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孟繁华文集:全10册电子书

售       价:¥

8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孟繁华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字       数:268.3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小说 > 中国近当代小说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合集包含《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中国当代文艺学学术史:1949—1976》、《新世纪文学论稿之文学思潮》、《新世纪文学论稿之文学现场》、《当代文学:终结与起点:八十、九十年代的文学与文化》、《中国当代文学史论》、《1978:激情岁月》、《梦幻与宿命: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历程》、《传媒与文化领导权》、《新世纪文学论稿之作家作品》
目录展开

总目录

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

自序

绪论 精神裂变与众神狂欢

第一章 日渐模糊的文化地图

一、主调明丽的昨日世界

1.初期浪漫风

2.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

3.主调与交响

二、文化碰撞时代的来临

1.文化精英的反省与转变

2.民间流行的价值观念

3.飞地的狂欢与忧郁

三、文化重构与文化新语境

1.消费文化的兴起

2.精英文艺的迁动

3.民间的怀旧风

第二章 国家意志与主流文化资源

一、红色经典与世俗化旋风

1.又见《红太阳》

2.1996年金秋的红色狂澜

二、当代英雄神话

1.当代的英雄叙事

2.难以再现的英雄神话

第三章 今日时尚及领导者

一、从理论评介到话语实践

1.渗透与播散:从边缘到中心

2.“后现代主义”的颓然退场

二、幻觉文化的允诺

1.电视的意识形态

2.广告与幻觉

3.传媒与明星

4.传媒与知识精英

5.传媒与大众

三、白领趣味的流行

1.“白领杂志”

2.白领的文化形象

四、90年代的青春梦

1.“文化打工族”与“准歌星”

2.“我把青春赌明天”

3.职业“球迷”

4.镜头里的乡村中国

第四章 小写的文化: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

一、大众文化的娱性功能

二、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

三、“伤寒玛丽”与“文化带菌者”

第五章 天鹅绝唱与东方乌托邦

一、文化挫折与失望情绪

二、历史幻灭感及其叙事

三、“闲适潮”的兴起

四、批评的流失与创作的浮华

五、乌托邦的东方挽留

六、人文精神大讨论

1.“精神圣战”

2.“躲避”与“偶感”

七、旧理想主义与新理想主义

第六章 传媒战争与传媒功能的转变

一、报刊体制改革与改刊风潮

二、传媒大战与功能的转变

第七章 “千座高原”上的虚拟世界

一、游牧文化与网络意识形态

二、网络文学

第八章 新阶层的形成与话语空间的扩张

一、社会分化与新阶层的形成

二、中产阶级话语空间的建立与扩张

第九章 资本神话时代的无产者写作

一、无产阶级文学终结之后及其命运

二、无产者写作群体的出现

三、“超文体”写作中的理想情怀

第十章 全球化/亚洲青年的反抗与狂欢

一、文化霸权:话语与实践

二、文化实践:亚洲青年的反抗与狂欢

附录一 知识分子的“背叛”“出走”与“死亡”

一、知识分子的“背叛”

二、知识分子的“出走”

三、知识分子的“死亡”

附录二 总体性的幽灵与被“复兴”的传统

一、神秘事物与民间文化

二、小说修辞与文人趣味

三、超稳定的乡村世风与伦理

第一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人大版后记

中国当代文艺学学术史:1949—1976

自序

绪论 政治文化规范中的当代文艺学

政治文化和学术史

政治文化与研究心态

政治文化与研究范畴

第一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及内部结构

第一节 新文化猜想与战时文艺主张

(一)新文化和现代乌托邦

(二)战时的文艺主张

第二节 亲和民众的思想倾向

(一)民粹主义在中国

(二)毛泽东的亲和民众倾向

第三节 文艺功能观的内在矛盾

(一)经典理论中文艺功能问题

(二)毛泽东的文艺功能观

第四节 “中国化”的现代性经验

第二章 对苏联模式的追随与疏离

第一节 单向文化流通的意识形态需求

第二节 范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制度化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讨论与回应

