、精的生理

三、精的病理

第三节 气

一、气的含义

1.真气

2.营卫气

3.宗气

二、气的生理

1.真气的循行与作用

2.卫气循行与作用

3.营气的循行与作用

4.宗气的循行与作用

三、气的病理

1.真气

2.营卫气

3.宗气

第四节 血

一、血的含义

二、血的生理

三、血的病理

第五节 津 液

一、津液的含义

二、津液的生理

三、津液的病理

第六节 神

一、神的含义

二、神的生理

三、神的病理

第四章 经 络

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十二经脉概述

一、名称

二、走向、表里

三、生理

四、病候

第三节 十二经脉分论

一、手太阴肺经

1.循行

2.病候

3.死候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循行

2.病候

三、足阳明胃经

1.循行

2.病候

3.死候

四、足太阴脾经

1.循行

2.病候

3.死候

五、手少阴心经

1.循行

2.病候

3.死候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循行

2.病候

七、足太阳膀胱经

1.循行

2.病候

3.死候

八、足少阴肾经

1.循行

2.病候

3.死候

九、手厥阴心包经

1.循行

2.病候

十、手少阳三焦经

1.循行

2.病候

十一、足少阳胆经

1.循行

2.病候

3.死候

十二、足厥阴肝经

1.循行

2.病候

3.死候

第四节 奇经八脉

一、任脉

1.循行

2.生理

3.病候

二、督脉

1.循行

2.病候

三、冲脉

1.循行

2.生理

3.病候

四、脉

1.循行

2.生理

3.病候

第五节 络 脉

一、循行

二、生理

三、病候

第五章 病 因

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外 邪

一、风

1.风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2.风的病证

二、暑、热

1.暑、热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2.暑、热的病证

三、湿

1.湿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2.湿的病证

四、燥

1.燥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2.燥的病证

五、寒

1.寒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2.寒的病证

第三节 伏 气

一、伏风

二、伏暑、伏热

三、伏湿

四、伏寒

第四节 七情内伤

七情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1.怒

2.喜

3.思

4.悲

5.忧

6.恐

7.惊

第五节 饮食失宜

一、饥饱不节

1.过饱

2.过腻

3.过饥

4.寒热

二、五味失和

第六节 劳逸失度

一、过劳

二、过逸

第六章 发 病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邪正斗争

二、四时外邪

三、体质

第二节 发病类型

一、感而即发

二、伏而后发

三、因加而发

第七章 病 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一、虚实病机

1.邪正虚实

2.阴阳寒热虚实

3.五脏虚实

4.四海虚实

5.六气虚脱

6.气血并居

二、气机失调

1.气滞、气逆、气陷、气脱

2.九气致病

三、病机十九条

第二节 传变与预后

一、传变

二、预后

第八章 病 证

第一节 热 病

一、病名

二、临床表现

三、治疗

四、预后

五、禁忌

第二节 咳 论

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分型

1.五脏咳

2.六腑咳

四、传变规律

五、治则

第三节 痛 证

一、病因

二、病机

三、临床表现

四、治疗

五、预后

六、禁忌

第四节 痹 证

一、病因

二、病机

三、辨证分型

四、临床表现

五、治疗

六、预后

第五节 痿 论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三、治则治法

第六节 水 病

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四、治疗

第七节 不 寐

一、病名

二、睡眠机理

三、病因病机

四、临床表现

五、治疗

第八节 消 渴

一、病因病机

二、临床表现

三、治疗

四、禁忌

第九节 胀 病

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分型

1.五脏胀

2.六腑胀

四、治疗

五、禁忌

第九章 诊 法

第一节 望 诊

一、望神色

1.原理

2.诊断

二、望形态

1.原理

2.诊断

三、察目

1.原理

2.诊断

四、察舌

1.原理

2.诊断

五、察齿

生理

第二节 闻 诊

一、声音

二、语言

第三节 问 诊

一、内容

二、诊断

第四节 切 诊

一、脉理

1.寸口诊法

2.诊脉时间

3.持脉法则

4.平息取脉

二、正常脉象

1.四季常脉

2.五脏之脉

3.妊娠常脉

三、病脉

1.脉率异常

2.脉律、脉形、脉势异常

3.五脏平脉、病脉、死脉

第五节 按 诊

一、按尺肤

1.部位

2.诊病

二、按虚里

1.生理

2.病理

第六节 生死决诊

一、原理

二、生死

第十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治未病

一、早期治疗

二、控制传变

第二节 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第三节 正治反治

一、基本原则

二、正治

三、反治

第四节 治标治本

一、基本原则

二、标本先后

三、标本兼治

第五节 制方用药

君臣佐使

第六节 治 禁

一、时禁

二、病禁

三、食禁

四、药禁

第十一章 养 生

第一节 天年寿夭

一、生命过程

二、寿夭禀赋

第二节 养生原则

一、综合调摄

二、内外兼顾

三、形神兼养

第三节 养生方法

一、顺时调养

二、外避邪气

三、调摄精神

四、调和五味

五、房事有节

六、起居有常

累计评论(2条) 2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