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陈嘉映经典著作集(7本)电子书

售       价:¥

13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8

作       者:陈嘉映

出  版  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1-01

字       数:115.2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用现代汉语写出优秀的哲学,自然就有了中国哲学。 陈嘉映,是被学界认为“中国极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 《无法还原的象》:我们这代人有过什么呢?我们这代人还有什么呢?我们只有精神。于是我们在这里相会了。 “越到观念的深处,论证的理据就越发内在于论证过程本身。在观念深处,我们较少谈论对错,更多谈论不同、差异,更多谈论深度和道性。” 《从感觉开始》:世界在感觉里,感觉又在哪里? 真正的理解里也总有不曾完全明了的东西,清明的理解连到更深的暧昧处。 一方面哲学外在于我的职业,另一方面则内在于我的生命,是我立身于世的眼光,甚至血肉。 哲学一半是精神一半是世故,中国人从来不缺世故,等精神重新来到我们中间,这个没有哲学的民族也许会成为哲学的明天。 《旅行人信札》:哲学家陈嘉映的中国游记。 1981年29岁的陈嘉映从春天启程历时两个月,壮游半个中国,以25封家信写出行旅中的见闻与思考。 “文章之道,不过达意而已。事质平实,无须感慨万端;热情洋溢,不必巧弄含蓄。就我个人而言,只望得建安盛唐之万一,真率朴直,少弄花头,自然就有刚健在其中了。” 旅行人的信札摹景状物细致自然,叙事抒怀透出潇洒真诚的人生境界。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本书呈现了作者对哲学中与我们生活*切近的伦理学诸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明晰论述。 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走出*真理观》:本书是陈嘉映先生选编自己于2007-2018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 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 《说理》:哲学通过说理达乎道。这让哲学与艺术、宗教等精神领域区分开来。 说理并非只是展示逻辑的强制力了事,说理需要与向之说者的自我连起来。深刻的道理要透达人心。 《价值的理由》:陈嘉映先生的思想随笔集,分三辑—— *辑为2010年夏应徐晓之邀为《财新·新世纪》所写的十二篇专栏文章,包括名篇《救*重要吗?》《哲人不王》等,此次有所修订;第二辑是围绕当时研究题目所写的一些文章,部分后曾并入《何为良好生活》;第三辑演讲、序与访谈。
目录展开

无法还原的象

初识哲学

他的歌声带着思索

万德勒《哲学中的语言学》导论

日常语言与哲学

施指与符号

从作品到文本

何为理论

经验科学?

社会生物学与道德问题

无法还原的象

我们怎么假装

真理掌握我们

也谈哲学的中国方式

思想坐落在欲望、快乐和沮丧里面

哲学与汉语思维

漫谈中国大学

《精神》序

梦想的中国

以“历史”的名义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

变异还是进化

现代政治文化小词典摘录

艺术札记

沪申画廊落成感言

后记

从感觉开始

从感觉开始

信号、句子与词

关于语言的讨论

论名称

说大小

哲学概念翻译的几个问题

未来最好不要由我们决定

感人、关切、艺术

何谓“自然”

