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读书
一眼看懂小孩子

一眼看懂小孩子

王勇
6
12.80 原价¥12 开通租阅权,免费读此书
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评论 赠一得一 收藏 分享
此书籍暂不支持在移动端购买和阅读

内容简介

《一眼看懂小孩子》讲的是0到6岁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故事。《一眼看懂小孩子》和世面上流行的家教育儿图书一也不一样,它与众不同。它不侧重传播爱心和技巧,而是带领读者走幼儿的内心世界。 有多少“伤”,可以责问童年? 独立出版人:戴军     这本书让我触目惊心的句子满篇都是,仿佛一把把锋利的小刀,把我们的童年解剖得七零八乱,许多我们从未察觉的童年创伤立刻显现:     比如《断奶后遗症》一篇写道:“小时候不让吃奶就吃手,长大了不让吃手就抽烟。这句话并非是一个笑话。欲望是一个倔强的孩子,如果吮吸欲望受阻,他就会停留在原地不再步,非要寻找各种补偿不可。即使用一生的时间。”     又比如《便便、小偷、物狂》里说:“恋物癖其实是一种不易察觉的童年创伤。真正的物狂应该被叫做‘恋物癖’。物狂心理的成因是这样的:在便便期,如果一个人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充分的爱与认可,他的情感就会停滞在这种受挫的状态里难以自拔,并转而追求物质补偿。”     还有另一段,作者直引用了弗洛伊德的一句话:“酒鬼的女儿后也会找个酒鬼。他还补充道:即使他不是酒鬼,他也会把他变成酒鬼。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他熟悉的。在她的生殖器期里,她无意中模仿的都是妈妈面对一个酒鬼父亲的惯常反应。”     读完这本书,我获益良多。它让我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童年、自己,以及这个世界。我似乎拥有了一种审视过去的全新眼光。用这种眼光重新审视我们的童年,我发现有太多的成人问题,其实都有早年的根源。     这位作者和弗洛伊德一样,把成年人的问题回溯到童年,从人的早年经历寻找病因,获得治愈病患的方法。他的观察与思考都让我们大吃一惊。可是,找到童年的“伤”,就可以治好我们的“痛”吗?责问我们的过去,就能治好我们现在的伤吗?——我不觉得。     我有一个好朋友,非常害羞、胆小、自卑。说起原因,他就会怪他的爸妈、怪他的老师、怪他身边的人。如果做坏了一件事,总会怪周围的人没有支持他。前一段时间,他刚刚考完试,告诉我说,他的家人不支持他,女朋友也和他分手了,这些事让他心灰意冷,所以没心情复习,考砸了!     我另一个朋友恰恰相反,她中专考大学时,父母的一儿也不支持。不过,她反而因此而拼命努力,终考上了好大学。     我这位自卑的朋友每次说起童年,都会非常愤怒、怨恨,甚至咬牙切齿——他说他的爸妈小时候偏心,只对他哥哥好,说他是捡来的;而且到现在那竟然还记得小时候断奶的事情,他说当时有一双大手抓住它,不让他到妈妈哪里去,他心想:“为什么哥哥那么大了还能吃奶,而我这么小就要断奶了呢?     ——从那以后,他看人总会有种奇怪的眼神,这种眼神让他得罪了很多人:他的老师曾经抓住他的衣领呵斥他为什么用这种眼神瞪他,他的校长更是把他拉到校门外训斥……这些事都不断加深了他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从那以后,他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充满了怀疑、仇恨和警惕。     后来,我劝他说,你不要老在那个地方转,你仇恨越那件事,那件事对你伤害也就越大。为什么不跟那件事和解呢?可是他并没有太大的改善——这就像小猫抓尾巴的游戏,他永远都在抓自己的尾巴,从来也不会前、去新的地方。他和小猫一样,不仅不能不从伤痛中走出来,反而深受其害。     他的例子,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就算找到了童年的创伤,也是无济于事的。如果自己没有走出那个阴影的决心,没有超越旧我的意志,就算找到创伤,仍然无法解脱。——重要的是从行动、生活中获得改变,而不要老是回味创伤。——追寻不是结果,重要的是找到了致病原以后,从那里重新出发,走向新的自我。     说得狠一,就是:你要拆毁那个旧的、病态的自我,重建一个新的自我。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追寻童年往事,只会让我们深陷其中,而不是让我们奋勇前。因为,责问过去并不能改变现在。若想改变现在的我们,只有通过积极的生活、不断的战斗、创造,才能改变现在的困境。     当然,我不否认这种追寻的作用。追问过去如果说有作用的话,就是帮助我们和过去和解——如果不能和解,那还不如继续向前——生活和时间还可以改变一切,包括那些我们以为的大问题、大伤痛。     如果只是去追寻早年的病根,而不去拆毁它、超越他,我们将会永远困在那里抱怨,永远被那件陈年往事死死困住,不得翻身——我们被石头绊倒,不该停下来诅咒那个石头,而应该继续向前走。不是吗?     说白了,无论是这本书,还是弗洛伊德那样牛逼的心理治疗师,也都只是一个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工具,他们并不能让我们获得改变——没错,这本书是通往童年的*路径。但它并不是你获得超越的路径,要想改变自己的问题,还得靠生活本身,也就是说,你要用战斗的姿态创造新的生活。  
【推荐语】
这本书不是在书房里写出来的,它来自幼儿园**线。 作者是一位8岁男孩的父亲,也是一位学养精深的幼儿心理学家。本书饱含着一位父亲的柔情、一位作家的热情和真诚、和一位学者的精细态度。 “法布尔怎么观察甲壳虫,我们就怎么观察孩子!”——全书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为我们了通往幼儿心理世界的全部口。 这本书把晦涩、读不懂的弗洛依德写成了有用、有趣的心理学知识!如果你喜欢《夏山学校》和《窗边的小豆豆》,你一定也喜欢这本书! “读书的时候,时常会有那种会心一笑的感觉,读完此书,当我抬眼重新看待这个世界,感觉眼光都不再一样了……” ——刘歆(一位妈妈读者)
展开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领取优惠券

温馨提示:

您已领取的礼券,请到【个人中心】-【资产】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