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导思想明确。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编写,旨在激发大学生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世界,对待他人和自己,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对待顺境和逆境,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成为幸福的取者。 2.结构体系完备。涵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般问题、大学生活与心理健康,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等方面,并新增了“大学新生适应”和“社团活动与心理健康”两章。
售 价:¥
纸质售价:¥32.80购买纸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认知完整
2.积极的自我观念
3.悦纳他人,人际关系和谐
4.面对并接受现实
5.能调节情绪,心境良好
6.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7.人格完整独立
(二)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心理异常的类别
(一)神经症
1.焦虑症
2.抑郁症
3.强迫症
4.恐怖症
5.疑病症
6.神经衰弱
(二)人格障碍
(三)性行为变态
(四)行为偏离
(五)适应不良综合征
(六)心身疾病
(七)精神病
(八)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殊性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
(二)大学生并非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
二、大学生的阶段特征与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1.高教育水平群体
2.高智商群体
3.高自我价值感群体
4.高压力群体
(二)大学生活的特殊性
1.围墙效应
2.延缓偿付期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一)环境应激问题
1.学校环境的变迁
2.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
3.生活习惯的变化
(二)与自我有关的不适应
1.理想自我与现实矛盾的不适应
2.自我发展的不适应
3.自我定向混乱
(三)人际关系及人格问题
1.人际交往中的障碍
2.人格中的不完满
(四)与性有关的不适应
1.性意识的困扰
2.对自己身体意象的不适应
3.性行为困扰
(五)其他
1.网络成瘾
2.攀比心理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发展性目标与补救性目标
(二)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主体性原则
(四)平等性原则
(五)多样性原则
(六)保密性原则
(七)防重于治的原则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注重家庭教育
(三)完善学校教育
(四)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物基础
第一节 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基础
一、认知活动的生理基础
(一)注意
(二)感知
(三)记忆
(四)思维
二、情绪活动的生理基础
(一)情绪的脑结构基础
(二)中枢神经递质与情绪的关系
三、人格特征的生理基础
(一)人格特征的行为遗传学基础
(二)人格特征的脑结构基础
(三)人格特征的神经化学基础
四、社会行为的生物基础
(一)性取向
(二)人际吸引
(三)攻击行为
第二节 心理异常的生物基础
一、关于神经症
(一)行为遗传学研究
(二)神经生理学研究
(三)生物化学研究
二、关于人格障碍
三、关于精神分裂症
(一)遗传学研究
(二)脑形态学改变的观点
(三)多巴胺假说
第三节 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及其对心理的影响
(一)身体发展方面
(二)生理机能方面
(三)神经系统方面
(四)性生理方面
二、大学生生理特点与心理健康维护
(一)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并接受自己的生理特点
(二)了解心理的生理基础,采取合理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1.根据神经活动类型制定学习策略
2.合理饮食,提供必要的养分
3.适当运动,增强记忆能力
4.选择安静的学习环境
(三)多参加体育锻炼,保持积极情绪
第三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格基础
第一节 人格与健全人格
一、人格及其特征
(一)人格的整体性
(二)人格的稳定性
(三)人格的独特性
(四)人格的社会性
二、健全人格的模式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型
(二)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型
(三)罗杰斯的“功能充分发挥者”模型
(四)弗洛姆的“创发者”模型
(五)皮尔斯的“立足现实者”模型
三、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
第二节 人格与健康的关系
一、人格—健康关系模型
(一)压力中介模型
(二)健康行为模型
(三)体质倾向模型
(四)疾病行为模型
二、人格类型与心身健康
(一)A型人格与冠心病
(二)C型人格与癌症
(三)内控观与外控观
(四)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
第三节 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常见的不良人格
(一)自卑
(二)孤僻
(三)自我中心
(四)嫉妒
(五)依赖
(六)偏激
二、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自我培养
(一)自立意识的培养
(二)自信心的培养
(三)保持自尊
(四)有自制力
(五)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第四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基础
第一节 文化的心理学意义
一、文化的内涵
二、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文化差异与心理健康
一、文化差异与心理健康观念
二、文化差异与心理异常
(一)文化差异与心理异常的分布
(二)文化差异与心理异常的症状表现