第三节 “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政治语义

第三章 大学的文艺学教学

第一节 高校文艺学教学大讨论

第二节 毕达可夫的《文艺学引论》

第三节 自编与统编的文艺学教材

(一)自编的文艺学教材

(二)周扬与统编文艺学教材

第四章 学术机构的设置与学者地位

第一节 学术机构、团体、会议与刊物

(一)学术机构的设置

(二)文艺团体

(三)文艺刊物

(四)重要会议

第二节 学者的地位

(一)学者的社会地位

(二)学者的精神地位

第五章 文学史的编纂

第一节 古代文学史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现代文学的研究内容

第六章 文艺学有限范畴内的讨论

第一节 谁来清算教条主义

第二节 内部对话中的观念同一性

第三节 “双百”方针

第四节 典型的两种理论来源

第五节 形象思维的讨论

第六节 “人学”

第七章 文艺批评的具体实践

第一节 作为核心问题的“人物论”

第二节 不断激进的社会历史批评

(一)相同的焦虑与不同的主张

(二)对“生活”的不同理解

第三节 失衡与认同的文化心态

第八章 激进文艺学的高涨与崩溃

第一节 文化批判的政治起点

第二节 姚文元的文体与修辞

第三节 文化想象中的理论与“样板”

第四节 激进文艺学的全面崩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重印后记

新世纪文学论稿之文学思潮

自序

简短的前记

“新世纪文学”的经典化与当代性

新世纪十年:中篇小说论要

一、乡土中国

二、小镇风情

三、都市风景

四、新人民性

五、边缘经验

六、重返浪漫的文学

文学革命终结之后

一、暗流涌动的浪漫主义文学

二、历史调整时期的文学与政治

三、没有主潮的文学时代

没有文学经典的时代

重新发现的乡村历史

一、乡村身份和精神危机

二、蛮荒之地的精神史

三、抵抗现代的权力意志

文学主流溃散后的乡土叙事

怎样讲述当下中国的乡村故事

一、乡村中国“整体性”叙事的瓦解

二、乡村中国“整体性”叙事的重建

三、在“溃败”和重建之间的犹豫不决

知识分子的“背叛”“出走”与“死亡”

一、知识分子的“背叛”

二、知识分子的“出走”

三、知识分子的“死亡”

边缘文化与“超稳定文化”

一、边缘文化的重新书写

二、乡村中国的“超稳定文化”

“文化乱世”中的“守成”文学

一、文学的新人民性

二、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人性

三、边缘经验的发掘与想象

生存世界与心灵世界

一、属下无言[1]

二、启蒙遗风

三、精神涅槃

总体性的幽灵与被“复兴”的传统

一、神秘事物与民间文化

二、小说修辞与文人趣味

怎样评价这个时代的文艺批评

文学的速度与批评的速度

这个时代的小说隐痛

一、如何评价当下的小说创作

二、小说创作的心理和情感隐痛

战争文化的记忆与想象

一、和平时期的“英雄焦虑”

二、战争本质的国族叙事与个人体验

新世纪文学:文学政治的重建

乡村文明的变异与“50后”的境遇

一、乡村文明的溃败

二、“50后”与承认的政治

三、新文明的崛起与文学的新变

建构时期的中国城市文学

一、城市文学还没有表征性的人物

二、城市文学没有青春

三、城市文学的“纪实性”困境

青春的含义

一、革命时期的爱情

二、激情岁月的理想

三、狂欢时节的蹉跎

四、艰难时世的感伤

五、变动时代的成长

失去青春的中国文学

一、青春形象与价值观

二、从“失败的青春”到沉默的青春

三、重建中国文学的青春形象

“憎恨学派”的“眼球批评”

评奖与“承认的政治”

