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读书
晚清洋务运动时期传教士活动研究

晚清洋务运动时期传教士活动研究

李剑
1
.90 原价¥0 开通租阅权,免费读此书
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评论 赠一得一 收藏 分享
此书籍暂不支持在移动端购买和阅读

内容简介

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或同光新政,是晚清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1861年恭亲王奕?掌握实权以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成立为标志,以1895年甲午海战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以及《马关条约》签订为结束。这一时期,国内外的局势相对平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各项要求在坚船利炮下得到满足,比如允许传教,开通口岸等,清政府的外界压力相对减小。国家内部来看,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社会相对稳定。清王朝统治集团在“内忧外患”压力相对缓解的形势下,开始反思和改革,企图发展实力,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于是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这场运动在中央以爱新觉罗·奕?(1833-1898年)为首,地方以曾国藩(1811—1872年)、李鸿章(1823—1901年)、左宗棠(1812—1885年)、张之洞(1837—1909年)等为代表,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以“安内、御外”为目的,进行各种变革,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生产技术为内容,尚未涉及到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层面。洋务派对西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阶段,洋务运动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
展开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领取优惠券

温馨提示:

您已领取的礼券,请到【个人中心】-【资产】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