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六朝佛教造像对朝鲜半岛及日本的影响(精)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156.90购买纸书

82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费泳著

出  版  社: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1-04-01

字       数:34.0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史学理论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对于中国佛教艺术与域外关系的研究,人们大多关注来自印度的影响,少有研究中国佛教造像的对外输出。以往由于佛教实物的缺乏,无法验证古文献记载中六朝佛教文明的辉煌,导致对朝鲜半岛、日本早期佛像来源的认识,多注重北朝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南朝佛教造像的新发现及相关研究的深,有条件一步论证在汉传佛教文化圈形成过程中,南六朝的主导性作用。本书对中国与海东地区佛教造像之间的渊源关系行了系统研究,着重探讨东晋、南朝的佛像样式特征,及其对朝鲜半岛三国时期、日本飞鸟白凤时期造像的影响和传播路径,确立六朝在东亚佛教艺术中的先地位。<br/>【推荐语】<br/>部全面论述六朝佛教造像对朝鲜半岛与日本影响的专门著述,印证古文献记载中六朝佛教文明先性,揭示东亚佛教文明程中南六朝重要地位。佛教艺术在内的南六朝文化,更像是一部推动当时中国以至东亚文化发展的发动机。 一部图文并茂、史料丰富的六朝佛教艺术传播史,长江学者费泳教授八载潜心之作,走访国内外相关佛教石窟、寺院遗迹、博物馆,依据新近出土实物资料、造像铭记与可靠文献,集 600余幅珍贵图片,精心设计,彩色印刷,兼具学术与收藏价值。 历史尘封,还原六朝佛教文化高度发达的真实面貌。梳理考证古代文献、佛教经文典籍,弥补造像实物匮乏之缺失。 历史细节中,探寻文化脉络,再现六朝繁华。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从佛教造像题材、容貌、发型、服饰、手印等因素,辨识造像身份、风格源流、背后故事,如:  ○顾恺之绘画中有哪些佛教因素?  ○中国菩萨女性化是何时出现的?  ○齐竟陵王造弥勒立像与栖霞寺内现存佛头是否有关?  ○日本飞鸟大佛是如何穿衣的?  ○什么是“六朝的微笑”?   ○菩萨的发髻、宝冠有哪些样式?     ……<br/>【作者】<br/>费泳,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从事中国美术史与佛教艺术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代表著作有《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选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选“十三五”国家重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南北朝佛教艺术研究》、《艺术中国·绘画卷》、《六朝艺术》(合著)等。  <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文前辅文

引言

第一章 三国、西晋佛教造像特征及其对日本的传播

第一节 初传南方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

一、两汉时期的小铜人

二、长江流域汉代佛教造像的时代特征

三、现存东汉佛教造像的样式特征

四、文献记载中的初传佛像

第二节 三国、西晋佛教造像及其对日本的传播

一、三国、西晋长江中下游地区佛教造像

二、三国、西晋佛教造像的时代特征

三、三国、西晋佛教造像的样式特征

四、3世纪前后汉地佛教造像东传日本的传播路线

第二章 东晋佛教造像特征及其对朝鲜半岛的传播

第一节 东晋佛教造像实物遗存

第二节 东晋佛教造像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 “二戴像制”的产生

第四节 顾恺之绘画中的佛教因素

第五节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树下人物”图式的来源

第六节 中国菩萨女性化的出现

第七节 佛教由中国向朝鲜半岛传播的相关文献记载

一、佛教传入高句丽

二、佛教传入百济

三、佛教传入新罗

第八节 对传入高句丽和百济佛教造像的初步认识

第三章 南京栖霞山石窟南朝佛教造像新论

第一节 栖霞山“江总残碑”的发现

第二节 栖霞山石窟是否存有刘宋年间龛像的问题

第三节 栖霞山双佛窟(下019窟)的造像题材及年代问题

第四节 栖霞山无量殿(下020窟)大佛的建造者

第五节 齐竟陵王造弥勒立像与栖霞寺内现存佛头的关系问题

第六节 栖霞1号造像与栖霞三佛窟(下024窟)佛衣样式问题

第七节 栖霞山重要石窟造像的建造年代及风格特征

一、下024窟的年代

二、下024、022、020、019窟主尊的佛衣样式

三、下024、022、021、020、019窟的佛像手印

四、下024、022、021、020、019窟的裳悬座

五、下024、022、021、020、019窟佛头与螺发

六、洞窟开凿时间排序

第八节 栖霞山大佛最初规划者明僧绍的相关事迹

第四章 南京德基广场南朝金铜佛造像的新发现及其源流

第一节 南京德基广场发现的南朝佛教造像

第二节 关于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两件南朝金铜佛造像

第三节 德基出土佛教造像发生时间的初步考证

第四节 德基出土的南朝金铜佛造像特征及其源流

一、阿育王塔

二、莲花高坛

三、双手合掌

四、背屏三尊像

五、三髻、四髻和三珠冠

六、X形帔帛及X形璎珞

七、主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下伸两指

八、背屏飞天及托塔力士

九、头光

十、菩萨手持物

第五章 “建康模式”的形成及其对海东的影响

第一节 “建康模式”的形成及佛像样式特征

一、建康佛教造像的背景资料

二、僧祐、张僧繇与建康新风的形成

三、南朝“建康模式”的佛像样式特征及其源流

第二节 建康佛教造像的题材

第三节 南朝陵墓“拼镶砖画”的出现

第四节 六朝都城建筑构件(瓦当)中的佛教因素

第五节 建康、成都、青州、麦积山沿线的“南式佛装造像带”

