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读书
羡慕嫉妒恨

羡慕嫉妒恨

张慧
0
22.77 原价¥22 开通租阅权,免费读此书
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评论 赠一得一 收藏 分享
此书籍暂不支持在移动端购买和阅读

内容简介

曾经“眼红”与“红眼病”的讨论占据20世纪80年代报纸头条,现在“羡慕嫉妒恨”又成为流行词汇。本书从对“红眼病”“仇富心态”的文本分析,到深华北因采矿暴富的三个村子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试图把“羡慕”“嫉妒”“恨”作为理解“暴富”、“财富不平等”与“矿纠纷”等社会现象的切,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道德文化机制,由此探讨乡土社会嫉妒的发生、控制及消解机制,并针对由财富快速积累而引发的急剧社会变迁行更为深的人类学解读。   
【推荐语】
嫉妒(envy),是一种极具破坏力量的负面情感。用George Foster的话来说,每个人都害怕它。既怕别人对自己的嫉妒导致的恶果,也怕自己对别人的嫉妒引发的毁灭。因此,往往会有一整套社会制度来维持、控制、权衡这种情感,把它的破坏作用降到*。         嫉妒,被认为是一种事关“平等”的情感。因为只有双方拥有的东西有差别,这种情感才能产生。而这种差别,可以是身高、体重、头发长短,也可以是权力、地位、声誉、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生活、幸福的婚姻,那么当它跟财富联系起来、尤其是某些人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的财富,这种情感又被如何理解和控制??                  封底文字:         对于嫉妒的本土形式——“眼红”与“红眼病”的讨论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占据报纸头条,近年来“羡慕嫉妒恨”又成为流行词汇。本书从对“红眼病”“仇富心态”的文本分析,到深华北因采矿暴富的三个村子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试图把“羡慕”“嫉妒”“恨”作为理解“暴富”、“财富不平等”与“矿纠纷”等社会现象的切,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道德文化机制。由此探讨乡土社会嫉妒的发生、控制及消解机制,并针对由财富快速积累而引发的急剧社会变迁行更为深的人类学解读。                  张慧为读者做出的财富观分析来自对生活的直观察,而不是社会分层统计方法通常呈现的刻板社会图景。在她的笔下,多重的态度、多样的情绪、复杂的情感,不断围绕财富问题旋转变动。由于分析细致微,并非武断绝然,而且否定了二元对立的分析法,一个多彩的社会生活光谱逐渐呈现在她的叙述和分析之中。光谱的一边是人们对财富的向往,另一边是人们对财富的反思,光谱的中间地带则是光逐步变化且有层次的色调。如此巧妙的分析和表述使得张慧的著作能够准确地将当代中国公民面对财富问题的复杂心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著名人类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景军
【作者】
张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类学研究所讲师。2010年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获人类学博士学位。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研究兴趣:情感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和城市化研究。
展开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领取优惠券

温馨提示:

您已领取的礼券,请到【个人中心】-【资产】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