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读书
杜甫草堂史话

杜甫草堂史话

周维扬,丁浩
0
2.13 原价¥2 开通租阅权,免费读此书
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评论 赠一得一 收藏 分享
此书籍暂不支持在移动端购买和阅读

内容简介

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暮,杜甫因避安史之乱,由陇右(今甘肃南部)入蜀,靠亲友资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营建茅屋。次年春,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自760年至765年,其间除流亡梓、阆(今四川三台、阆中一带)一年多外,诗人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 杜甫被尊为“诗圣”,在成都的诗歌创作非常活跃,留下了包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春夜喜雨》、《戏为六绝句》、《登楼》等名篇佳构在内的240多首诗,故他的成都草堂故居被后人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不断加以重建、保护和培修。自唐末诗人韦庄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后,宋代吕大防又重修并绘杜甫像于壁间,使之始具祠宇性质,以后有张寿立石遍刻杜诗于庭园内,再经元、明、清各代的修葺扩充,特别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两次大规模扩建,草堂终于衍变成今天这样建筑宏敞而古朴、格局典雅而庄重、庭园幽美而秀丽的文化名胜,成为诗圣行踪遗迹中规模*、保存完好、为引人注目的一处。已故著名学者、诗人冯至先生在他1952年出版的《杜甫传》中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1952年,人民政府拨专款对草堂进行了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4年,开始筹建杜甫纪念馆:1955年,纪念馆开馆,成为这一文化名胜的管理机构;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杜甫纪念馆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今日的草堂,足可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缅怀一代诗宗,学习他的爱国爱民精神,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为了方便广大游人参观游览,更好地了解杜甫,也更好地了解草堂故居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内涵,我们编写了这本小册子,愿它能成为您的忠实导游,对您的游览参观提供一些帮助。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编写此书时,查阅了诸如《浣花草堂志》等一批前人著述,也参考了我馆以前的出版物,并引用了里面的一些材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当然,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我们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错讹之处在所难免,热忱希望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展开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领取优惠券

温馨提示:

您已领取的礼券,请到【个人中心】-【资产】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