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国古代史学鉴赏(有学系列丛书)电子书

售       价:¥

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3

作       者:杨丽娟 韩泉欣 颜彦 陈生玺 蒋寅 孟国栋 周明初

出  版  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9-05

字       数:641.4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管理 >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套装共包含《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古代文学批评丛稿》《明清叙事文学插图的图像学研究》《明清易代史独见》《清代文学论稿》《清代文学论稿续编》《石上人生》《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8册。 新鲜文学视角,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行业的发展史! 【编辑推荐】 ?本套书为“有学”丛书系列,本书既有个案研究,也有对相关问题的通观式论述,看似是单篇论文,其实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其中部分学术史论文讨论的问题尚未为学界所关注,是作者们多年以来在相关领域研究和教学中积攒的心得的结晶。 ?全书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印证,既有理论体系的建构,也有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体现出了作者宏大的研究视野。 ?作为跨学科的研究著作,行文流畅,论述严谨,具备良好的学术规范,能够为相关类型的论文及著作撰写提供一定的范式。 【内容简介】 《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本书以近代地质学、矿物学译著及教科书为研究对象,梳理近代教科书出版概况,考察教科书知识体系的变化,除探讨教育改革对教科书发展变化的影响外,还试图将教科书发展置于整个学科发展史背景下讨论。全书以时间为序,考察各阶段地质学的发展及教科书内容特点。 《古代文学批评丛稿》 本书是浙江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韩泉欣撰写的一部古代文学批评方面的论文的结集。作者围绕刘勰《文心雕龙》、葛洪《抱朴子》、钟嵘《诗品》、陆机《文赋》等汉魏六朝文学名著,以及“中古时期佛教的传入与文学观念的嬗变”“形与神的关系”“原道、综经、征圣”等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议题展开讨论。 《明清叙事文学插图的图像学研究》 本书围绕图像认知、图像结构、图像叙事、图像风格、图像传播等五个问题,总结了明清时期插图在表意、叙事、传情、表征等诸多方面的特性、规律及范式意义,尝试从整体上把握、建构视觉文化的格局。颜彦不仅在这几个问题上都有纵深的挖掘,而且尽可能照顾到了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结与互动,从而丰富了论述的层次。 《明清易代史独见》 本书是陈生玺教授《明清易代史独见》一书的修订再版,全书为数篇有关明清易代之际的相关论文结集而成,主要讨论了明末对后金战争、清兵入关、吴三桂投降、陈圆圆史实、毛文龙被杀以及清初剃发令等历史专题,驳斥了一些流传至今的史实错误,为明末清初历史研究专题典范之作。 《清代文学论稿》 本书分别为清代文学的特征、分期及历史地位,科举阴影中的明清文学生态,清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清代诗学史的分期,清代诗文集的类型、特征与文献价值,清诗话的写作方式及社会功能,清诗话与小说文献,清代诗学的研究方法,邹祗谟生平事迹辑考,叶燮行年考略,叶燮的文学史观等。 《清代文学论稿续编》 本书为《清代文学论稿》续编,主要由14篇文章集结而成,分别为清代诗歌的写作困境及策略其应对,《楝亭图卷》考释、七律结构论的模式化及其消解,袁枚之出世,翁方纲宋诗批评的历史意义、乾隆时期诗歌声律学的精密化等。 《石上人生:传记文学视域下的唐代墓志铭研究》 本书在进一步考察墓志铭传记文学属性的前提下,对前人措意较少但又关乎唐代传记文学发展和演变的新材料——新出土唐代墓志铭,从传记文学的角度进行多方位的阐释。上编论述的部分问题在下编得到进一步强化和阐释,可进一步彰显唐代墓志铭的传记文学价值。 《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 本书着重研究处于晚明这一历史转型时期作为时代精英的士人的心态变化。作者认为士人心态的变化与晚明时期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士人心态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在进行群体心态探讨的同时,对晚明时在文学或思想上有建树的四位代表性士人的心态,也做了个案分析。 【作者简介】 杨丽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在学期间先后获硕士、博士国家奖学金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地学史,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韩泉欣,杭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先后在杭州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退休前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与研究。 颜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国家图书馆博士后,现为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古籍插图,明清小说戏曲。 陈生玺,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系,同年随郑天挺教授攻读明清史副博士研究生,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 蒋寅,于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早期以唐诗研究为中心,主要研究中国古典诗学、诗学史,进行清代诗学著作的考索工作。 孟国栋,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主要从事六朝隋唐文学的实证研究,尤其关注石刻文献。 周明初,杭州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文学院(筹)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目录展开