关于谈话的谈话

哲学的用途

中国思想的位置

分殊文化,共同世界

关于相对主义的对话

五味盐

浪子拉摩与哲人

德国古典哲学与德国文化

此在素描

烦、操心、关切

在语言的本质深处交谈

为辩解进一言

旅行人信札

前言

第1封 3月17日~18日 娘子关→骊山→西安

第2封 3月19日~20日 半坡/碑林→成都

第3封 3月21日~23日 杜甫草堂/武侯祠→青城山

第4封 3月24日~26日 乐山大佛/青衣亭→峨嵋山脚

第5封 3月26日~29日 峨嵋车站→成昆线隧道→昆明车站

第6封 3月31日~4月1日 昆明温泉/西山/石林→贵阳花溪

第7封 4月2日~3日 贵阳流山→桂林伏波山/七星山/象鼻山/漓江

第8封 4月3日~5日 桂林南溪山月岸/叠彩峰/隐山→阳朔

第9封 4月5日~7日 漓江→阳朔→梧州

第10封 4月7日~8日 梧州西江种种

第11封 4月8日~9日 肇庆天柱阁

第12封 4月9日~11日 广州中山大学/白云山

第13封 4月13日~14日 汕头看海

第14封 4月15日~16日 云霄→漳浦→漳州→厦门→福州→鼓浪屿

第15封 4月17日~19日 泉州→福州西湖/戚公祠/乌龙江大桥/涌泉寺

第16封 4月20日~22日 福安交溪→福鼎灵溪→南雁荡/会文书院→北雁荡

第17封 4月23日~25日 温州北雁荡由浅入深

第18封 4月28日 朝辞雁荡暮至余杭

第19封 4月28日~5月2日 千古如斯的余杭

第20封 5月4日~5日 黄山天都峰排云亭

第21封 5月6日~8日 青阳九华山/安庆小孤山

第22封 5月8日~11日 鄱阳五老峰/三叠瀑

第23封 5月11日~14日 南京中山陵/玄武湖→苏州园林

第24封 5月15日~17日 苏州天平山沧浪亭→上海

第25封 5月18日~23日 沪青海航→青岛崂山→返京

何为良好生活

序言

第一章 伦理与伦理学

§1 伦理学这个名称

§2 伦理与道德

§3 伦理学与语言

§4 人该怎样生活

§5 亚里士多德学科分类中的伦理学

§6 伦理学内的分科

§7 伦理学之为伦理领域的穷理

§8 说理与劝求

第二章 功效主义与自私的基因

§1 功效主义简介

§2 幸福计算

§3 经济学帝国主义

§4 利益最大化

§5 利己即利他?

§6 看不见的手

§7 “自私的基因”

§8 自利与自私

第三章 事实与价值

§1 “是”与“应当”

§2 从借钱这个事实能够推出应当还钱吗?

§3 自然而然的存在是实然与应然未分之处

§4 简论社会研究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5 人文/社会研究的科学化

§6 伦理学是有我之知

§7 评价与“主观”

§8 伦理学重在论理

§9 伦理道德方面的实证研究

第四章 实践中的目的

§1 目的—手段

§2 下棋不是好玩的手段

§3 目的与用途

§4 绘画既非单纯取效也非单纯游戏

§5 创造性与自主性

§6 行医也并非尽于取效

§7 德与才

§8 内向效用

§9 学医是为了悬壶济世吗?

§10 实践传统的式微

第五章 知行关系

§1 知行合一

§2 贺麟论知行合一

§3 知行合一说的困难

§4 深知而与行合一

§5 心理与心性

§6 屈原需要心理治疗吗?

§7 “理论指导实践”

§8 示范

第六章 快乐、幸福、良好生活

[114]

§2 目的与欲望

§3 快乐内融在活动中

§4 求乐

§5 苦乐交织与以苦为乐

§6 快乐的天然位置

§7 幸福

§8 自我实现

§9 良好生活

第七章 性善与向善

§1 善(好)这个词

§2 孟子的性善论

§3 荀孟异同

§4 性有善有恶论与性无善无恶论

§5 善“不与恶做对”

§6 成心输棋与有意为恶

§7 “一体之心”

§8 德性与本能

§9 “道德考量”

§10 向善与虚伪

第八章个殊者与普遍性

§1 不同的立身之本

§2 相对主义

§3 底线伦理

§4 汉斯·昆的“真正的宗教”

§5 家族相似与重叠共识

§6 环境之为内在制约

§7 普遍与会通

§8 个殊者实现自身

说理

新版说明

序言

第1章 哲学之为穷理

§1.1 哲学是什么

§1.2 好道与说理

§1.3 行止与言说依乎道理

§1.4 哲学大致就是穷理

§1.5 默会道理与明述道理

§1.6 道理在言说中成形

§1.7 成形者与未成形者是同一个吗?

§1.8 因事说理和离事说理

§1.9 寓言

§1.10 拈花一笑

§1.11 讲出了什么道理?

§1.12 同一个道理的不同表述

§1.13 命题不是道理的绝对表述形式

§1.14 同一者可言说吗?

§1.15 烹小鲜与治大国

§1.16 道与术

§1.17 道的位置

§1.18 凿与虚

§1.19 “按道理说”

§1.20 大道立身

§1.21 道、理、道理

§1.22 道理、理、道、说理这些词怎样译成英文?

§1.23 道理不是自然规律

§1.24 所以然或前因后果

§1.25 机制还原

§1.26 思辨理论

§1.27 然与所以然

§1.28 哲学通过穷理达乎道

§1.29 穷理与常理

§1.30 自然理解

§1.31 非常之事与非常之理

§1.32 系统说理

§1.33 贯通

§1.34 建筑与网络

§1.35 体系需要生活世界的支撑

§1.36 统一思想就是没思想

§1.37 哲学作为对话

§1.38 初级反思与哲学之为治疗

§1.39 中西哲学的区别

第2章 哲学为什么关注语言?

