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读书
新时期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

新时期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

谢卫平
0
5.81 原价¥5 开通租阅权,免费读此书
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评论 赠一得一 收藏 分享
此书籍暂不支持在移动端购买和阅读

内容简介

在近代教育史上,逐渐兴起的科学教育取代了古典人文教育并占有重要地位。“到19世纪后半叶,科学主义已成为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思潮”沈铭贤:《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当代的发展趋势》,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6期。特别是二战以后科学和技术显示了强大的威力,世界许多国家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技术上,从而致使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高等教育大发展有一个极为明显的价值导向,并由此形成一个非常显著的发展特征,即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科型或技术型大学与学院得到了长足地发展,几乎成为那个时期高等学校发展的主流,重理轻文、重工轻文现象十分严重。”“愈演愈烈的高等教育‘专门化’,极大地削弱了教育质量赖以生存的基础。”徐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高等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2-53页。对世界高教普遍存在的过分专业化,片面理解和追求科学精神,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开发,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道德教育等弊端进行反思的结果是现代人文教育的复兴,普通教育(即通识教育、一般教育)普遍受到重视。表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欧美各国的大学中,人文主义又重新抬头。各国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普通教育课程,采取加深内涵,文、理、工相互渗透,增加选修课等措施,来纠正专业教育的弊病。美国前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1945年7月组织撰写的《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也称《哈佛报告》,提出了普通教育,并认为普通教育本身是不可分割的,所有学科都必须为人的完善服务,这不是哪一具体方面的能力。该报告还确定了普通教育课程的内容,即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部分。此后,普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其他国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学普通教育发展迅速,各国高校都纷纷根据自己的实际采取措施,改进高校的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使之更协调发展。如德国于1976年颁布《高等学校总纲法》,规定高校应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能胜任科学或艺术工作,并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前苏联于1987年3月由苏共中央和前苏联部长会议发布了《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制定了新的教育计划,明确呈现出加强普通教育的趋势。而日本大学根据《大学设置基准》的规定,一、二年级为基础教育阶段,不分系科,必须开设一般教育课程,即普通教育课程。尽管各国在实施普通教育的方式、范围、程度等方面均有差异,但是
展开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领取优惠券

温馨提示:

您已领取的礼券,请到【个人中心】-【资产】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