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治理的徐汇实践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88.10购买纸书

6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陈高宏,吴建南,张录法

出  版  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1-26

字       数:21.7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治理的徐汇实践》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与上海市徐汇区合作编写。本书以案例的形式展现了近年来徐汇区在精细化治理方面的新实践和新探索,主要涵盖城市更新保护、生态环保、服务优化、平安构筑、社区共治、居民自治等内容。 ?<br/>【作者】<br/>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China Institute for Urban Governance,CIUG)是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下,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建设的研究机构,其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优秀人才汇聚培养基地和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文理医工农多学科优势,充分整合上海市与国内外各方面优势资源,创新组织形式,改革管理方式,着力构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试验区与放式平台。 ?<br/>
目录展开

内容提要

“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丛书”序

前言

PART 1 绪言

精细化:从管理到治理

徐汇区精细化治理的实践特征

(一)精心态度、细节品质,持续改善城市环境

(二)精准为基、细致为本,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三)精确引导、细化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PART 2 更新保护篇

引言

精益求精:规划引领下的城市更新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以精细化理念为指导推进区域城市更新工作

1.以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区域评估工作

2.针对地区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更新策略

3.引导公众参与,提倡自治共治

(二)通过精细化设计控制手段落实规划意图

1.西亚宾馆变身T20大厦

2.滨江文化新地标—西岸传媒港

(三)通过道路整治落实风貌区精细化管理

1.坚持风貌道路整治精细化管理

2.落实风貌道路整治工作

3.推进街区总规划师制度

4.结合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实践

三、创新·成效

四、启示·展望

励精图治:打造迈向全球城市的卓越水岸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注重肌理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二)坚持一流规划,打造国际级滨水空间

(三)实践低影响开发,注重生态环境修复

(四)坚持成片综合开发,构建完整建设机制

三、创新·成效

(一)工厂变公园,建成户外活动圣地

(二)废墟变艺术,打造精品文化高地

(三)旧区变新城,塑造24小时活力城区

四、启示·展望

精准施策:打造适合漫步的历史风貌街区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条块联手,制定周密计划方案

(二)社区联动,实施精细巡检

(三)明确分工,坚持精密协作配合

(四)联合约谈,确保精准有序整改

(五)方法灵活,有效开展综合整治

三、创新·成效

(一)严格整治,让建筑可以阅读

(二)强化执法,让道路适合漫步

(三)群众满意,让辖区更加宜居

四、启示·展望

(一)落实精细化回头看

(二)完善巡查发现制度

(三)提升执法处置标杆

(四)加大监管工作力度

(五)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岳阳路“微更新”:永不拓宽道路的华丽转身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从街道控制性设计导则的要求入手,结合现状,深化待解决的问题

(二)深度发掘并展示特色街道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具体对象细致化分析,风貌道路“微更新”,塑造与提升景观环境

1.最美围墙—枪篱笆

2.家门口的好德小店

3.小方砖铺地停车设计

4.走进社区,为风貌设计

三、创新·成效

(一)总规划师运用精细化设计方法搭建多方协调平台,实现城市治理共治共赢

(二)对细部细节及时把控,通过精细化设计与风貌“微更新”,营造有温度的历史街区

(三)为民生、为风貌而设计,激活历史人文空间氛围

四、启示·展望

天平“风貌百弄”:延续城区历史文脉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从基础入手,改善小区环境硬件设施

(二)从文化入手,建设“风貌百弄”系列文化景观墙

(三)从联建入手,推动形成居民区“小联勤”和“微治理”机制

(四)从管理入手,引入第三方力量深化“风貌百弄”治理

三、创新·成效

四、启示·展望

精诚所至:花园住宅重现“百年风华”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以拆违为手段推动历史建筑改造

(二)建筑改造中兼顾风貌保护与社区服务

(三)以服务的态度与居民共建美丽家园

三、创新·成效

(一)优秀历史建筑拆违工作稳步推进

(二)历史建筑区居民生活其乐融融

案例评析

PART 3 生态环保篇

引言

精耕细作:打造“会呼吸”的生态城区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结合区域特色,提升景观品质

(二)把握季节特征,提高养护水平

(三)加强培训考核,注重科学管理

三、创新·成效

(一)共建共享,让城区更具亲和力

1.打开城市围墙,打造可以驻足的街区

2.转变功能形态,打造可以慢跑的公园

3.融合社会力量,打造可以休憩的园区

(二)打造品牌,让生态更具吸引力

1.东看滨江开放空间

2.西游中环绿廊大道

3.南赏华泾外环生态

四、启示·展望

生态修复:河长制下的中小河道精细化治理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责任到人、层层压实,贯彻落实河长制

