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后非遗”时代与生态中国之路的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丛书)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33.50购买纸书

2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4

作       者:方李莉

出  版  社: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06-01

字       数:26.6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民族/民俗文化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包含作者22篇历年来的非遗保护领域论文与访谈,就我国非遗保护的历程、现状,及未来——“后非遗时代”,做出了深刻的思考与探讨,同时对我国的未来发展,生态中国之路建言献策。
目录展开

序言

第一编 非遗保护与文化生态思考

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

新文化运动的崛起 ——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论非遗传承与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发展 ——以景德镇传统手工艺复兴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二、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景德镇

三、景德镇陶瓷手工艺复兴的三个阶段

四、“景漂”的出现

五、景德镇新的陶瓷艺术集散地

六、年轻学生们对景德镇传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七、外来艺术家对景德镇传统资源的开发

八、传统的变迁与重构

九、结论

论“文化生态演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系

一、文化生态的动态性发展

二、田野中的具体案例

三、文化的基因与“活的历史”

第二编 『遗产资源论』的理论思考

“从遗产到资源”的理论阐释 ——以费孝通“人文资源”思想研究为起点

一、费孝通“人文资源”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二、从“人文资源”理论形成的国际背景探讨

三、课题的构架与研究内容

四、课题完成后的理论与思考

五、结束语

文化变迁的不同模式 ——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考察所引发的思考

一、概述

二、有关生态博物馆的概念

三、不断变革中的长角苗文化

四、长角苗人文化地图的断裂与重构

五、文化变迁的不同模式

六、西方理论与具体实践之间的距离

七、结束语

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

一、概述

二、来自市场经济的力量——旅游与民间艺术的结合

三、来自政府的力量——民间艺术的辅导与发展

四、专家学者的力量——民间历史和艺术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五、新技术的力量——传统手艺的边缘化与新民间艺术的崛起

六、传统本土文化的力量——民间艺术背后的文化意义

七、结束语

有关“遗产资源论”观点的提出

一、“遗产资源化”思考的发端

二、“从遗产到资源”概念的形成

三、都市艺术区遗产资源再利用的研究

四、商品符号化的人性基础

五、“从遗产到资源”提出的价值与意义

六、关注文化生态平衡的动态性

第三编 『后非遗』时代与文艺复兴

非西方式文艺复兴与生态社会的来临

在田野中感受传统文化复兴的来临

传统手工艺复兴的中国故事

一、研究的缘起

二、“遗产资源论”观点的提出

三、传统文化复兴的中国故事

四、认识手艺中国

五、中国式文艺复兴与生态中国的来临

第四编 『后非遗』时代的中国实践

在“从实求知”中建构中国经验 ——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再解读

一、“文化自觉”思想的提出

二、中西方文明碰撞所带来的纠结

三、中国文化的“归属”

四、“战国时期”与中国“孔子”

五、文明冲突与文明共存

六、在“从实求知”中建构中国经验

七、重新理解“文化自觉”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生态社会来临的中国准备

手工艺的复兴与生态中国之路

一、概述

二、手艺中国概念的提出

三、工业革命以后中国乡村所面临的问题

四、近百年来中国农村衰败的步伐

五、手工艺复兴的中国故事

六、中国式文艺复兴与生态中国的来临

七、从乡土中国走向生态中国的期待

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 ——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

一、概述

二、20世纪初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艺遭遇工业文明

三、民国年间来自政府的种种改革

四、民国年间来自本土艺人自身的变革

五、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实现

六、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与本土性的现代化实践

中国乡村振兴的方向: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

一、有关生态文明建构的思考

二、有关中国文化基因的认识

三、生态文明与手工艺的关系

四、乡土社会复兴的可能性

五、中国式文艺复兴与生活革命

六、传统文化与高科技结合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七、从乡村振“兴”到乡村振“新”

八、从乡村振兴看中国未来发展的优势

第五编 『后非遗』时代中的文化思考

非遗保护3.0时代的到来

一、什么是非遗保护的3.0时代

二、非遗保护3.0时代的案例

三、非遗保护3.0时代的集体创新驱动

四、在全球化的空间中争取话语权

五、走向新的相互交融的时代

活态的文化遗产需要活态的传承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高度 ——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一、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缘起

二、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化自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重要的是理念的认识

非遗保护,古籍研读与“文化自觉”

一、关注非遗的研究和保存工作

二、文献典籍在非遗的研究和保存中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立国的中国期待

第六编 艺术乡村建设

论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 ——艺术人类学视角

一、论文写作的缘由与问题

二、乡村重建:中国的百年之痛

三、乡村重建的新背景

四、艺术介入乡村建设

五、人类学家如何与艺术家结成同盟介入乡建

六、结束语

方李莉:艺术乡建的人类学视野、方法与观念

方李莉:艺术乡建需要艺术人类学介入

乡村振兴中的热门话题: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读解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展览策展人语

艺术乡建与智能化生态中国之路

第七编 非遗保护理论的国际对话

非遗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国际对话 ——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十

一、国际非遗保护公约的认知与解读

二、中日非遗保护的实践与对话

三、非西方式文艺复兴的提出

四、非遗复活乡村生活空间

未来的遗产·遗产的未来 ——方李莉访谈录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