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膜萃取技术基础(第二版)电子书

  1.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化工萃取领域**专家; 2.“膜萃取”为基础的一类萃取分离新技术,是分离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发的重要方向; 3.内容分原理与应用部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售       价:¥

纸质售价:¥43.80购买纸书

13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戴猷元、王运东、王玉军、张瑾 编著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8-01

字       数:23.6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工业技术 > 重工业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随着现代过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以“膜萃取”为基础的一类萃取分离新技术,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书含液膜技术、固定膜界面萃取技术、胶团及胶团萃取技术、反胶团及反胶团萃取技术、微乳液技术等内容,系统阐述了这些以“膜萃取”为基础的新型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过程特征、应用研究及前景。近年来,以“膜萃取”为基础的新型萃取分离技术不断发展。本次对全书行修订,对应用研究内容行了必要的补充。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生物化工、环境、制药等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上述专业从事分离过程研究发、设计和运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br/>【推荐语】<br/>1.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化工萃取领域**专家; 2.“膜萃取”为基础的一类萃取分离新技术,是分离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发的重要方向; 3.内容分原理与应用部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br/>【作者】<br/>戴猷元,清华大学,清华工业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长期讲授《化工原理》(学校一类课)、《化工概论》等课程;科研方面的重是液液萃取分离过程的新工艺和新方法的研究。科研方面的重是萃取分离过程的新工艺和新方法的研究,先后承担“液液萃取过程及设备的基本规律研究”、“新型膜分离过程的研究”等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抗生素大规模生产关键技术创新”、负责国家科技成果重推广项目“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含酚废水技术”和其他部委和企业的研究课题。萃取新工艺方面,有机物稀溶液络合萃取工艺研究和机理探讨取得突破性展,形成“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含酚废水技术”和“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苯胺废水技术”等科技成果均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水平。萃取新方法方面,在膜萃取过程的研究、外场对分离过程的强化、萃淋树脂分离过程的研究、聚合物反胶团萃取、预分散溶剂萃取、浊萃取等新的领域取得成果。近二十年,先后获国家科技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步奖及教育教学奖20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四等奖1项),授权专利26项。  <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内容提要

版权页

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液膜技术

2.1 概述

2.2 液膜技术的特征

2.3 液膜的构型

2.3.1 厚体液膜

2.3.2 乳状液膜

2.3.3 支撑液膜

2.4 液膜分离机理及促进传递

2.4.1 液膜分离机理的类型

2.4.2 液膜分离过程的传质推动力

2.4.3 两种促进迁移

2.5 液膜体系的组成

2.5.1 膜溶剂

2.5.2 表面活性剂

2.5.3 流动载体(萃取剂)

2.5.4 膜内相(反萃剂)

2.6 乳状液膜分离技术的工艺流程及影响因素

2.6.1 乳状液膜分离技术的工艺流程

2.6.2 乳状液膜分离中工艺条件的影响

2.7 乳状液膜体系的稳定性

2.7.1 乳状液膜体系的渗漏及影响因素

2.7.2 乳状液膜体系的溶胀及影响因素

2.8 乳状液膜分离过程的数学模型

2.8.1 双膜模型^([2,4])

2.8.2 有效膜厚模型^([70])

2.8.3 渐进模型^([71])

2.9 支撑液膜分离技术

2.9.1 支撑液膜的载体

2.9.2 支撑液膜体系的稳定性问题

2.9.3 支撑液膜传质模型^([90])

2.10 液膜技术的应用研究

2.10.1 乳状液膜对烃类混合物及其它气体的分离^([3,5])

2.10.2 乳状液膜对含酚废水的处理

2.10.3 乳状液膜对含氨废水的处理

2.10.4 乳状液膜对含氰废水的处理

2.10.5 乳状液膜对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

2.10.6 乳状液膜对湿法冶金中浸出液的分离

2.10.7 乳状液膜技术在其它领域的应用研究

2.10.8 支撑液膜技术的应用研究

2.11 液膜技术的进展

2.11.1 预分散溶剂萃取

2.11.2 液体薄膜渗透萃取技术

2.11.3 静电式准液膜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章 固定膜界面萃取技术

3.1 概述

3.2 固定膜界面萃取的研究方法及数学模型

3.2.1 固定膜界面萃取的研究方法

3.2.2 固定膜界面萃取传质模型

3.3 固定膜界面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

3.3.1 两相压差Δp的影响

3.3.2 两相流量的影响

3.3.3 相平衡分配系数与膜材料的浸润性能的影响

3.3.4 体系界面张力和穿透压

3.4 中空纤维固定膜界面萃取过程的设计

3.4.1 各分传质系数关联式

3.4.2 中空纤维膜器中流动的非理想性

3.4.3 中空纤维膜器纤维装填不规则特性的数学描述

3.4.4 纤维分布为正态分布时的RTD曲线^([12])