(二)分步实施、生态治理,循序渐进出成效。

1.清淤疏浚

2.控源截污

3.环境提升

4.生态修复

(三)市区联动、区区对接,上下形成一盘棋

(四)宣传引导、社区共治,爱水护水保常态

三、创新·成效

四、启示·展望

(一)坚决贯彻落实河长制全覆盖

(二)区区对接,市区联动共同推进

(三)建立科学监测体系实现长效管理

(四)持续加大宣传引导社区共治共管

凌云生态家:共建绿色宜居家园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创设生态环境,从概念生态到体验生态

(二)设计活动项目,从认识生态到践行生态

(三)开发生态课程,从玩转生态到传播生态

(四)培育学习团队,从生态行动到家园自治

(五)凌云生态·家文化,从“生活美”走向“生态美”

三、创新·成效

(一)“凌云生态家”的创新实践,促进了社会管理创新和社区自治

(二)“凌云生态家”孕育了“绿主妇”

(三)“凌云生态家”培育出多个“社区一平米小菜园”生态社区营造项目

(四)有效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让居民“走出小家到大家”

四、启示·展望

旧貌换新颜:小区垃圾源头分类治理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抓住“五违四必”契机,顺势推动小区综合治理

(二)积极部署垃圾分类、广泛宣传发动居民参与

(三)加强核心团队建设,定时监督指导居民分类实践

(四)借助低值垃圾回收补贴公益,构建双向沟通自治管理组织

三、创新·成效

(一)居民自治意识得到提升,凝聚力逐渐增强

(二)居民自治的模式得到固化,形式多样为人羡慕

(三)环保和公益理念深入人心,绿化环境逐步展示

四、启示·展望

(一)熟人社区是开展自治管理的基础

(二)意见和问题的及时处置是开展自治管理的保障

“绿主妇”:环保“小”组织的“大”能量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抓住环保契机,培育自治意识

(二)凝聚邻里亲情,丰富自治项目

(三)完善组织架构,助推小区自治

三、创新·成效

(一)政府组织架构方面,提供了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社区自治组织构建方式

(二)社会影响方面,有效发挥了“绿主妇”的品牌效益,扩大了民众参与力度,弘扬了公益精神

四、启示·展望

(一)项目推陈出新是“绿主妇”受欢迎的关键因素

(二)内生型的组织属性使“绿主妇”无缝对接居民需求

(三)品牌社会组织的支持提升了“绿主妇”的影响力

(四)坚持规范化建设促进了“绿主妇”健康持续发展

案例评析

PART 4 服务优化篇

引言

化繁为简:“互联网+”提升政务服务整体效能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推进“一号”申请服务体系

1.在上海市率先建立电子证照的分类等级

2.在上海市率先形成互认共享的电子证照目录

3.在上海市率先试运行电子证照库系统

(二)强化“一窗”受理服务模式

1.新建设“受审一体化”信息平台

2.新入驻一批法人事项

3.新建成一批“单一窗口”

(三)打造“一网”通办服务渠道

1.全面推进事项网上办理

2.全面深化“一口咨询”知识库建设

3.全面拓展多渠道延伸服务

三、创新·成效

(一)一号申请,减材料

(二)一窗受理,省时间

(三)一网通办,少跑腿

四、启示·展望

(一)陈旧观念不转变将阻碍改革向纵深推进

(二)法律法规调整滞后不适应改革要求

(三)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三“一”两“全”:提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效能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全面落实“六统一”,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三一两全”,有力提升了受理中心的服务效能

1.硬件建设实现从“多门”到“一门”的转变,不断夯实标准化服务基础

2.前台服务实现从“多口”向“一口”的转变,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和水平

3.内部管理实现“多头”向“一头”的转变,不断加强管理机制建设

4.首批实行“全年无休”,率先试点实施“全区通办”

(二)积极探索智能化服务,进一步推进受理中心服务的便捷、人性、透明化

1.试点智能查询服务,通过自助分享,让居民“办理事项早知道”

2.试点政务全程公开,通过政务互动,让居民“办理过程可查询”

3.试点政务延伸服务,通过主动推送,让居民“办理方式可选择”

三、创新·成效

(一)有效打破条线和行业壁垒,政府的公共资源得到充分整合,服务效能得到极大提升

(二)着力应对民生所呼和存在的问题,群众的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居民满意度得到极大提高

