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读书
西交民巷23号院随想

西交民巷23号院随想

吕聪敏
0
22.28 原价¥22 开通租阅权,免费读此书
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评论 赠一得一 收藏 分享
此书籍暂不支持在移动端购买和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资深外交家吕聪敏先生继《外交人生:我的回忆和感悟》之后的又一新作。作为总理秘书、全国人大主管外事工作的领导,作者在书中补忆了从事外交工作半个世纪以来的若干片段,以及秘书与机关工作的经验感悟,并用相当篇幅谈及素质能力、品质修养和人生哲理方面的内容,娓娓道来,让人得到有益的启示。
【推荐语】
西交民巷和东交民巷同为老北京的名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而今天门牌标着23号的这个大院、这组楼宇,是全国人大机关办公区之一,是我多年办事、办会、办文的地方,始终有一种“家”的感觉。 2003年全国人大换届后,我到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任职。我的办公室也从人民大会堂搬到“西交民巷23号”,从此以后,这里就成了我的新“家”。 不熟悉北京的人们,通常不易发现于人民大会堂南门对过、近在咫尺还有这样一处外观看似普通、实际很了不起的大楼;也无从得知这座大楼的主人们曾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下汗马功劳。 23号院作为全国人大的办公区已有很多年,西交民巷南侧的新办公楼(门牌为前门西大街1号)建成启用前,多数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机关单位集中在23号院办公。有人曾形容,这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和人才资源基地。 正如人对故乡的眷念一样,对长期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的那份感情,是很难从心田抹掉的。我怀念“23号”这块牌匾,怀念这座功能齐全的楼宇,我也怀念在这里一起共过事的领导、同事和朋友。我们曾一起走来,但今天我们都不愿意说已经离去。 1970年到2012年,人民大会堂到西郊民巷23号院,42年的情感和记忆,永远根植在我的心田。
【作者】
吕聪敏,1958年就读于南大学。1963年毕业后,先后在外交部、国务院机关、全国人大机关任职,长期从事外交外事工作。2009年退休后,任全国人大特邀专家(外事),同时兼任南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教授。出版有《外交人生:我的回忆和感悟》等著作。  
展开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领取优惠券

温馨提示:

您已领取的礼券,请到【个人中心】-【资产】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