傳記文學視域下的唐代墓誌銘研究

上編 綜合研究

第一章 墓誌銘的傳記文學屬性論略

一、何謂傳記與傳記文學

二、墓誌銘的傳記文學屬性

三、墓誌銘與其他傳記形式的差異

第二章 求真觀念與唐代墓誌銘記載的可靠性

一、新出墓誌銘與唐文創作的求真觀念

二、新出墓誌銘與唐人世系的準確性檢證

三、新出墓誌銘與唐人姓名字號的準確性檢證

四、新出墓誌銘與唐人仕宦經歷的準確性檢證

五、結 語

第三章 創作範式的轉變與人物形象的凸顯

一、創作觀念的轉變

二、文章内部結構的變化與叙事功能的拓展

三、人物言語的記録與傳主形象的凸顯

四、描寫方式的多元與傳主形象的塑造

五、結 語

第四章 人際關係的叙寫與唐代墓誌銘的情感表達

一、唐代墓誌銘中的人際關係書寫

二、唐人對墓誌銘作者的選擇理念

三、親屬所撰墓誌銘的情感表達

四、賓朋所撰墓誌銘的情感表達

五、自撰墓誌銘中的情感表達

第五章 疾病醫療與唐人生命歷程的轉軌

一、新出唐代墓誌銘中的疾病醫療書寫

二、疾病醫療對傳主生命歷程的影響

三、醫療過程凸顯出的人性關懷

四、結 語

第六章 喪葬觀念與唐人最後的囑託

一、遺令薄葬

二、拒絶合葬

三、歸祔祖塋

四、指定墓誌銘作者

五、訓誡子孫

六、結 語

下編 個案研究

第一章 王勃隱逸生活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二、隱逸的時間

三、隱逸的地點

四、隱逸期間的文學創作

第二章 李白晚年交遊及行蹤新考

一、李白交遊新考

二、李白贈何昌浩詩撰作時地質疑

三、李白尋陽出獄後的行蹤及二詩撰作時地釋疑

第三章 長安新出于汝錫夫婦墓誌銘的傳記文學價值

一、録 文

二、家世與婚姻

三、科考與仕途

四、文學觀念與文學家傳

五、身後事宜的安排

第四章 《皇甫鉟墓誌銘》與中古皇甫氏譜系的重構

一、録 文

二、傳主生平的别樣叙寫

三、皇甫鉟家族譜系的構建

四、皇甫鉟家族的文學成就

五、餘 論

附録 新出墓誌銘與唐人傳記資料新證

一、新出墓誌銘與唐人姓名的訂補

二、新出墓誌銘與唐人生平仕歷的訂正

三、新出墓誌銘與唐人職官遷轉的重構

參考文獻

一、著作類

二、論文類

後 記

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地质学教科书为中心:1853~1937

绪 论

一、地质学的近代化与教科书研究

二、学术史回顾

三、本书研究框架

第一章 晚清西学东渐与地质学的早期传播

第一节 西学译书与地质学引介

第二节 近代期刊与地质学传播

第三节 地质学译著与教科书发端

第二章 清末教育改革与地质学教科书的涌现(1902~1911)

第一节 学制演变与近代地质学教育

第二节 日文地质学书籍与教科书的汉译

第三节 地质学教科书的特点及影响

第三章 地质学建制化与地质学教科书的发展(1912~1921)

第一节 地质学的建制化

第二节 地质研究所与高等地质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地质学教科书举隅

第四章 地质事业的发展与地质学教科书的完善(1922~1937)