§2.1 语言转向

§2.2 语言或概念 vs. 事质

§2.3 反形而上学

§2.4 “眼睛是什么?”有两层意思

§2.5 “语义学上的发现”

§2.6 语言中凝结着根本的道理

§2.7 在种种精神客体中,语言何以高标特立

§2.8 说话只是为了让人懂,行为不是这样

§2.9 哲学检视我们怎样说到世界

§2.10 唯语言能论证

§2.11 概念考察

§2.12 概念考察的日常缘起

§2.13 概念考察之为知

§2.14 概念与道理

§2.15 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2.16 概念考察与语词分析

§2.17 日常语言作为证据的优越性

§2.18 概念考察之为“科学”

§2.19 不是“语言学转向”

第3章 “哲学语法”

§3.1 维特根斯坦使用“语法”一词的大致情况

§3.2 维特根斯坦论语法与逻辑的区别

§3.3 逻辑/语法vs. 经验的两分与“中间地带”

§3.4 维特根斯坦评说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之同

§3.5 维特根斯坦评说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之异

§3.6 研究者论两者的区别

§3.7 形而上学与语法任意性

§3.8 任意性的限制,自治性

§3.9 工具与实践的自治性

§3.10 复杂工具

§3.11 对应与“负责”

§3.12 自然事实的不同角色

§3.13 使用者与研究者

§3.14 游戏规则

§3.15 “规则”,烹饪与象棋

§3.16 “用法”,棋规与棋理

§3.17 约定与道理相交织

§3.18 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1)

§3.19 规则与道理

§3.20 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2)

§3.21 “深层语法”

§3.22 哲学语法与普遍道理

§3.23 本章小结

第4章 论理词与论理

§4.1 长篇论理

§4.2 论理词

§4.3 故事与论理

§4.4 移植词

§4.5 大多数现代汉语论理词是移植词

§4.6 移植词的汉化

§4.7 移植词带来的困扰

§4.8 移植词与“中国哲学”

§4.9 论理词作为论题名称

§4.10 两个层级间的跳跃

§4.11 论理词用来明确标识两分

§4.12 论理用法更准确吗?

§4.13 新概念与旧语词

§4.14 新概念和旧词原来的含义是怎样联系的?

§4.15 真义,“知行合一”

§4.16 改变本义或不改变本义

§4.17 “本真术语”

§4.18 被考察的语词和用来考察的语词

§4.19 语词考察和用语词来论理

§4.20 科学术语

§4.21 语词的理论负载

§4.22 论理词与日常语言

§4.23 语词“真义”与唯一理论

§4.24 一定要用论理词论理吗?

第5章 感知与语言分析

§5.1 休谟与“感官感知”

§5.2 感觉资料理论

§5.3 语言分析方法

§5.4 应对语言分析攻势

§5.5 “日常语言作为起点”

§5.6 “过度概括”和“简单两分”

§5.7 自然语词与概括层次

§5.8 概括与说理

§5.9 两分与分类

§5.10 我们看见的是什么?

§5.11 感知、“感官感知”、“五官”

§5.12 五官之觉 vs. 内感知

§5.13 视觉 vs. 触觉

§5.14 感觉语词的错综联系

§5.15 看上去与实际所是

§5.16 证据—结论模式

§5.17 生理—心理感知理论与感觉资料理论

§5.18 看见图案的周边情况

第6章 亲知与观念

§6.1 有感之知

§6.2 亲知的丰富性

§6.3 浅知深知

§6.4 two hundred and sixty thousand

§6.5 知道与理解

§6.6 你怎么知道她是你妈妈?

§6.7 笼统所知

§6.8 观念与观念体系

§6.9 缘虚假的观念行动

§6.10 何不跟着感觉走?

§6.11 观念批判

§6.12 观念批判与概念考察

第7章 看法与论证

§7.1 μετὰ λóγου ἀληθῆ δόξαν ἐπιστήμην εἶνι

§7.2 说理—论证,证实,证明

§7.3 为什么要带有说理—论证?

§7.4 抬杠

§7.5 论证只是装饰?