(三)文化差异与心理异常的解释
(四)文化差异与心理异常的对待及治疗
第三节 大学生的文化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化因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现代文化的影响
(三)家庭文化环境的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思考
第五章 大学新生适应
第一节 适应与心理健康
一、适应与心理适应
二、适应与心理健康
三、新生适应与大学生发展
第二节 大学新生适应的常见问题
一、生活适应方面
(一)独立生活能力弱
(二)不习惯集体生活
(三)缺乏良好生活习惯
(四)缺乏理财能力
二、学习适应方面
(一)缺乏学习动机
(二)学习目标不明确
(三)学习方法不当
(四)学习成绩不理想
三、人际适应方面
(一)自我认知偏差
(二)内心压抑
(三)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四)不善于解决人际矛盾
四、情绪适应方面
第三节 促进新生适应的途径
一、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二、认识和适应环境要求
(一)正确认识和评价大学环境
(二)主动适应大学环境的要求
三、培养独立能力
第六章 学习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大学生学习的一般问题
一、学习与大学生的学习
(一)学习的概念
(二)大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二、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变化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变化
(二)学习态度和自主性的发展
(三)学习心理特点随年龄和年级变化而变化
第二节 大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学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学习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1.对气质性格的影响
2.对自我过程的影响
3.对认知风格的影响
(二)学习对大学生情绪意志的影响
(三)学习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二、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习动力缺乏问题
(二)学习动机强度问题
(三)学习策略问题
(四)学习焦虑问题
(五)学习倦怠问题
(六)考试焦虑问题
(七)学习自卑问题
第三节 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确立适当的学习抱负水平
(二)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注重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心境
二、促进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
(一)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大力加强教学改革
(三)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艺术
(四)切实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策略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五)注重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优势培养
(六)增强大学生学习心理素质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第七章 网络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大学生网络心理的一般问题
一、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一)网络本身的开放性
(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
(三)网络信息的迅捷性和多元性
(四)网络关系的互动性
二、互联网的心理学解读
(一)网络与认知
(二)网络与情感
(三)网络与行为
(四)网络与人际关系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一)认知方面
1.尝试心理
2.猎奇心理
3.信息搜集
(二)情感方面
1.减压心理
2.娱乐心理
3.价值体现心理
4.情感表达心理
5.逃避心理
(三)人际方面
1.沟通心理
2.交友心理
3.恋爱心理
第二节 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二)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
(三)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四)对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影响
二、由网络引发的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网络成瘾综合征
1.网络成瘾的表现
2.网络成瘾的类型
3.网络成瘾的成因
(二)其他网络心理问题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心理调适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理性看待网络
(二)讲究网络礼仪
(三)遵守网络道德
(四)选择网络环境
(五)设定上网目标
(六)培养多样兴趣与爱好
(七)科学规划人生目标
(八)寻求社会支持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高学生对网络的客观认识
(二)加强时间管理教育
(三)对学生加强选择性教育
(四)根据性别差异有针对地进行教育
(五)开展心理健康课程,重视心理咨询工作
(六)加强网络心理咨询体系的建设
第八章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一般问题
一、人际关系及其形成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接近且相纳
2.相似或互补
3.外表与性格
(二)主观因素
1.人际安全
2.人际期望
3.人际张力
4.人际报复
三、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人际认知与心理健康
(一)过于理想化
(二)归因偏差
(三)自我中心
(四)过分苛求
二、人际情感与心理健康
