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相约经典 走进名著(中国现当代卷)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29.00购买纸书

73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袁湛江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3-15

字       数:31.9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中小学教辅 > 中小学阅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汇聚了大量优秀一线语文教师、教学科研人员和部分高校相关专家,聚焦问题,集中攻关,挖掘、优化、整合各地阅读经验和策略,旨在稳妥推、有效落实整本书阅读,将整本书阅读纳常态的语文教学轨道。本书的编写理念如下: 1.整本书阅读是学生的自主阅读。本书通过引领性问题,在师生互动中达到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率的目的。本书不是整本书的概说、缩写或书评,而是精心编写了学生在沉浸式阅读中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2.整本书阅读强化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变“刷题”为深度阅读,强化了思维品质、语言建构和审美能力等核心素养。每篇文本下设导语、关于作者、内容解析、艺术鉴赏、争鸣商榷、学以致用、阅读建议和相关,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认识作者,感受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学会批判性阅读和写作,从多个视角审视作品,并在形成自己观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表达。 3.本书为教师推整本书阅读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促教师的真阅读;同时,本书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脚手架”,并为学生拓展阅读空间助力,很多篇目的编写老师经过试验,证明这种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书荟萃了31篇中国现当代经典名著,为师生互动版导读,并将陆续推出100篇中外经典名著。《相约经典   走名著》,旨在提醒和强调:要“通读原著”!  <br/>【作者】<br/>袁湛江,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浙江省正教授级语文特级教师,宁波市名校长,省督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大、浙江大学教师培训专家,浙江师大、宁波大学硕士生导师,国培专家、国务院聘任的首批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专家,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联盟主席。 他创建的“三式阅读教学”在语文界广泛传播,他的《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成为海峡两岸颇受欢迎的汉语口语教材。他与程红兵、黄玉峰等老师共同发起的长三角新语文圆桌论坛,已经持续20多届,成为长三角有活力的语文学术活动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业迹被收朱永新先生主编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br/>
目录展开

前 言——致中学师生的一封信

第一部分( 1919 — 1977 年)

恢宏阔大 气壮山河——走进 《毛泽东诗词欣赏》

流连尘世的理由——走进林语堂的 《生活的艺术》

自然率真 情味隽永——走进丰子恺的 《缘缘堂随笔》

永远新的旧故事——走进鲁迅的 《故事新编》

乱山碎石间一股激流——走进巴金的 《家》

人间地狱 向生而死——走进老舍的 《骆驼祥子》

边境 “至美” 城外 “桃源”——走进沈从文的 《边城》

月亮与黄金枷——走进张爱玲的 《金锁记》

胸中有丘壑 皮里贮阳秋——走进钱钟书的 《围城》

江湖未远——走进金庸的 《天龙八部》

字外听音品情恨——走进曹禺的 《雷雨》

政治体制与权力制衡——走近钱穆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文化经典的情趣——走进南怀瑾的 《论语别裁》

第二部分( 1978 — 2018 年)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走进 《海子诗全集》

看似寻常最奇崛——走进汪曾祺的 《人间有味》

扶轮问路 叩击心魂——走进史铁生的 《我与地坛》

风无形而可扶——走进贾平凹的 《自在独行》

在立足之处发现——走进周国平的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散文的理性与感性——走进余秋雨的 《文化苦旅》

“慢”的味道——走进龙应台的 《目送》

平凡似水 疼痛如歌——走进路遥的 《平凡的世界》

关中平原宗祠文化的挽歌——走进陈忠实的 《白鹿原》

“我”的高密东北乡——走进莫言的 《红高粱家族》

沉沦,还是新生?——走进梁晓声的 《雪城》

狼情悲怆 世况如霜——走进姜戎的 《狼图腾》

“密室”里的信仰——走进麦家的 《风声》

岁月悲叹 生命长歌——走进余华的 《活着》

好玩的历史 好用的智慧——走进当年明月的 《明朝那些事儿》

未来已来——走进刘慈欣的 《三体》

不畏浮云遮望眼——走进黄仁宇的 《万历十五年》

特立独行于喧嚣之上——走进王小波的 《沉默的大多数》

后  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