3.4.5 壳程子通道模型

3.4.6 中空纤维固定膜界面萃取过程强化的途径

3.4.7 螺旋管式中空纤维膜器的传质特性^([20,21])

3.4.8 中空纤维膜器的串联和并联

3.5 同级萃取反萃取膜过程

3.5.1 同级萃取反萃取过程的特点

3.5.2 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的传质模型

3.5.3 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的强化

3.6 固定膜界面萃取过程的应用研究

3.6.1 固定膜界面萃取过程防止溶剂污染的优势

3.6.2 有机物萃取

3.6.3 金属萃取

3.6.4 膜基萃取生物降解反应器

3.6.5 固定膜界面萃取技术付诸实施的关键

3.7 膜基萃取与发酵反应耦合过程

3.7.1 发酵反应过程中的产物抑制

3.7.2 膜基萃取发酵耦合过程的特点

3.7.3 pH>pK_a条件下的萃取

3.7.4 萃取剂的生物相容性

3.7.5 膜基萃取发酵过程中操作条件的影响

3.7.6 膜基萃取与反应耦合过程的应用前景

3.8 酶膜反应器及其应用

3.8.1 酶膜反应器概述^([79,80])

3.8.2 酶膜反应器的应用

3.8.3 酶膜反应器技术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4章 胶团及胶团萃取技术

4.1 胶团及胶团的性质

4.1.1 胶团的结构

4.1.2 胶团的性质

4.1.3 胶团体系的增溶及溶质传递

4.2 胶团萃取

4.3 聚合物胶团萃取

4.4 浊点萃取

4.4.1 浊点萃取中的表面活性剂及分相行为

4.4.2 浊点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

4.4.3 浊点萃取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章 反胶团及反胶团萃取技术

5.1 反胶团及反胶团的性质

5.1.1 反胶团的结构

5.1.2 反胶团的增溶能力

5.1.3 反胶团的形状和大小

5.1.4 反胶团中水池的性质

5.2 反胶团体系的增溶及溶质传递

5.3 反胶团萃取

5.3.1 蛋白质的反胶团萃取研究

5.3.2 蛋白质的反胶团反萃取研究

5.3.3 反胶团萃取动力学和反萃取动力学

5.3.4 反胶团萃取的传质模型

5.3.5 反胶团萃取的过程开发

5.4 反胶团萃取的应用研究

5.4.1 选择性分离蛋白质混合物

5.4.2 不同微生物脂肪酶的分离

5.4.3 提取胞内酶及胞外酶

5.4.4 从发酵液中回收酶

5.4.5 固-液萃取法分离蛋白质

5.4.6 氨基酸及维生素等添加剂的分离

5.4.7 药物成分的分离

5.4.8 从植物中同时提取油和蛋白质

5.5 聚合物反胶团萃取

5.5.1 聚合物反胶团体系的增溶特性

5.5.2 聚合物反胶团萃取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第6章 微乳液技术

6.1 微乳液的性质

6.2 微乳液萃取技术

6.2.1 概述

6.2.2 微乳液萃取分离金属离子

6.2.3 微乳液萃取分离有机物

6.3 微乳液技术及纳米颗粒制备

6.3.1 纳米颗粒的概念、性能及制备方法

6.3.2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颗粒^([51,52])

6.4 微乳液技术在材料制备领域的应用实例^([51,52])

6.4.1 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

6.4.2 金属盐纳米颗粒的制备

6.4.3 金属硫化物纳米颗粒的制备

6.4.4 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制备

6.4.5 其它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

6.4.6 微乳液法与醇盐水解相结合的制备方法

6.4.7 微乳液法制备有机纳米颗粒

6.5 离子液体微乳液及其应用研究

6.5.1 离子液体微乳液的性能研究

6.5.2 离子液体微乳液的应用研究

6.5.3 离子液体微乳液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