§7.6 没有事先看法的推论

§7.7 从自明者开始推论

§7.8 树上十只麻雀

§7.9 形式推论与框架

§7.10 直觉

§7.11 灵感

§7.12 《静静的顿河》的作者

§7.13 看法与偏好

§7.14 看法的厚度

§7.15 论证的结构不是看法的结构

§7.16 假如《静静的顿河》是外星人所著

§7.17 不被说服与终极理据

§7.18 改变他人主张的诸多途径

§7.19 口服与心服

§7.20 论证求取所以然

§7.21 威胁、欺骗、利益之争

§7.22 不愤不启

§7.23 申辩式说理

§7.24 理据要多普遍?

第8章 普遍性:同与通

§8.1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关心普遍性

§8.2 Universal和General

§8.3 理性的普遍性和经验的普遍性

§8.4 相对主义

§8.5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8.6 抽象普遍性

§8.7 关系共相

§8.8 稳定的共同点

§8.9 “内在规律”

§8.10 人必有一死

§8.11 普适性

§8.12 英语没有骈文

§8.13 翻译同一性

§8.14 从相通而不是相同来理解普遍性

§8.15 普遍性之为特殊性的注脚

§8.16 典范与本质

第9章 事情本身与事实

§9.1 事实概念处在近代思考的核心

§9.2 事情与事实

§9.3 Happening

§9.4 树林与木材

§9.5 全部事实与相关事实

§9.6 复杂事实与原子事实

§9.7 从金星到星星不是确定事实

§9.8 事实的“分解”

§9.9 假象与事实

§9.10 确定事实的办法多种多样

§9.11 “终极不可怀疑的事实”和“没有事实”

§9.12 有待解释的事实

§9.13 突兀事实与平淡事实的相互转换

§9.14 事实是独立的还是互相联系的?

§9.15 同一个事实的不同说法

§9.16 是不是同一个事实的边缘情况

§9.17 事实独立是指不依附于特定立场

§9.18 雪和白有联系

§9.19 概念联系就是事物的一般联系

§9.20 确立一个事实属于哪种一般事实

§9.21 经验推理百密一疏,还需要证据

§9.22 事实对理论中立

§9.23 事实在情境中说话

§9.24 事实的说话方式

§9.25 减少语义联系

§9.26 转向事实的说话方式不是“换个说法”

§9.27 “成绩差”和“70分”哪个给出更多信息?

§9.28 印象有时比事实还重要

§9.29 理论上行与事实下行

§9.30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9.31 判断不是偏好

§9.32 工具性价值与价值本身

§9.33 墨迹作为赤裸裸的事实

§9.34 价值中立

§9.35 所知与知者相连

§9.36 社会科学

§9.37 穷理尽性

本书所引著作名称缩写表

走出唯一真理观

前记

辑一

走出唯一真理观

我们不再那样感受世界

读懂一两个大哲学家

思想增益元气

未来之思的臆测

聊聊爱情与死亡

辑二

哲学关心的是事物的意义

漫谈人工智能

说理与对话

“说理”四人谈

反思与过度反思

教育与洗脑

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关于痛苦与灾难 ——答阿坚关于《何为良好生活》的一点批评

《查理周刊》血案余想

起而斗争未必声称“正义战胜邪恶”

关于查尔莫斯“语词之争”的评论

传心术刍议

辑三

漫谈书写、书、读书

书是地图,是画,是歌

读《知识分子》

序阿坚

从黎明到衰落

无限与视角

最好的告别

想象的共同体?

《绝·情书》序

朱利安·巴吉尼《无神论》序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导读

海德格尔《林中路》导读

说,所说,不可说 ——读熊伟《说,可说;不可说,不说》

价值的理由

新版前言

2012年版前言

辑一

救黑熊重要吗?

跳水救人时想什么了?

哲人不王

人是自私的吗?

人之为观念动物

事实与价值

事实的说话方式

说理之为教化

说与写

民主作为“价值”

哲学何为

我们这一代

辑二

快乐三题

快乐四论

我们身上的感应思维

在后现代思想

普世宗教与特殊宗教 ——一个教外人读汉斯·昆的《什么是真正的宗教》

近代科学是如何兴起的

辑三

东西文化思想源流的若干差异

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 ——《王炜纪念文集》序

服从自己还是服从真实?

两位哲人的对话 ——《观看,书写》序

哲学家与隐居生活 ——《生活》杂志专访

信仰是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凤凰网专访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