新时期文学的半壁江山

《十月》:新时期中篇小说的一部简史

《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旗帜

一份杂志与当代中国文学现场

《广州文艺》与都市文学

北京短篇小说60年

当代文学地理学与本土经验

文学大东北:地缘文学的建构与想象

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处

非虚构文学:走进当下中国社会的深处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国际化语境

一、当代文学创作外部资源的变化

二、文学经典建构的国际化环境

三、中国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新形象

民族传统与文学的世界性

一、“世界的文学”提出

二、《黄衫客传奇》:“民族的”“世界的”双重性

三、“世界性”的重提和承认的政治

怀念那个学术年代

学术的“通途”与“小路”

文化研究与当下中国的批评实践

媒体与文学的时尚化

“中国想象”与午夜的都市

从公共空间到私人空间

战斗的身体与文化政治

左翼文学与当下中国的大众文学

中国的工人阶级写作

女性文学的话语实践及其限度

新世纪文学论稿之文学现场

自序

简短的前记

长篇小说阅读笔记

一、魔幻都市与病中情人

二、矛盾的阅读

三、并未终结的现代乌托邦

四、生活政治与历史叙事

五、重返传统的写作

2003年长篇小说阅读笔记

一个没落群体的最后挽歌

漕运文化与古通州风情

“下野地”的权力、暴力和悲剧

“知识者”的人生风景

谁是疾病的拯救者

飞翔的林白

迷狂的欲望和作家的温暖

这矛盾和宿命的旋涡

历史是一个女人的身体

犹疑不决的批评

一、边缘生活的顽强表达

二、历史故事的重新书写

三、现实状态的从容呈现

这个时代的文学景观

经典终结时代的成熟文学

文化消费时代的镜中之像

一、面对“现代”的叩问或困惑

二、小说是作家的一个梦

三、当代的文人小说

四、知识分子、作家和体制

五、对生命与人性的追问

六、民间传奇与文化矛盾

七、和平时期的军旅文学

红尘不能淹没的文学

一、国族历史背景下的民间传奇

二、乡村中国的艰难蜕变

三、 从幻路抵达内心

四、是谁走进了高原深处

在“守成”和边缘洞穿世事

文学的多样性与传统的复兴

三个场景或十个故事

一、城市的两个故事

二、小镇风情和善与恶

三、乡村中国的现代性

疲惫的书写坚韧的叙事

《无土时代》:对“现代性”的质疑

《风声》:在雅俗之间

《天命》:关中风情的精美描绘

《八月狂想曲》:青春中国的傲骨柔情

《双手合十》:世俗欲望与终极关怀

《陌生人》:从外部世界到内心世界

《泥太阳》:“外来者”与乡村社会

《妙音鸟》:在真实与荒诞之间

文学的速度与作家的情感要求

一、底层生存与精神遭遇

二、家庭、伦理与情感的失序

三、历史、都市与跨文化经验

历史、现实与多元现代性

一、历史化与“祛历史化”

二、当代生活:文学对公共事务的参与

三、多元现代性及文化冲突

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

一、传统、现代与文学之桥

二、道德、伦理与都市布景

三、现实、历史与“底层”的再发现

在不确定性中的坚持与寻找

一、变还是不变:乡土中国的两种叙事

二、知识阶层的“老面孔”与“新形象”