三、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四、人际相处与心理健康
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缺陷及其自我调适
(一)自卑
(二)嫉妒
(三)害羞
(四)猜疑
(五)孤独
二、大学生健康人际关系的养成
(一)充分有效的沟通
(二)把握好交往中的“度”
(三)学会解决冲突
(四)培养良好的人际相处心态
1.宽容待人
2.诚信对人
3.学会幽默
4.心理换位
第九章 恋爱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大学生恋爱的一般问题
一、爱情内涵的心理学阐释
二、影响大学生恋爱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二)环境因素
(三)心理因素
三、当代大学生恋爱的现状特点
(一)大学生恋爱普遍
(二)大学生恋爱低龄化
(三)大学生恋爱动机多种多样
(四)大学生恋爱讲求短频快
(五)大学生恋爱考虑较单一
(六)大学生恋爱中性行为增加
第二节 大学生的恋爱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恋爱动机与心理健康
二、恋爱观与心理健康
三、恋爱道德与心理健康
四、恋爱挫折与心理健康
(一)失恋
(二)单恋
(三)恋爱纠葛
第三节 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困境的自我调适
(一)提升爱与被爱的能力
(二)坦然面对异性交往
(三)慎重婚前性行为
二、大学生恋爱挫折的自我调适
(一)失恋的自我调适
(二)单恋的自我调适
(三)恋爱纠葛的自我调适
三、加强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教育
(一)确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
(二)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恋爱的责任感
(三)适当地进行性教育
(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第十章 性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大学生性的一般问题
一、性、性别与性别角色
(一)什么是性
(二)性别与性别角色
二、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的基本特点
(一)本能性与朦胧性
(二)性放纵与性压抑
(三)性别上的差异
(四)性意识的发展
第二节 大学生的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表现
(一)对性知识的渴求
(二)对异性的爱慕与追求
(三)正确对待性欲与性行为
二、大学生的性行为
(一)自慰
(二)性幻想
(三)性梦
(四)边缘性性行为
(五)性交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性心理问题
(一)性心理障碍的常见类型
1.性偏好或性指向障碍
2.性身份障碍
(二)其他性心理困扰
第三节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关于性欲与性压抑
(二)关于性压力的自我调整
1.提高自身性素质
2.健康释放性压力
(三)关于性纯洁
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以性知识教育为核心内容
(二)以健康的爱情教育为实现手段
(三)以健全人格养成为根本途径
(四)以道德价值观教育为基本前提
第十一章 社团活动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一般问题
一、高校社团及其类型
二、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特点
三、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1.塑造健全人格,成为幸福的进取者
2.汲取知识,培养能力
(二)繁荣校园文化功能
(三)服务社会功能
第二节 大学生社团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大学生社团活动与行为规范
二、大学生社团活动与需要满足
三、大学生社团活动与社会支持
四、大学生社团活动与能力提升
五、大学生社团活动与同一性和目标感
第三节 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个人层面的问题
(一)参与的连续性、强度和多样性
(二)参与的积极性
(三)合理安排时间、精力
二、社团层面的问题
(一)社团活动的品质
(二)活动的组织化程度
第十二章 休闲活动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大学生休闲活动的一般问题
一、休闲活动及其功能
(一)休闲与休闲活动
(二)休闲活动的功能
1.放松功能
2.娱乐功能
3.发展功能
二、当代大学生休闲活动的基本特点
(一)休闲时间充裕
(二)休闲活动类别丰富
(三)休闲活动以积极为主
(四)休闲活动层次较低
(五)休闲活动中经济支付能力较低
(六)休闲活动和学习活动很难区分开
第二节 大学生的休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大学生休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提高机体活力
(二)调节情绪,宣泄烦闷
(三)有利于发掘人的潜力
(四)对心理疾病有一定的治疗功能
(五)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
二、大学生休闲活动中的心理问题
(一)缺少方向,在休闲时间里迷失
(二)缺少自制力,在休闲里沉沦
(三)从休闲活动结构看,层次较低
(四)休闲消费增多,由经济“危机”导致心理问题
第三节 大学生休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休闲活动中的自我调适
(一)安排好学习、生活和休闲时间
(二)明确自我概念,建立个性化的休闲活动体系
(三)增长休闲知识,提高休闲能力
二、加强大学生休闲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休闲观
(二)加强休闲教育,丰富休闲知识和提高休闲技能
(三)创造条件,为休闲活动提供平台
(四)开展心理咨询,及时纠正休闲活动偏差
第十三章 就业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一般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经济转型时期,就业供需矛盾突显
2.就业市场化,但就业市场不完善
3.高校在生涯指导、办学理念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二)毕业生自身因素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2.对就业的影响因素认识不足