(三)有力探索政社联动和跨界合作,政府的社区治理模式得到重新构建,社区和谐得到进一步促进

四、启示·展望

“邻里汇”汇邻里:培育有温度的社区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坚持四个原则,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多元主体参与,服务至上,增进居民福祉和幸福感

(二)拓展服务辐射的广度和幅度,以美好家庭生活、友好和睦邻里为追求,构建社会治理生态圈和信息互联共享的智慧服务圈

(三)以政府“多元主体”为主导,建立立体化、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治理系列程序,确保“邻里汇”服务扎根基层,落到实处

三、创新·成效

(一)汇聚人气,其乐融融

(二)汇聚服务,老有所依

(三)汇聚文化,服务居民

四、启示·展望

统一需求评估:实现养老资源精准匹配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平台

(二)搭建三个层次的服务平台

(三)形成规范的服务供给流程

1.服务申请

2.统一评估

3.服务受理

4.信息复核

5.服务结论

6.服务公示和轮候

7.服务分派

8.服务派送

9.服务实施

10.服务监督

11.服务反馈

12.服务转介

三、创新·成效

(一)资源整合

(二)多元参与

(三)善治效应

四、启示·展望

“医”步到家:提供居民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建设

1.加大吸引优秀人才

2.选优配强服务团队

3.着力培养提升服务能力

(二)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平台建设

1.强化专业技术支撑

2.提升临床辅检质量

3.优化健康管理平台

(三)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建设

(四)不断丰富健康管理内涵

1.加强防治融合

2.推广中医药服务

3.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工作

4.开展安宁疗护服务

(五)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督导和激励

1.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标管理

2.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绩效激励

三、创新·成效

(一)家庭医生工作成效初显

(二)优秀的家庭医生不断涌现

(三)居民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四、启示·展望

(一)办好家门口的医生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保障

(二)办好家门口的医生必须要以民众的健康为中心

(三)办好家门口的医生必须激发家庭医生的内在动力

“滨”至如归:建设者之家提升城区温度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建设者之家

(二)坚持需求导向,打造服务之家

(三)坚持资源整合,打造群团之家

(四)坚持维权维稳,打造平安之家

三、创新·成效

(一)外来流动建设者社区治理构架基本形成

(二)党群联动机制逐步完善

(三)建设者获得感与满意度显著提高

四、启示·展望

精打细算:创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建立规章制度

(二)精细化操作流程

1.确定目录

2.项目立项

3.项目采购

4.项目实施

5.项目评估

(三)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三、创新·成效

(一)通过机制建设明确了“买什么”“向谁买”和“怎么买”问题

(二)公共综合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三)有效促进了社会组织发展和壮大

四、启示·展望

(一)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二)加强指导,有序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三)提高效能,完善信息平台建设

“三社”互动:打造社会组织孵化成长平台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

(二)进一步发挥支撑作用

(三)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服务方式

三、创新·成效

(一)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培育孵化功能

(二)加强协调对接,搭好社会组织与政府的沟通平台

(三)结合社区需求,建立园区优质服务品牌

四、启示·展望

案例评析

PART 5 平安构筑篇

引言

精织网格:健全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建体系,构建“1+13+63+X”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

(二)定标准,规范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要求

(三)理机制,严格落实城市运行管理,紧盯短板的大数据分析机制

1.双向互动的问题倒逼机制

2.定期开展专项调查及整治机制

3.应急联动机制

三、创新·成效

(一)提高主动发现能力,实行精准定位

(二)提升热线工作成效,实现精准效能

(三)发挥网格及热线联动效应

四、启示·展望

精准到位:创新事中事后过程监管新模式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夯实数据基础

1.厘清监管职责,实现监管主体全覆盖

2.建立一户一档,实现监管对象全覆盖

(二)实施智慧监管

1.依托“双告知”模块,形成监管闭环

2.依托“双随机”模块,提升监管效能

3.依托“联合惩戒”模块,实施诚信管理

4.依托“无照管理”模块,破除监管瓶颈

三、创新·成效

(一)促进了部门协同

(二)推动了企业自律

(三)服务了科学决策

四、启示·展望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功能拓展

(三)强化平台应用

精“调”细“宣”:破解医患矛盾困局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尊重事实、遵循法律,在真情调解中重筑医患互信