三、隐秘的人性与静穆的美学

这个文体还是让人如此着迷

一、在不被注意的地方打捞起的人与事

二、守护人类的普遍价值

三、时代的生活深处有什么

2011:长篇小说现场片段

太行深处的民间秘史——葛水平的《裸地》

政治文化与乡村伦理——贾平凹的《古炉》

本土文化资源的现代之光——张之路的《千雯之舞》

帝国的覆灭与“越轨的笔致”——祝勇的《血朝廷》

2011:长篇小说的青春书写

一、“60后”:集体的与个人的精神传记

二、“70后”:流浪汉与话语狂欢

三、“80后”:现实焦虑与时尚写作

批判性与文学精神的重建

一、“江湖”的黑幕与传说

二、都市生活:红尘中的迷乱

三、世风世相中的价值观

四、人间万象与小说的多样性

没有潮流的文学年代

《真情岁月》:乡土中国的未竟道路

《我的唐山》:在历史与虚构之间

《入流》:民间的“帝国”与江湖

《安魂》:无边的痛苦与想象的长虹

《刺青》:时空结构与小说的可读性

《石光荣和他的儿女们》:从革命到日常生活

《倾斜至深处》:生活的变局与文化冲突

这是与我们有关的文学

一、历史与现实:感伤和咏叹

二、青春期:现实的隐忧和想象的微光

三、启蒙的余绪与惊心的场景

四、新文明的构建与都市景观

大变动的时代与短篇小说的面孔

一、“时代风云”与边缘经验

二、慌乱的都市与现代性后果

三、乡村中国:剩余的故事

四、“知识阶层”的众生相

新文明的建构与长篇小说的整体转型

一、不断式微的乡土文学

二、新文明视野下的城市生活

三、青春、成长和情感演绎

文学人物走过的历史

一、从高加林到涂自强

二、从陈奂生到姚高潮

三、从庄之蝶到“俩博士”

四、从女性主义到普遍人性

城市梦或“围城”悖论

无须命名的文学年代

一 乡村文明崩溃的前史后传

二 个人的船帆与历史的大海

三 新文明的兴起与动荡的城市

四 知识分子:还是有话要说

短篇小说与我们的文学理想

短篇小说中的“情义”危机

在现实与不那么现实之间

一、承诺与等待:《梅子与恰可拜》[1]

二、习而不察的发现:《地球之眼》[2]

三、疾病的隐喻:《较量》[3]

四、练达与悲悯:《西北偏北之二三》[4]

面对我们时代的“难题”

一、在生活的末端

二、中年的情义困扰

三、官场官人和人性

四、发现城市的“秘密”

五、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当代文学:终结与起点:八十、九十年代的文学与文化

自序

前记:心灵的报告

崇高,在他的作品中高高飞翔

他的艺术视野凝视着军人的心灵

“他们的心灵里,燃烧着熊熊的火焰”

“蕴含于温情中的高尚美”

富于个性和创造的评论

一、独特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二、浓烈的思辨意味和强悍的理性抒发

三、整体意识的结构方式

评雷抒雁的诗歌创作

深沉而激越的诗情

“我是屈原的执着的心”

真切而凝重的抒发

“每首诗都是一条路”

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

青年文学中的郑万隆

从困惑的寻找踏上奋进的台阶,表现的是一代人的心灵历程

伴随着思索而来的孤独感,是这些思考者的情绪体验

他并不那么写实,他的艺术境界具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和浪漫气息

对生活的整体把握,来自他对时代的辩证思考和对青年的深刻理解

一部明快别致、隽永秀丽的抒情乐章

在沉吟中升起进取的风帆

从热切的渴望到深沉的思考

不断开拓新的艺术领地以及探索中的得失

激进的理想与世纪之梦

百年中国:作家的情感方式与精神地位

民粹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一、民粹主义:从文化信念到文学精神

二、民粹主义:从信仰到策略

进化论与西学东渐

一、进化论在本土的萌芽与外来传播

二、进化之光烛照下的中国文学

东方风情与生活寓言

一、东方风情的追寻

二、生活寓言与文化批判

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的提出与面临的困惑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现实与未来

现实主义与“长辈文学”

九十年代文学的格局与景观

世纪之交的文化矛盾

一、从“文化英雄”到“文化难民”

