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读书
光影中国的情感结构——中国大陆电影(1978年以来)

光影中国的情感结构——中国大陆电影(1978年以来)

刘春
0
22.50 原价¥22 开通租阅权,免费读此书
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评论 赠一得一 收藏 分享
此书籍暂不支持在移动端购买和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以过去三十年表现在电影中的当代中国精神历程为基础,以“道德感”、“个人感”、“漂泊感”、“现实感”,指代各个阶段表现在电影中的当代中国“情感结构”的主要类型。就本文的分析而言,贯穿全文的正是当代影片中所体现出的“政治世界”与“生活世界”辩证博弈,这一关系构成了分析“情感结构”的核心逻辑。
【推荐语】
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重要的。 ——列宁 描绘情感必定是电影的中心目的。 ——于果·明斯特伯格 通过凸显生活中无数表面现象,电影让灵魂深处的动机了然若现。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电影批评与理论的全部历史,可以被视为关于银幕隐喻的历史:“窗框”与“画框”之争——或者还可以在精神分析的意义上加上“镜框”。电影既是画框与镜框,但归根结底,“影片是向世界敞的一扇窗户”(安德烈·巴赞)。从这扇窗户望出去,我们理解身处的时代,*终理解我们自己。冬雾弥散,人群行色匆匆的街头
【作者】
刘春,女,1983年出生,烟台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文学学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媒体应用艺术硕士,香港城市大学媒体文化研究艺术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文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化产业室助理研究员,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学术秘书,《上海电影产业发展蓝皮书》副主编。
展开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大家都在看换一批
领取优惠券

温馨提示:

您已领取的礼券,请到【个人中心】-【资产】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