第一节 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从翻译到编译:教科书的出版

第三节 职业地质学家与教科书编纂:以谢家荣《地质学》为例

第五章 地质学教科书的演变与知识传播

第一节 教科书知识体系的变化

第二节 地质学名词术语的统一

第三节 教科书与地质学教育

结语 从翻译到反思:地质学发展与教科书演变

附录一 地质学教科书目录(1902~1937)

附录二 矿物学教科书目录(1902~1937)

附录三 地质学著作序跋选编

《金石识别》序

《地学浅释》序

《地学指略》序

《地学须知》总说

《地理初桄》序

《普通矿物学》(1)序言

《最新中学教科书·地质学》序言

《最新地质学教科书》(2)例言

《矿物学》(3)序文

《地质学》(京师大学堂讲义)绪论

《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序

地质学教学法(节录)(5)

《矿物岩石及地质名词辑要》序

《地质学》(6)序

《地质学》(7)例言

《地质矿物学大辞典》序

《地学辞书》自序及序

《矿物学》(8)序

附录四 外国人名表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西文文献

索 引

一、人名索引

二、书名索引

后 记

古代文学批评丛稿

|第一辑|

曹丕“文气说”三题

陆士衡《文赋》“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李善注评议

葛洪《抱朴子》中的鉴赏论与批评论

《文心雕龙·辨骚》读解刍议

刘勰赋论及其意义延展

《文心雕龙·体性》“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说

刘勰论宋齐文学及文学的古今之变

《文心雕龙》的“雅俗之辨”

略说鲁迅对刘勰《文心雕龙》的批判继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概观

为杜诗“熟精《文选》理”进一解

皎然诗论与佛教哲学

宋诗的尚意与宋文的尚韵

晚明创作论中的自然情性论

漫说诗境虚实

|第二辑|

两汉诸家散文序说

两汉诸家散文题解十三则

《论衡·自纪》之特色何在

三曹诗文叙说

作为美文的《典论·论文》

曹植所为《与杨德祖书》

美的悼歌

陆机评传

张载评传

张协评传

论孟郊其人其诗

孟东野诗作年补考六题

渔浦吟咏与唐人行旅

后 记

明清叙事文学插图的图像学研究

绪论视觉时代背景下古籍插图的再认识

一、图像的特性

二、图像的结构功能

第一章 明清叙事文学插图的图像认知

第一节 图像谱系的建立

第二节 图文对应与图像重建

第三节 图史对应与图像实录

第二章 明清叙事文学插图的图像结构诠释

第一节 点线的力量与精神

第二节 图像空间建构的艺术原则

第三节 建本小说上图下文式图像结构及其历史表征

第三章 明清叙事文学插图的图像叙事

第一节 身体叙事及其视觉表征

第二节 去叙事与图像重构

第三节 公私领域及图像隐喻

第四章 明清叙事文学插图的图像风格诠释

第一节 风格解析的审美立场

第二节 形式的生成与图像印象

第三节 范式的生成与图像互文

第五章 明清叙事文学插图的图像传播

第一节 观看的冲动: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第二节 《大观园图》联结的图像经验及清代视觉文化

结 语 视觉文化格局中的叙事文学插图研究

一、视觉文化格局中的权力配置

二、传统文化语境的现代转化

三、叙事文学插图研究的层次和立场

附录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一、国内著作

二、国外专著

后 记

明清易代史独见(增订本)