二、幻觉文化与现实反差

三、弘扬传统与趋新浪潮

文化崩溃时代的逃亡与归依

什么是现代知识分子

精神信念与知识分子的宿命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化

悲壮而苍凉的选择

英姿勃发的文化挑战

文化压抑下的知识准备

出场后的孤军深入

话语反抗与意识危机

历史叙事中的当代情怀

人的关怀需要

精神传统与文化焦虑

庸常年代的思想风暴

《白鹿原》

小说之外:那个单身鏖战的人

爱的神话和它的时代

觉醒与承诺

体验自由

回望“新写实”

面对今日中国的关怀与忧患

民间传统与中国的现代性

女性的故事

弱势性别:与现实的艰难对话

忧郁的荒原:女性漂泊的心路秘史

逃离意识与女性宿命

“后现代”策略与现代主义之恋

物欲都市的迷乱与反抗

文化马戏中的“好诗主义”

在生命的深渊歌唱

“独旅”诗人的承诺与限度

现代生存体验中的古典心性

“独语”的批评时代

女性文学话语实践的期待与限度

启蒙角色再定位

“消闲文学”和它的意识形态

文学批评的流失与存在

小说本体研究述评

文学批评的“有用”与“无用”

在消费主义时代我们谈论经典

中国当代文学五十年

当代文学:终结与起点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霸权

不确定性与当代文学史的建构

一、文学史观的冲突

二、“当代文学不宜写史”

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重写文学史”

先锋文学的终结

重返亲历的小说现场

文学经典的确立与危机

史家视野与问题意识

流别之学与一家之言

文学史家的想象与宿命

中国当代文学史论

自序

绪论

一、当代文学的“历史化”

二、当代文学的“不确定性”

三、当代文学的话语空间

第一章 当代文学的“前史”

第一节 文学的新方向

第二节 话语方式的“转译”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化

第四节 历史叙述的“主流”与“非主流”

第二章 当代文学的建立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

第二节 “两个报告”

第三节 作家的身份危机

第四节 海峡两岸的“文学战线”

第三章 当代文学的内部制度

第一节 文化领导权的建立

第二节 当代文学的组织形式

1.文学研究机构的设置

2.文学团体

第三节 传媒的控制

第四节 会议的意义

第五节 文学讲习所

第四章 当代文学的外部资源

第一节 与俄苏文学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制度化

第四节 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讨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期的文学实验

第一节 颂歌与狂欢

第二节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

第三节 何其芳的《回答》

第四节 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

第五节 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

第六节 孙犁、茹志鹃的小说

第七节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第八节 新人新作

第六章 “双百方针”时代

第一节 “双百方针”

第二节 “青春写作”

第三节 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讨论

第七章 激进文学的兴起

第一节 “两结合”创作方法

第二节 《青春之歌》及讨论

第三节 赵树理现象

第四节 周立波的小说

第五节 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第六节 激进时期的“边缘”文学

第七节 姚文元现象

第八章 红色文学的繁荣

第一节 梁斌的《红旗谱》

第二节 《红岩》和《红日》

第三节 柳青的《创业史》

第四节 革命历史的传奇化

第五节 姚雪垠的《李自成》

第六节 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

第七节 郭小川现象

第八节 贺敬之现象

第九节 戏剧的现代转换

第十节 《千万不要忘记》

第九章 革命文学的高涨

第一节 “纪要”和政治文化

第二节 样板戏美学

第三节 “文革”时期的隐秘文学

第四节 激进文学的全面崩溃

1978:激情岁月

自序

绪言 百年文学中的1978

一、黎明前的广场仪式

1.广场文化

2.政治觉醒的仪式

二、北京的“翻身道情”

1.重返广场

2.重返历史

3.启蒙之音

三、人道主义的话语实践

1.大众化的“伤痕文学”

2.一代人的反省

3.情感危机

4.人道主义话语实践的双重性

四、归来者的自述

1.“归来的歌”

2.重新进入社会

3.“重放的鲜花”

五、知青一代的乡村之恋

1.知青“悲壮的青春史”

