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读书
小逻辑

小逻辑

(德)黑格尔(Hegel, G.W.F.)
137
3.80 原价¥3 开通租阅权,免费读此书
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评论 赠一得一 收藏 分享
此书籍暂不支持在移动端购买和阅读

内容简介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寻求真理,这是一条极艰难的道路,唯有依靠正确的方法(即辩证法)才能顺利前。批判不可知论。批判抽象的知性概念。强调哲学以*为研究对象,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的思想的历史。强调哲学与宗教在真理问题上的一致性。强调哲学与时代的联系,但把一切归结到理念上去,露骨地表现出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他认为寻求真理的道路是极其艰难的,但这是一件*有价值的事。要想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不迷途,不陷虚幻,就必须具有正确的方法(即辩证法),因而只有辩证法才能够正确地规范思想,才能够把握思想的实质。黑格尔认为,正确的方法对*精神来说,并不是从外面加上去的,而是*精神的一种本性。黑格尔认为,*精神是*自由、**的了,它不受任何限制,一切都始于它而又终于它。这当然只不过是黑格尔的一种唯心主义臆造,企图以神秘的*精神来代替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现实的联系。 黑格尔认为,在哲学上看不到矛盾的存在,或把矛盾看成是*对立的,都是不对的。他认为,不论是概念和事物,没有不存在内在矛盾的,即便是在理智和宗教之间,天赋人权和国家之间,事实上也都有其内在矛盾。对矛盾视而不见或企图粉饰矛盾的人,把矛盾看成是不合理的,豈不知他们的这种看法才是不合理的。另外,黑格尔认为,把哲学与感官经验、法律、宗教,看成是*对立的,也是一种很坏的成见。哲学不仅反对感官经验、法律、宗教,并且还肩负着说服他们的责任。哲学与感官经验、法律、宗教的结合,如同和自然,历史,艺术的结合一样,不仅使哲学丰富的自身的内容,并且使被结合的方面也显示出它们是理念的一部分。过去哲学和上述各方面之间的冲突,是哲学自身之过,即哲学失去了它那强有力的思辩能力,自缚在死极的范畴之中。本来范畴是为哲学服务的,结果变成了哲学依赖于范畴。总之,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脱离了它固有的性格,丧失了它应有的作用。 黑格尔认为,使哲学陷死胡同的形而上学,倒也有它的一个很重要的消极结果,即它证明了单凭抽象的知识范畴(即形而上学的概念)是达不到真理的。换句话说,只有思辩范畴(即辩证法的概念)才能真正真理的大门。黑格尔认为,如果从消极方面来看这种消极结果,便会陷到信仰主义或不可知论的泥坑里去,因为在他们看来,既然有限范畴说明不可无限,可见客观知识是不可能的。黑格尔认为,不可知论是*要不得的一种信念了,因为它可以证明这个,证明那个,就是不能证明真理是可知的。哲学在不可知论者的手里,遭遇着*恶劣的命运。黑格尔认为,为了挽救哲学,必须对过去的哲学行彻底的批判,因此“小逻辑”比“大逻辑”增加了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这一部分便是对形而上学经验主义、批判主义和信仰主义的系统批判,其中尤其着重对批判主义(即康德哲学)的批判。 黑格尔认为,反思(即反复思考)是哲学的认识方式,要思考就离不范畴,问题是用形而上学的范畴还是用辩证法的范畴。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的范畴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它不能充分、正确地把握理念,用形而上学的范畴去把握理念必然要陷到矛盾的状态,象康德关于四种二律背反的证明那样(参看第十八节)。因此,黑格尔的结论是,必须比较高的思想方式来代替较低的思想方式,以辩证的范畴来代替形而上学的范畴。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要求抽象的同一,辩证法要求个体的同一,这乃是两者*根本的差别。他认为,在抽象的同一里要“是”就*的“是”,要“否”就*的“否”,这可说是*坏的一种同一了,在具体的同一里,“是”与“否”却辩证地联系在一起,可说是“既是又否”。这种具体的同一性乃是理念所具有的。因此从抽象的同一观(即形而上学的观)出发,对理念(在黑格尔看来即真理)只能是格格不的。黑格尔用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抽象的同一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他说假如有一个人自称他相信上帝是天与地的创造主,而另外一个人却孤立地抓住其中的一加以推论,硬说那个人只相信上帝为天的创造主,而不相信上帝是地的创造主,我们对这个断章取义的人一定会感到奇怪。黑格尔认为,在评论一种哲学学说上也常有类似的奇怪事情,例如以斯宾诺莎的哲学为例来说,如果只孤立地来看他把神仅说的本体而不是主体或精神,以及他强调人与神的区别,确定不能令人满意。可是,假日如我们再注意一下他关于人和本体的关系以及善与恶的区别等观,那么,我们便会看出他的高尚道德观完全是以对神的爱为原则的,这又不能不对他有所敬佩。应该说,黑格尔这里所提倡的观察问题要作全面分析,不要只孤立地看一个方面,自然是对的,值得重视。但是,他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对斯宾诺莎哲学所表示的不满和敬佩,却是值不得重视的。黑格尔认为,许多人对思辩哲学的责难,缺乏起码的公正态度,就是由于他们不想认真对待事实,不去作全面分析,而以其主观,片面之见,硬加到思辩哲学身上。 黑格尔认为,*就是研究哲学的对象,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的思想的历史。他强调必须以历史主义的观来研究哲学,决不可能把不属于古人的思想,便加到古人的身上。这鲜明地表示他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同时又贯彻着历史主义的观。 黑格尔认为,哲学和宗教都是意识的一种形态,因此二者实质上是一样的。他认为,只要宗教有其信仰和教义,就表示宗教和真理分不,因而和寻求真理的哲学也就分不。他反对从形而上学观出发,把哲学与宗教看成是互相排斥的,或仅仅看成是一种外在的联系。他更反对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宗教可以不要哲学,而哲学却不可没有宗教。 黑格尔认为,哲学和它的时代是分不的,并且是为看满足时代需要的,至于哲学能否实现这一任务以及实现到何种程度,这要看哲学能否真正提示理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程度了。
【推荐语】
《因为有伤 更懂坚强》: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寻找完善的自己,总有一次流泪让我们瞬间成长!在苦难、伤痛、迷茫中,你需要一股跃的力量!写给人生路上栉风沐雨的你。 本书是《哲学全书纲要》的**部分,通称《小逻辑》,以区别于《大逻辑》(即逻辑学)。     全书反映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黑格尔的《小逻辑》是构成他的《哲学全书》的一个主要环节,它的好处在于把握住全系统的轮廓和重,材料分配均匀,文字简奥紧凑,而义蕴深厚。初看似颇难解,及细加咀嚼,愈觉意味无穷,启发人深思。他的学生在他逝世后编订全集时,再附加以学生笔记作为附释,于是使得这书又有了明白晓畅,亲切感人的特。
【作者】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哲学家、思想家,对德国国家哲学作了完整的阐述,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那个运动的*。他的主要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黑格尔的政治思想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政治理论的终结,它深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政治要求,他的整体国家观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自由主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的真实关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展开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领取优惠券

温馨提示:

您已领取的礼券,请到【个人中心】-【资产】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