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喜欢偷窥别人,以及被人偷窥的时代。 窥视文化是真人秀节目、YouTube、MySpace、Facebook、Twitter、博客、微信,以及其他更多现象。 社会评论家霍尔涅兹维奇以诙谐又尖锐的笔触深窥视世界:他加各种社交网站,在聊天室发言,设博客,窥探邻居,应征真人秀节目,和在网上张贴裸照的空巢期夫妇一起喝酒,举办“Facebook”派对。一部分的网络世界游记、一部分的日记、一部分思索,加上多位比小说更离奇的真实世界人物,构成了本书。《我爱偷窥》反映了越来越多人的渴望与困惑,让他们愿意用私生活细节换取情感的宣泄、他人的注目,以及远播的臭名。 【推荐语】 l 《爸爸去哪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观众? l 微博、微信为什么会上瘾? l 什么人会得“自拍成瘾症”? l 为什么《LET 美人》这种节目会有那么多死忠粉丝? 微信、Facebook、人人、微博、博客、土豆、优酷,满足了社会集体暴露的欲望。美国名人八卦网站“PerezHilton.com”每天有450万率。人们这些永无止尽揭露个人信息的自恋冲动究竟所为何来? 2008年12月,《韦氏新世界词典》编辑票选“过度分享”为当年的年度风云词。过度分享,就像玩得太过火、搞到自己只穿内裤倒头栽水沟。 本书反映了越来越多人的渴望与困惑,让他们愿意用私生活细节换取情感的宣泄、他人的注目,甚至远播的臭名。人们始费尽心思包装自己的形象,甚至始把自己想成是产品,会认真去想:“我现在要更新什么,能让我得到更多粉丝、访问量,或是有人来邀我上电视?” 我们究竟从什么时候始,跨越了分享的界线,*终变成过度分享? 世界各地兴起的选秀节目,美国真人实境秀节目高达数百个;Justin.TV的创办人贾斯汀在头上装置摄影机,将自己一天24小时的生活在网络上全程转播,并公布手机号码随时受陌生人传短信来给他建议;加拿大一位兼任家教的中年妇女每逢假日便和丈夫到全世界各地著名景拍全裸照片,并放到色情网站Voyeurweb上,每天吸引全球超过五百万人次电…… 这种过度分享的“窥视文化”(Peep Culture)是一种快速兴起的现象,而“塑造一个适于被窥视的形象”与“窥视他人”则已成了全(地球公)民运动。 本书让我们在满足窥视欲望的同时反思:那永无止尽揭露个人资讯的自恋冲动究竟所为何来?从而呈现科技是如何戏剧性地改变我们对于隐私、个体、甚至人性的观念。 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停止上facebook、人人、微博、YouTube,又觉得这种生活不太对劲,那么你可以看看这本书。 【作者】 霍尔涅兹维奇 《断铅笔》(Broken Pencil)杂志创办人,曾出版多本小书及社会评论著作,包括《哈啰,我很特别:个人性如何成为新的服从性》(I’m Special:How Individuality Became the New Conformity),以及《我们也想分杯羹:大众文化的底层渴望与再创》(We Want Some Too: Underground Desire and the Reinvention of Mass Culture)等。现在居住在加拿大多伦多。 黄玉华 牛津大学比较语文学暨普通语言学哲学硕士、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行为神经科学暨生物医学神经科学双主修博士,具有多年媒体公关、整合营销及国际合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