2.重返乡村乌托邦

六、文化英雄

1.政治批判与“揭秘”策略

2.从历史到现实

3.横空出世的两类英雄

七、现代主义与东方化

1.潜流浮出地表

2.“观念的搏斗”

3.现代主义的“内乱”及衰落

八、自由的限度

1.剧本座谈会

2.作家检讨书

九、走向日常生活

1.东方风情的追寻

2.生活寓言与文化批判

十、1978年的评奖制度

年表(1976—1982)

参考文献

后记

梦幻与宿命: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历程

自序

导论

一、儒家理想与文人心态的基本矛盾

1.儒家理想与文人心态模型

2.传统文人心态的基本矛盾

二、思想情感方式的断裂及再造

1.知识分子心态的现代转变

2.“集体”传唤与心灵感应

三、知识分子走向民众的精神地位

第一章 浪漫时代的精神向往

一、追随大众的乡村之恋

1.从民粹主义到大众文学

2.大众文化经典文本分析

二、拒斥城市的道德理想

三、精神解放的示喻

四、暴力崇尚与意力叙事

五、群体精神的峰巅体验

第二章 “一体化”时代的精神矛盾

一、精神蜕变的自我苦斗

二、心灵孤旅:抒情在别处

三、“突围”欲望及迫力下的回归

第三章 延宕历史的精神重建

一、被追怀的精神传统

二、想象“人”的苍凉之美

三、反抗绝望:“自我”的复活

四、启蒙角色再定位

五、忏悔中的道义情怀

第四章 体验自由与精神跌落

一、闲适和静观

二、自弃与幻灭

三、粗陋的流行

四、体验自由和“精神圣战”

结语:走向独立的精神之路

后记

传媒与文化领导权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确立与转折

一、社会主义激情与传媒中的社会主义形象

1.社会主义中国的想象与实践

2.现代化诉求中的社会主义激情

3.传媒中的社会主义形象

二、大众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化空间的建构

1.传奇形式中的民族性建构

2.献身理想的诗性叙事

3.现实关系中的“阶级敌人”

三、“积极教育”与“消极教育”

1.大学教育中的“领导权意志”

2.知识界对“文化领导权”的认同方式

3.“消极教育”的两种叙事

四、反城市文化的现代化悖论

1.城市与资产阶级的想象关系

2.农村文化趣味的普及

第二章 传媒的“一体化”控制

一、报刊制度与文化同质化

1.东、西方报刊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2.文学报刊与文化同质化

二、中国电影文化的民族性与政治想象

三、戏剧的“现代”转换

1.面对传统、民间的矛盾和处理的困境

2.“传统之死”

四、编辑部的困惑

1.《文艺报》的迁动与斗争

2.主编“精神”与社会地位的陷落

第三章 传媒时代与文化领导权的重建

一、传媒的发展与文化多元主义的冲突

1.苍白与丰艳的矛盾

2.强势文化与民族性的冲突

3.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的冲突

4.网络文化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二、传媒战争与传媒功能的转变

1.期刊体制的解体与改刊风潮

2.传媒大战与功能的转变

三、小写的文化: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

1.大众文化的娱性功能

2.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

3.“伤寒玛丽”与“文化带菌者”

四、电视的文化领导权

1.明星及其“共谋者”

2.广告与生活政治

五、中产阶级话语空间的扩张

1.社会分化与新阶层的形成

2.中产阶级话语空间的建立与扩张

六、游牧文化与网络乌托邦

1.游牧文化与网络政治

2.网络文学

第四章 传媒帝国主义批判

一、传媒的文化霸权

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帝国主义

参考书目

后记

新世纪文学论稿之作家作品

自序

简短的前记

谢冕和他的文学时代

“守正纳新”的方法论价值和文化意义

“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叙述

文本细读与文学的经典化:从理论到实践

一、文本细读与文学的经典化

二、《众妙之门》:既是方法也是发现

三、《众妙之门》的超越和可以讨论的问题

并未终结的“八十年代”