第六章 成都地区南朝佛教造像及其源流

第一节 成都地区南朝佛教造像中的石刻浮雕经变图像

一、经变画的内容及图像

二、经变画表现形式所具有的先进性

三、中国绘画中的山水、树木在佛教经变画中的应用

四、施无畏与愿印与《法华经·普门品》

五、菩萨作半跏趺坐及交脚坐

第二节 佛衣样式的变化

一、从“褒衣博带式”到“褒衣博带演化式”的转变

二、“半披式”在成都地区南朝佛像中的渗透

第三节 成都地区“褒衣博带式”佛衣的来源

一、“半披式”佛衣溯源

二、对“褒衣博带式”袈裟右领襟敷搭左前臂的认识

三、对“褒衣博带式”佛衣产生地的认识

四、现存南、北方早期“褒衣博带式”佛衣之比较

第四节 造像题材及佛像容貌的变化

第五节 博山炉和双狮融入南朝佛教造像

第六节 造像组合形式的变化

第七节 菩萨璎珞、宝冠及手持物的变化

第八节 与四川关系密切的几件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

一、云南巍山出土的背屏造像和菩萨头像

二、日本私人藏丙辰铭(536)法智造像

三、梁大宝十六年三尊像

第七章 北朝6世纪中期佛教造像中的南朝影响

第一节 南式造像对陕西地区的影响

一、陕西地区6世纪中期以前的佛像样式特征

二、陕西地区6世纪中期佛像样式特征及其源流

第二节 南式造像对麦积山石窟的影响

一、麦积山6世纪中期以前的佛像样式特征

二、麦积山6世纪中后期佛像样式特征

三、关于麦积山第115、114窟正壁主尊发生时间的认识

第三节 成都北上影响麦积山和陕西地区的传播路线

第四节 南式造像对莫高窟的影响

一、莫高窟6世纪中期以前佛像样式特征

二、莫高窟6世纪中后期佛像样式特征及源流

第五节 南式造像对山东青州地区的影响

一、青州地区6世纪中期以前佛像样式特征

二、青州地区6世纪中期佛像样式特征及其源流

三、青州与南朝的地缘关系

四、南朝向青州的传播路线及青州涉外港口

第六节 河北曲阳修德寺6世纪中期佛像样式特征

第七节 东魏、北齐政治中心附近6世纪中后期佛像样式特征

第八章 朝鲜半岛三国时期佛教造像中的南朝影响

第一节 朝鲜半岛三国时期佛教造像向日本的传播

第二节 朝鲜半岛几件可能出自中国的佛教造像

第三节 朝鲜半岛三国与中国南朝佛教造像的密切关系

第四节 “南式佛装造像带”向海东地区的延伸

一、海东地区与中国的“褒衣博带演化式”佛像

二、飞鸟大佛衣着样式考辨

三、海东地区“褒衣博带演化式”的传播强于“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

第五节 朝鲜半岛三国时期佛教造像样式的地域性

一、“右袒式”立佛和童颜短躯式造像

二、右祍交领内衣和“左袒式”内衣

三、“诞生佛”的涌现

四、半跏思惟像

第九章 日本飞鸟白凤佛教造像中的南朝、半岛之影响

第一节 飞鸟白凤时代的佛立像

一、飞鸟时期立佛与南朝创立或盛行的造像风格

二、白凤时期立佛与北朝创立的造像风格

第二节 飞鸟白凤时代的结跏趺坐佛

一、飞鸟时代的结跏趺坐佛

二、白凤时代的结跏趺坐佛

第三节 旧山田寺佛头与“山田殿像”的若干问题

一、旧山田寺乙酉(685)金铜佛头和相关白凤时期佛像的变化

二、“山田殿像”与白凤时代佛衣样式的变化

三、与“山田殿像”佛衣相似的几件像例及其相关问题

四、“山田殿像”主尊与白凤时代的倚坐佛像

五、“山田殿像”主尊的螺发与手印

第四节 佛着“左袒式”内衣

第五节 法隆寺橘夫人佛龛主尊佛衣样式

第六节 飞鸟白凤时代的菩萨立像

一、飞鸟时代菩萨立像

二、白凤时代的菩萨立像

第七节 飞鸟白凤时代的半跏思惟像及源流考

一、“三山冠”半跏思惟像

二、双髻与单髻半跏思惟像

三、“三面冠”半跏思惟像

四、“一山冠”半跏思惟像

第八节 飞鸟白凤佛教绘画的来源

一、玉虫橱子上的经变画

二、法隆寺壁画

第十章 六朝佛教造像对海东的传播路径探析

第一节 六朝与朝鲜半岛、日本交往的文献记载

第二节 中日海上航线

一、“新罗道”

二、“吴唐之路”

第三节 中国与朝鲜半岛三国的交通

一、中国与高句丽的海陆交通

二、中国与百济的海陆交通

三、中国与新罗的海陆交通

第四节 佛教造像经朝鲜半岛向日本的再传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