3.人格发展不健全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基本特点
(一)知己
(二)知彼
(三)职业决策
(四)确定目标
(五)求职行动
第二节 大学生的就业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应激与大学生就业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综合征”
(一)情绪表现
1.焦虑
2.冷漠
3.问题行为
4.抑郁消沉
(二)自我认知缺失
1.自卑
2.孤傲
(三)人际交往困难
1.缺乏人际沟通技能
2.怯懦
三、与就业有关的人格缺陷
(一)自我同一性混乱
(二)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三)偏执心理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转变就业观念,充分认识职业价值
(一)转变就业观念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减低择业焦虑
(三)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提高择业效能感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认识与悦纳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二)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三)树立职业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
(一)贯彻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理念,提高职业素质
(二)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正视就业问题
(三)开展职业心理咨询与测量,体现发展性原则
第十四章 压力应对与幸福感
第一节 压力与大学生的压力源
一、压力与身心健康
(一)压力的反应模型
(二)压力的心身模型
二、大学生的压力源
(一)外部环境压力源
(二)个人压力源
1.重大生活事件
2.日常生活压力源
3.慢性压力源
第二节 大学生的压力应对
一、应对与应对方式分类
(一)问题取向应对
(二)情绪取向应对
(三)逃避应对
二、当代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一)既有传统性,又具现代性
(二)大学生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主
(三)大学生应对方式存在年级差异
三、大学生常见的消极应对方式
(一)攻击
(二)冷漠
(三)退化
(四)压抑
(五)固执
(六)轻生
四、在压力中成长
(一)改变对压力的看法
(二)选择适合的压力应对策略
(三)培养在群体中的归属感
(四)培养压力抵抗者人格
(五)调节抱负水平
(六)必要时求助专业人员
第三节 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幸福感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
二、压力应对、健康与幸福感
第十五章 焦虑与调节
第一节 焦虑及其理论
一、焦虑及其种类
(一)焦虑的性质
(二)焦虑的种类
二、焦虑的有关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观点
(二)行为主义的观点
(三)人本主义的观点
(四)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五)生理学的观点
第二节 大学生的焦虑表现
一、大学生焦虑的特点
(一)以轻度焦虑为主
(二)有一定的弥漫性
(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四)既有显性焦虑,也有隐性焦虑
(五)存在一定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二、大学生焦虑的原因及常见的几种焦虑障碍
(一)考试焦虑障碍
(二)社交焦虑障碍
(三)恋爱和性焦虑障碍
(四)择业焦虑障碍
第三节 大学生焦虑的调节
一、大学生焦虑的自我调节
(一)改变价值观念
1.认识焦虑表现
2.寻找焦虑来源
3.避免不合理认知
4.调整个体期望
(二)缓解焦虑情绪
(三)采取积极行动
1.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2.少空想、多行动
3.采用调整技术
二、大学生焦虑的社会调节
(一)学校方面
(二)社会支持系统
(三)焦虑的心理治疗
第十六章 抑郁与调适
第一节 抑郁及其理论
一、抑郁及其形态
(一)抑郁情绪
(二)抑郁人格
(三)抑郁症
二、抑郁的理论解释
(一)抑郁是一种适应机制
(二)精神分析的观点
(三)行为主义的观点
(四)认知论的观点
第二节 大学生的抑郁特点及成因
一、大学生抑郁状况的流行病学特点
二、大学生抑郁的主要表现
(一)认知表现
(二)情绪表现
(三)行为表现
(四)躯体症状
(五)隐匿性抑郁
1.微笑型抑郁
2.勤勉型抑郁
3.躯体型抑郁
三、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
(一)易感因素
1.生理因素
2.人格因素
(二)维持因素
1.认知因素
2.自尊与自我效能感
3.应对方式
4.家庭因素
5.社会支持
(三)促发因素
第三节 大学生抑郁的调适
一、大学生抑郁的自我调适
(一)调整自己的行为
1.安排一些积极有趣的活动,尝试改变原有的生活模式
2.分解任务,逐步完成
3.积极运动
4.承认自己的局限性
(二)关照自己的身体
1.排除躯体疾病引发抑郁的可能
2.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3.学习放松自己的身体
(三)改变惯有的负性思维
二、大学生抑郁的社会调适
(一)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二)抑郁的心理治疗
第十七章 危机的觉察与干预
第一节 危机及其理论
一、危机及其特征
(一)危险与机遇并存
(二)普遍性与特殊性
(三)冲击性与心理弹性
二、危机历程
(一)前危机期
(二)冲击期
(三)危机期
(四)适应期
(五)危机后期
三、危机的有关理论
(一)基本危机理论
(二)扩展危机理论
(三)应用危机理论
第二节 大学生的危机表现与干预
一、大学生常见的危机
(一)成长危机
(二)人际关系危机
(三)就业危机
(四)学业危机
(五)经济危机
(六)情感危机
二、危机干预的自我支持技术
(一)寻求滋养性的环境,搜集充分的信息
(二)积极调整情绪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面对现实,正视危机
(五)暂时避免作重大的决定
第三节 自杀干预
一、自杀及其原因
二、学校自杀干预措施
(一)提高心理素质
(二)设置危机干预机构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自杀预防知识宣传
主要参考文献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