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人,地是农之本。本书从中央政府、地办政府和农户三个曾面分析了耕地可持续利利用动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以经济理性的思维审视了现阶段耕地利用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政府激励途径,重论述了我国耕地产权制度、农业补贴政策、耕地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调适与创新思路。 本书得到了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2004—05,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国家重学科建设资金的资助。 作者简介: 高明,汉族,吉林省农安县人。200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农业大学农林经济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环境与资源经济、农业经济。2001年以来,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主要参加科研课题9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论文Policy innovations on Strengthening Farmers' Motivation on Sustainable Use of Arable Lands in the Mainly Producing Areas of China被ISTP收录,有9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推荐语】 本书围绕耕地可持续利用“动力”与“激励”的相关问题,利用经济学与管理学原理,通过对相关经济当事人保护耕地成本和收益构成要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原因,而提出基于市场和基于政府的激励方案。因此,本书以“动力”与“激励”的研究视角来诠释耕地可持续利用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不仅体现了选题定位与研究思路的创新性,而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