(二)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多渠道确保医患纠纷成功调解

1.创新梯度调解方法,增强专业化调解实力

2.创新现场调解方式,提高调解工作主动性

3.创新专家咨询模式,提升人民调解公信力

4.创新带教培养机制,强化综合性服务能力

5.创新服务群众模式,拓宽信息化受理渠道

(三)加强合作、多方联动,推动区域医调工作更上台阶

(四)注重研判、积极预防,丰富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内涵

三、创新·成效

(一)区域联动架构初步形成

(二)和谐医患关系稳步重建

四、启示·展望

(一)有利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有利于保障精准化发现和解决矛盾

(三)有利于提升市民对城市基层治理的满意度

(四)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下一步变革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智识

细致入“胃”:共筑食品安全防火墙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政府监管更严

1.增强执法靶向性

2.提高监管有效性

3.增强手段科学性

(二)企业自律更实

1.压实主体责任

2.发挥示范引领

3.公开企业信息

(三)社会共治更广

1.发挥“三团”优势

2.借用“三会”力量

3.加大社会宣传

三、创新·成效

(一)促进了部门协同

(二)推动了企业自律

(三)强化了社会共治

四、启示·展望

(一)完善体制机制

(二)突破难点热点

(三)强化社会共治

“微”力无穷:微型消防站助力城市大安全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实调实用,细之又细

(二)联合作战,协同处置

(三)深度联训,精准调用

(四)多元督导,建章立制

三、创新·成效

(一)群策群力,全方位零死角

(二)因地制宜,全天候不间断

(三)各司其职,多元服务

四、启示·展望

精“橙”所至:平安橙点亮城区街头巷尾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创新招募机制,不断壮大志愿队伍力量

(二)搭建微网平台,畅通治安问题发现渠道

(三)聚焦四化目标,突出项目化服务建设

(四)坚持以专带群,提升志愿服务专业水平

(五)开展星级培育,适当奖励鼓舞队伍士气

三、创新·成效

(一)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形成共担社会风险新模式

(二)基层触角不断延伸,有效保障社会治安秩序

(三)防范意识不断提升,涌现一批精英骨干力量

四、启示·展望

(一)群防群治是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二)群防群治是深化社会多元治理的重要途径

(三)群防群治是发挥群众自治有效手段

案例评析

PART 6 社区共治篇

引言

深度融合:区域化党建促共建共治共享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区层面:建立区域党建促进会枢纽平台

1.注重机制创新

2.注重资源整合

3.注重作用发挥

(二)街镇层面:发挥区域党建促进会街镇分会作用

1.持续整合区域资源

2.持续推进重点项目

3.持续夯实基层基础

(三)居民区层面:推动区域化党建向纵深发展

三、创新·成效

四、启示·展望

(一)进一步加强社区共治平台建设

(二)进一步以区域化党建的组织融合推动工作创新

(三)进一步凸显区域化党建的价值导向

虹梅庭:党建引领下的“园区—社区”共治生态圈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成立本地化的枢纽型社会组织—“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

(二)优化街道区域化党建平台,扩大园区治理的全面有效覆盖

(三)构建以“两新”组织党建和园区治理有机嵌入的社会网络

(四)以价值观引领为核心,运用专业化、社会化方法,加强组织动员和工作渗透

三、创新·成效

(一)共治有活力:“园区—社区”共治有了抓手和平台

(二)项目有效果:项目化、专业化与社会化的运作

(三)群众有凝聚:密切了党与白领群体、社区居民的联系

四、启示·展望

(一)党建引领共治的工作架构是多元共治的制度保障

(二)社会化运作是共治内生活力得以释放的机制保障

(三)价值观引领是多元主体参与共治的动力保障

龙华“益加艺”:打造西岸文化共同体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汇聚各方资源,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

1.借助社会力量,增强政社合作的公共引力

2.编织组织纽带,集聚多方协同的共治合力

(二)服务滨江发展,打造“徐汇滨江公共志愿服务群”

(三)注重共建共享,打造特色文化共同体

1.向艺术体验扩展

2.向文化传承延伸

3.向核心价值升华

三、创新·成效

四、启示·展望

(一)志愿服务为媒,加出社区建设的“三重效益”

(二)艺术公益为介,带动社区治理的“三大转向”

