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季羡林散文精选集:糊涂一点,潇洒一点电子书

人生*好的状态就是活得真实。 太明白是痛苦,但真糊涂是悲哀; 潇洒不是装样子,而是真实、自在! ★心要乐观,人要糊涂 人生不可能一直走平路,糊涂一,是面对人生磨难的自愈力。它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大智慧,是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忘我、道家的无为。 ★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完满,一切都是*好的安排。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售       价:¥

纸质售价:¥26.40购买纸书

861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7.7

作       者:季羡林

出  版  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1-01

字       数:90.7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文学 > 随笔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季羡林先生是个性情中人,他奉行“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反映的人生智慧的便是“糊涂”和“潇洒”。本书围绕这两个主题,从季羡林的的毕生散文中选取*能代表其人生智慧精华的文章,共分为五章,分别是季羡林对人生意义和生活烦恼的思考、对社会种种现象的看法、对追寻真我的要求、对平淡生活的热爱、对人间真情的感触。 生老病死、酸甜苦辣,我们生命中要经历的人生迷思,季羡林先生也同样经历过。本书将季羡林先生经历过的烦恼、欢乐,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等呈现给读者,希望借大师90余年的人生智慧,让读者体悟人生的真谛,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以更加真实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或者在生活的忧思中得到一丝慰藉。<br/>【推荐语】<br/>人生*好的状态就是活得真实。 太明白是痛苦,但真糊涂是悲哀; 潇洒不是装样子,而是真实、自在! ★心要乐观,人要糊涂 人生不可能一直走平路,糊涂一,是面对人生磨难的自愈力。它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大智慧,是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忘我、道家的无为。 ★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完满,一切都是*好的安排。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淡定从容,潇洒度世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遇到挫折磨难是自然规律,谁也违抗不得。不用太操心,操心也无用。 ★纪念季羡林逝世10周年,囊括大师一生精华 精选季羡林1934-2003年创作的文章,时间跨度70年,囊括《清塘荷韵》《听雨》《赋得永久的悔》等经典篇目。全书分五章,分别为大师对人生意义和生活烦恼的思索、对社会现象的思索、对真实自我的表达、对生活的喜爱、对人间真情的感触。大师百岁人生智慧精粹,质朴中有让人安静的力量。 ★ 金庸、白岩松、林青霞、钱文忠等极力推崇的大师 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梵文和巴利文专家、文学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他的散文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往往在极浅显的文字中显出*朴素的哲理和浓浓的真情。<br/>【作者】<br/>季羡林(1911—2009) 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梵文和巴利文专家、文学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学术著作《印度古代文学史》于1997年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翻译作品有《罗摩衍那》系列等,季羡林于2006年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季羡林文集》共24卷,并于1998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br/>
目录展开

第1章: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老年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论压力

寂寞

思想斗争

终于找到了出路

不完满才是人生

新年抒怀

第2章:存信仰而安宁

邻人

送 礼

漫谈消费

一个老留学生的话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坏人

衣着的款式

给“拆”字亮红灯

隔 膜

医生也要向病人学点什么

爱情

第3章:我是自己的主人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辞“国学大师”

辞“学界(术)泰斗”

辞“国宝”

我写我

做真实的自己

反躬自省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关于《两个小孩子》的一点纠正

第4章:生活就是做简单的事

晨趣

清塘荷韵

乌鸦和鸽子

山中逸趣

上海菜市场

黎明前的北京

喜雨

两个小孩子

第5章:人间自有真情在

月是故乡明

人间自有真情在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重返哥廷根

寸草心

我的妻子

赋得永久的悔

我的家

老猫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