论明清松锦之战与洪承畴援辽的失败

一、明清双方对锦、宁地区的长期争夺与松锦之战的发生

二、洪承畴援辽的对策

三、皇太极急驰松山决战

四、洪承畴祖大寿降清之真相

松锦之战后明清议和始末

清兵入关与吴三桂降清之真相

一、清军的南进政策与范文程进取中原的策略

二、吴三桂降清与清兵进关之真相

三、山海关之战与李自成之败

四、结 论

明末蒙古各部的纷争与清(后金)对漠南蒙古的征服

一、鞑靼、瓦剌、兀良哈与明王朝的关系

二、达延汗、俺答汗、林丹汗

三、努尔哈赤时后金与蒙古的关系

四、皇太极对漠南蒙古的征服

明清之际的历史选择

陈圆圆其人其事考

一、陈圆圆的家世与出身

二、陈圆圆在苏州被掠

三、甲申之变时陈圆圆在北京

四、陈圆圆死于云南

五、余 论

刘宗敏·吴三桂·陈圆圆

关于吴三桂的剃发问题

李岩在北京史事新考

一、刘宗敏、李过、李友与李岩

二、东李与西李

三、关于李岩在北京几件事的见闻

四、李公子即李岩

五、结论

李自成夹山为僧说质疑

一、清初关于李自成死于通山的各种记载是否真实可信

二、夹山文献资料质疑

关于毛文龙之死

一、努尔哈赤时期毛文龙的叛降活动

二、皇太极时期毛文龙的叛降活动

三、王子登的告密与毛文龙之死

论毛文龙据皮岛

一、熊、王之争与毛文龙的镇江之役

二、毛文龙对后金的几次军事行动

明将毛文龙在朝鲜的活动

一、关于绫阳君李倧的夺位政变

二、李适之乱

三、辽民毛兵对朝鲜的扰害

四、经营朝鲜与中国的海上商业

关于毛文龙被杀之前后

一、毛文龙被杀乃咎由自取

二、关于袁崇焕与后金议款

三、关于东兵入口

结束语

清初剃发令的实施与汉族地主阶级的派系斗争

一、满族的剃发习俗和清在关外的剃发制度

二、入关初期一度罢剃

三、统治阶级内部围绕剃发令的一场斗争

剃发令在江南地区的暴行与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苏州、常熟、太仓、昆山、嘉定人民的反剃发抗清斗争

二、江阴、金坛、武进、嘉兴、上海人民的反剃发抗清斗争

三、李自成余部的降清复叛

剃发令对清初的政治影响

清末民初的剪辫子运动

一、戊戌变法前后的剪辫思潮

二、1903年留日学生的拒俄运动与剪辫浪潮

三、1911年辛亥革命与全国的剪辫运动

四、清廷“自由剪辫”诏的颁布与袁世凯的剪辫

五、1917年的张勋复辟与1921年的溥仪剪辫

六、结 语

附录一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一、博大与精深

二、史料与方法

三、求真、求用、求新

附录二 史学大师郑天挺的宏文卓识

附录三 郑天挺与西南联大

一、从“七七事变”到长沙临大

二、西迁昆明与蒙自分校

三、恢复北大文科研究所

四、接任联大总务长

五、梅贻琦辞常委主席之风波

六、在炸弹轰鸣下的联大师生

七、车夫事件

八、陈寅恪留港与倒孔运动

九、教职员生活之困难与郑天挺大病

十、知识青年从军

十一、国民党的六届代表大会的选举笑料

十二、蒋梦麟辞职与代校长之纷争

十三、日本投降后前赴北平接收

十四、读后感言

后 记

清代文学论稿

清代文学的特征、分期及历史地位

一、清代文学的历史地位

二、清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三、清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科举阴影中的明清文学生态