全球化语境与中国的文化问题

文学批评的自觉、有效与节制

当代中国的学院批评

为了批评的正义和尊严

一、正义、尊严的批评品质

二、敏锐、独特的艺术直觉

三、严厉、勇敢的自我拷问

新世纪的新青年

童年经验与文化记忆

小说的另一种解法和读法

建构深圳的城市之魂

史传传统与当代传承

刘涛:《瞧这些人——70后作家论》序

散文困境中的一座丰碑

一、心灵净土与唯美主义

二、凝望历史的现代眼光

三、精神还乡和灵魂归宿

文人的情怀、趣味与文化信念

生命之流的从容叙事

话语与讲述

激情奔涌的生命之流

大舞台主角的隐秘人生与复杂人性

“说话”是生活的政治

这是“未名的爱和忧伤”

《玉米》论

一、《玉米》的时间

二、《玉米》的空间

三、《玉米》的民间

不确定性中的苍茫叩问

一、现代性过程中的另一种历史叙述

二、情感、立场和内心的矛盾

三、《问苍茫》的文学性或艺术力量

现代性难题与南中国的微茫

一、日常生活与文学的极端化

二、眼泪与梦

三、空间与场景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道路

乡村文明崩溃的前史后传

本土叙事与全球化景观

一、来自“西地”的忧伤故事

二、全球化时代的电子幻觉

伤痕的青春 残酷的诗意

中国式的“反乌托邦”小说

生活的深水区 人性的纵深处

人间万象与绝处逢生

面对“现代”,他选择了什么

“贱民”的悲喜剧与小说之光

一、“贱民”的悲喜剧

二、小说照亮的历史

三、修辞是小说家的名片

文学仿真术与作家的心情

男女、生死和情义

都市深处的魔咒与魅力

世风世相、女性与家国

一、文化记忆与人的宿命

二、女性的情感、心理和命运

三、家国情怀与新的创作实践

小叙事与大传统

发现城市深处的秘密

在新文明的崛起中寻找皈依之路

日常生活中的光与影

历史、主体性与局限的魅力

信河街上的“反谱系”写作

幻灭处的惨伤与悲悯

一、悲情女性的幻灭与重生

二、“多余人”的再发现

三、小说的节奏、张弛与问题

精神“黑洞”和它的讲述者

小说三家论

东君:在不确定性中的发现与批判

劳马:轻喜剧中的危机与隐忧

宁肯:在藏地还会发现什么

小叙事中的人性与社会

语言锐利如刀

“现代”欲望与乡土的“溃败”

权力支配下的政治无意识

一、乡土中国的权力文化

二、现实深处的秘密

三、承认的政治与尊严的危机

山峰正在隆起

一、《北方船》和“底层写作”

二、《燕子东南飞》:讲述故事的两种方法

三、《哥俩好》和基本人性

四、《云端》与历史边缘经验

五、平民情怀与“小人物”命运

六、《工厂的大门》:现代性的幻象

七、《L形转弯》:日常生活中的爱恨情仇

外部生活与内心世界

邓一光:对战争与战争文化的新思考

津子围:社会密码与文化记

李兰妮:精神悬崖上的英武凯旋

李凤群:记忆的阴霾和那缕消失的阳光

王兆军:乡村中国的历史变迁和它的希望

张欣:努力发现城市生活的深层秘密

这一代人的爱与狂

郑小驴:风雨飘摇中的历史与人性

毕亮:由悲情向温暖的文学转变

双雪涛:从容冷峻的叙事 超验无常的人生

徐艺嘉:花季的焦虑与校园病

刘辰希:两种文学的交融或嫁接

皮佳佳:值得寄予厚望的小说家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一、家国关怀与忧患意识

二、史学价值与民族精神

三、当代性与文学性

地域风情与人文关怀

古今对话与戏剧冲突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