无缝隙治理:“321”架起同心桥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打造无缝隙治理

(二)以建立归属感为目的来展开社区教化及项目推进

(三)以社区文化建设来净化社区风气,凝聚人心

(四)以制度体系为保障来实现社区共治、自治、法治

三、创新·成效

(一)居民需求导向,与行政管理良性互动

(二)多元参与导向,以竞争激发社区的活力

(三)绩效评估导向,在务实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四、启示·展望

(一)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二)社区治理程序的民主化

(三)社区服务对象的普惠化

(四)社区治理基础的契约化

(五)社区居民交往方式的互助化

南站不“难”站:“三区联动”促和谐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多方联动,协同共治

(二)社会动员,融合共建

(三)信息共享,条块互动

三、创新·成效

(一)协同保平安

(二)共建促文明

(三)互动合力强

四、启示·展望

(一)机制共建

(二)管理共担

(三)服务共享

从冲突到合作:平台助力“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三、创新·成效

(一)完善机制建设,发挥能人作用

(二)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

(三)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发挥专业力量作用

四、启示·展望

案例评析

PART 7 居民自治篇

引言

“弄管会”和“路管会”:两根“绣花针”织起社区自治新网络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完善组织,建章立制,推进长效管理

(二)自主管理,注重服务,搭建沟通桥梁

(三)协同支撑,强化指导,确保有序运行

(四)以评促管,教宣结合,增强自治能力

三、创新·成效

(一)依托积极分子带参与

(二)治理刚柔并济获成效

(三)连接白天黑夜作补充

(四)共创文明社区奠基础

(五)同保食品安全除隐患

(六)齐整街道业态促转型

四、启示·展望

(一)创新社会动员体系,打造“熟人治理”模式

(二)精心规划社区自治蓝图,建立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的组织规章

(三)职能部门跨前一步,继续加强对社区自治组织的支持

田林十二村: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的幸福家园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针对原来物业不作为问题,通过业委会改选实现业委会与物业的平等对话

(二)建立起由党员兼任的“三驾马车”新集体,集中精力为居民解决现实问题

(三)从居民需求的轻重缓急出发,改造小区的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建立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的新格局,重塑小区公共家园的记忆

三、创新·成效

(一)社区治理结构完善,“三驾马车”运转顺畅

(二)社区硬件升级改造,居民安全感得到保障

(三)社区项目精彩纷呈,居民满意度显著提高

四、启示·展望

(一)党建引领,顺民情

(二)搭建平台,听民意

(三)组建团队,聚民力

“殷”为有你:汇东泰东小区探索自治新模式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一个核心:居民区党组织是小区治理的新引领

(二)一份公约:居民的广泛参与是小区治理的新动力

(三)一组团队:志愿者力量是小区治理的新中坚

(四)一个基地:社会组织参与是小区治理的新活力

(五)一个平台:社区单位协同是小区治理的新推力

三、创新·成效

四、启示·展望

亲邻楼组:“党员三先”引领下的景泰亲邻社区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讲“三先”、聚党员,强支部力量

(二)推“亲邻”、聚楼组,固站点成效

(三)联区域、抓共治,促群众满意

三、创新·成效

(一)共建共享,创新管理模式

(二)聚焦服务,夯实阵地功能

(三)着眼实效,探索协同治理

四、启示·展望

(一)党建统领服务“一盘棋”,寻求社区治理突破

(二)“激发、动员、改变”,引发社区治理思潮

(三)亲邻文化促邻里共融,推进社区治理实践

紫芝苑:社区自治能力培育基地

一、背景·缘起

(一)居民自治能力不足

(二)社区缺少足够的自治空间

二、举措·机制

(一)抓引领,构建自治平台,让居民自治更有效

(二)重规范,完善自治机制,让居民自治更有序

(三)聚需求,改造自治空间,让居民自治更有力

三、创新·成效

(一)形成社区自治的“主阵地”

(二)打造自治项目的“五版块”

(三)举办贴近居民的“好活动”

(四)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

(五)培育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

四、启示·展望

长青坊DNA:党建引领下的社区自治团队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康乐工程”—助推社区团队百花齐放

(二)“长青春风”志愿者团队—整合队伍携手共进

(三)“四个有”团队—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三、创新·成效

(一)以制度固化志愿服务,团队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二)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将服务触角从小区向楼组延伸

(三)围绕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发挥团队作用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治理

(四)于细微处入手,做好楼组自治从隔阂走向相通

四、启示·展望

“云上瀛台”E家亲:互联网+居民自治

一、背景·缘起

二、举措·机制

(一)创新启动

(二)创新升级

(三)运作机理

1.线上线下互动

2.自治团队建设

三、创新·成效

(一)线上社区协商平台建立,居民主动融入社区公共事务

(二)居民区“微治理”效果显著,社区问题迅速解决

(三)居民借助线上平台孵化自治项目,自治意识不断增强

四、启示·展望

(一)打破群体间阻隔,拉近你我他距离

(二)“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相辅相成促自治

(三)“互联网+”开拓自治新局面,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案例评析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