一、明清科举与士风

二、清人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批判

三、时文与传统文学的分流

四、举业对文学写作的具体影响

五、寻求时文与文章的内在沟通

清代文学与地域文化

一、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学的发展

二、清代风俗论和文论中的地域意识

三、地域文学传统的自觉和建构

四、文论中的地域差异与地域传统意识

清代诗学史的分期

一、清代诗学史分期的复杂性及方法论原则

二、清代诗学史分期的诗歌史背景

三、对清代诗学史分期的解释

四、清代诗学史分期的学术史背景

清代诗文集的类型、特征与文献价值

一、清代诗文集的流传和收藏

二、清代别集的种类及特点

三、清代总集的类型和特点

四、有关清代诗文集检索和介绍的工具书

清诗话的写作方式及社会功能

一、清诗话的写作动机

二、清诗话的资料来源和采集方式

三、清诗话的记录和传播功能

清诗话与小说文献

清代诗学的研究方法

一、现有清代诗学研究的局限

二、进入过程的诗学史研究

邹祗谟生平事迹辑考

叶燮行年考略

叶燮的文学史观

一、作论之体:《原诗》的理论品位

二、文学史发展观:周期论和阶段论

三、文学史动力论:自律与变

《逃禅诗话》与《围炉诗话》的关系

黄承吉及其《梦陔堂文说》略述

一、黄承吉的诗文创作

二、《梦陔堂文说》的内容及特点

汪端诗歌创作与批评初论

郑珍诗学刍议

后 记

再版后记

清代文学论稿续编

生活在别处

一、清诗面临的写作困境

二、空间移换:以旅行排除日常经验的可能

三、时间穿越:以怀古咏史远离日常经验的必要

四、制造“事件”:日常经验的装饰和点缀

五、筛选和过滤:日常生活情景的经典化

六、咏物:特殊经验的设定和虚拟

七、清诗摆脱日常经验的努力及其意义

张伯驹旧藏《楝亭图咏》新考释

附录一 楝亭图卷题咏释文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附录二 图卷未收诸家题咏

楝亭记

楝亭记

楝亭诗曹荔轩户部索赋

楝亭诗为曹君作

题曹子清工部楝亭图

题楝亭图

吴之诗

满江红·题楝亭画册和原韵

楝亭夜话图跋

七律结构论的模式化及其消解

一、徐增的诗学渊源及批评业绩

二、徐增对金圣叹七律分解说的改造

三、徐增七律中分解式章法的遗留

四、徐增七律对分解式的脱逸

乾隆时期诗歌声律学的精密化

一、诗歌声律学与山东诗学传统

二、李锳《诗法易简录》的诗律学思想

三、高密诗派的诗律学

四、有关《声调谱》的订补著作

五、病犯说和古律关系的重新解释

袁枚之出世

一、才名初露

二、鸿渐于陆

三、文学名世且富足

四、历史选择的理由

翁方纲宋诗批评的历史意义

一、重塑以杜为宗的观念

二、正面实作:沟通杜甫与苏东坡

三、逆笔:沟通杜甫与黄庭坚

四、揭示宋元诗的负面特征——“伧”

乾嘉之际诗歌自我表现观念的极端化倾向

法式善:乾嘉之际诗学转型的典型个案

性灵诗观在女性诗学中的回响

一、袁枚赏识的女才子——熊琏

二、《澹仙诗话》的性灵论诗观

三、熊琏诗论的女性气息

四、初执话语权的女批评家

诗学、文章学话语的沟通与桐城派诗歌理论的系统化

一、诗学原理

二、诗学话语

三、诗歌写作理论

四、诗歌批评理论

五、取法路径

黄培芳与粤东诗学的发轫

一、黄培芳的诗学渊源

二、黄培芳对性灵诗学的反思

三、黄培芳诗学的肌理取向

四、对粤东诗歌传统的建构

杨岘年谱补述

铃木虎雄《中国诗论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框架的形成

钱锺书清代诗学评论刍议

一、钱锺书诗学的家学渊源

二、学术趣味与个人趣味的对立

三、超越个人趣味的深刻洞察力

四、如何对待钱锺书的诗学遗产

晚明士人心态与文学

第一章 晚明士人心态变化的时代背景

一、政治的腐坏

二、时尚的变迁

三、哲学的突破

四、士心的嬗变

第二章 高居庙堂的士人和士人心态

一、弼谐无闻,循默避事

二、忠厚意薄,衒沽情胜

三、廷论纷呶,物议横生

四、名丽阉党,依媚取容

五、生以理全,死与义合

第三章 远处江湖的士人和士人心态

一、从儒士到名士和隐士

二、士人心态的外现性

三、士人心态的内在性

第四章 士人心态的文学个案

一、徐渭:自我的挣扎

二、李贽:激情与谵妄

三、汤显祖:情与理的冲突

四、袁宏道:适意与避世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