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读书
许子东讲稿:重读“文革”

许子东讲稿:重读“文革”

许子东
3
3.20 原价¥3 开通租阅权,免费读此书
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评论 赠一得一 收藏 分享
此书籍暂不支持在移动端购买和阅读

内容简介

本卷大部分文章2000年曾在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出版,原题《叙述“文革”》,出版社改题为《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五十篇“文革”小说》。据说当时丛书学术委员会主任季羡林教授听到此书是重新解读“文革”便有些质疑,后来经过其他编委解释才知并非(至少不会全是)“新左派”重新评论“文革”。在这本书里,我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尝试借用一种现代文学理论(普洛普的结构主义方法)来解读具体复杂的中国文学及文化现象;二是尝试从文学角度讨论“文化大革命”如何成为一种被阅读乃至再读的“文本”。拙作出版后有不少批评,缺陷疏漏当然不少。本想借这次出版《讲稿》的机会,将研究范围扩大五、六十部或七十部““文革”小说”(主要包括近十年的作品),但因为生病,这个重写计划也暂时没有完成。期待日后还有再版续写的机会。 但这一卷《重读“文革”》,还是对《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做了很大程度的修订增删。一方面是文字修订,另一方面是增加了第六章到第九章的内容…… 近十年常越界电视,有网友观众批评我常常在讨论现实问题时提到“文革”,“为什么老是念念不忘呢?”这是他们的疑问。说实话,也是我自己的疑问。 我想,于私,是个人记忆。至今仍会在梦中见到父亲在电子管收音机前听九评、北京女红卫兵抄家时亲切的目光:“别害怕,你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街上群众欢呼剪人裤腿、下乡火车启动时的哭声混合东方红乐曲声、下放干部告诉惊讶的村民“尼克松要来了,*决定,这一次不杀他” …… 怎么办呢?生死在这个时代,偏偏这些印象刻得深。我很羡慕那些脑子也能和躯体及生活方式一起与时俱的人们,可我就是不行。有次雪天住维也纳一个城堡,做梦却在江西坐手扶拖拉机,山崖旁路很窄……
【推荐语】
“文革”对国人而言,究竟是“负债”还是“遗产”? 著名学者、“锵锵三人行”嘉宾主持许子东透过王蒙《蝴蝶》、余华《一九八六年》、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五十部描述“文革”的小说审视那段“文革”集体记忆。 书中借鉴普罗普结构主义理论对众多“文革故事”情节的归纳,对诸如“男主人公有身体苦难,为民间女子所救”等叙事模式的剖析,对“知识分子—干部”、“红卫兵—知青” 等不同视角的“文革叙述”的挖掘,对“我不忏悔”等话语的解读,皆独辟蹊径,鞭辟里。 《重读“文革”》,捍卫记忆;读的是文本本身,是非曲直自在人心。无关“左派”,拒绝联想。
【作者】
许子东,浙江天台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郁达夫新论》《当代文学印象》《当代小说阅读笔记》《为了忘记的集体记忆》《呐喊与流言》《香港短片小说初探》等。自2000年担任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栏目嘉宾
展开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领取优惠券

温馨提示:

您已领取的礼券,请到【个人中心】-【资产】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