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德华针刀医案
¥24.42
《肖德华针刀医案》以现代解剖、生理和病理学知识为基础,冲破临床人为分科的藩篱,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础,真实地记载了作者的临床诊治体会。《肖德华针刀医案》是作者30余年从医经历、23年针刀治疗经验和10次微观解剖观察的经验总结,融了对局部病症与整体病因的理解。书中介绍了近百例针刀医案,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罗马尼亚的医案。医案从诊治部位、诊治方法、针角度和深度,以及愈后行了翔实介绍,证实了针刀医学可以跨科别、跨地域兼容诊治疾病,并可被异国患者认同和受,验证了针刀医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普及性。有些病例弥足珍贵,为临床以往无法诊治或诊治无效的疾病。《肖德华针刀医案》是国内第壹本针刀医案专著。
诸病源心论(修订版)
¥30.08
《诸病源心论(修订版)》是作者在陕西科学技术出版(2007年10)首版的《诸病源心论》基础上修订而成,融佛学、道家思想理论为一炉,增添了《疗心百药谱))《心为妇女百病之源的辨证论治》《心为小儿多发病之源的辨证论治》《心为癌瘤发病之源的辨证论洽》《心为癫狂痫发病之源的辨证论治》等内容,一步指出“百病唯心造”的含义,明确提出“诸病源心,病由心生,疾因人作”的病因学理论,并附名医经验与三川验案,以及其他论文4篇。 《诸病源心论(修订版)》内容新颖,条目清晰,是执业中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及中医爱好者的一部参考书和研究中医治疗心病经验的重要文献。
吕绍光临证经验撷萃
¥24.00
李红编的《吕绍光临证经验撷萃》是吕师平素诊病之理法方药的真实体现,突出临床实践,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亦体现吕师平淡处世、平和诊疗的特色。本书分为吕绍光简介、临床诊疗经验、临床典型病案、临床心得笔记、临床经典方药运用、临床科普札记六个部分。吕绍光简介主要介绍吕师的个人经历、学术专长及团队简况;临床诊疗经验包括临床论治原则,内科与妇科病学术经验及有关吕师学术思想,妇科、男科、内科方面的团队学术论文摘要;临床典型病案包括内科各系统及妇科经、带、胎、产等的验案精选,每一医案均附有吕师亲评的按语,使习医者有亲临其证之感;临床心得笔记选录了笔者随师临证时的纪实、阅读经典与师承学习的心得体会,以及吕师的评阅批语,使读者从另一角度了解吕师临证及对中医理论解读的特;临床经典方药运用收载吕师经年积累效验的组方,以内科、妇科常见病证归纳,配有每个组方的功效主治及君臣佐使的解析,对临证具体用药有直指导意义;临床科普札记是笔者在吕师的指导下撰写的常见的内科及妇科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科普小记,内容汇通中西,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是对临床诊疗重要的补璧。
道家文化与中医学
¥25.73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道家文化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道家文化与中医学》以充足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证明了道家思想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回顾了中华文明发展史,概括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和道家学说。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道家文化与中医学》还理论联系实际,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出发,介绍了许多道、医共用的治疗保健技术和方法,如祝由术、炼丹术、导引术、房中术、内丹术、服饵辟谷养生术等。 总之,《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道家文化与中医学》从道家文化和中医药学的关系方面,考证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介绍一些著名医家和道家及其代表著作,重点阐明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科学原理的实用医疗养生方法,以满足人们养生保健的需求。
《金匮要略》方循证医学研究
¥83.50
《金匮要略方循证医学研究》是《伤寒论方循证医学研究》的姊妹篇。本书运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规范近60余年《金匮要略》方临床文献疾病谱,并筛选高级别证据,参照仲景原文方证典范,提炼出各方治疗的优势病证作为推荐意见,以指导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本书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指出张仲景是创立循证医学思维模式的先驱,并从循证医学的高度重新阐释《金匮要略》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逐渐建立《金匮要略》方临床证据研究方法学框架本书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独特优势和鲜明特点,可改善中医临床辨证难、精准使用经方更难的现状这也无疑将有助于中医学子、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学习和运用《金匮要略》方。
周易文化与中医学
¥21.36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周易文化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周易文化与中医学》主要内容包括:概介了《周易》及易学的发生发展,以及六十四卦、太极、河图、洛书、推占原理等,而阐发并释然了医易相关,包括阴爻阳爻与阴阳学说;“生生之谓易”与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藏象是依《系辞》的“象其物宜”之论而“立象尽意”;易的“变动不居”与辨证论治;易学对中医学演的三次影响;易学对《内经》理论构建、五运六气理论发生及各家学说发展的影响;阐释并分析了《周易》对于中医学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周易文化与中医学》对于研究中医学理论形成及演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李金庸金匮要略释义
¥14.50
《金匮要略》,东汉伟大医家张仲景所撰,是我 国现存中医学 重要文献之一。它综合《内经》《难经》医学理论, 博采众方,参 以己见,全面论述了中医学“杂病”脉证并治,是一 部完整的理法 方药悉具的始祖“方书”,它集中体现了中医学“辨 证论治”精髓, 故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中医学经典之本。 《李今庸金匮要略释义》一书,原为当代著名中 医学家李今庸 教授1963年主编的全国中医学院第二版统编教材《金 匮要略讲义》。 该讲义对《金匮要略》原文作了整理分段,适加校勘 词解,以通俗 语言作了阐释讲解;且每篇篇首均有提示,篇末有结 语,提钢挈领, 便于领会。 由于该讲义言简意赅,“没有一句废话”,故自 出版以来,深 受同行及广大读者的赞誉和喜爱,它虽历经50余年, 但其影响力仍 经久不衰。今应广大读者要求,再予重新刊印,并对 其中存在的有 未释疑难之处给予适当的说明和解释,同时对书中遗 漏掉的经方和 附方也给予补充。 此书可供各中医药大学、专科院校师生,广大西 医学习中医者, 中医学爱好者学习、参考之用。
敦煌文化与中医学
¥25.73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敦煌文化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由中西方交流而形成的敦煌文化博大精深,与中医药的关系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敦煌文化与中医学》的上篇全面展示了敦煌文化的丰富内涵——教煌之文化源流、宗教、文学、艺术、典制、民俗、科技及敦煌文化之本质与内涵;下篇则对敦煌医学文献和涉医壁藏中有关中医诊法、本草、针灸、医方、养生、医事制度及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从“医法自然”“尚中贵和”“仁爱济世”等三个层面诠释了敦煌中医药学之文化内涵。附篇中,既汇总了敦煌中医药学在文献整理及实验、临床研究方面的丰富成果,又有对著名敦煌学、敦煌医学学者郑炳林教授、赵健雄教授的访谈录。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敦煌文化与中医学》是一部能较全面反映敦煌文化精粹和敦煌中医药学的学术专著。
刘学勤医案选粹
¥33.50
《刘学勤医案选粹》是从全国名老中医刘学勤教授的大量临证医案中,筛选、整理了具有代表性的医案编辑而成。 《刘学勤医案选粹》共分辨治特色、验案撷英、经典方医案、经验方医案四章,选录医案386则。经典方医案主要是指《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医林改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中医经典所载方剂治病的案例;经验方医案是指应用刘学勤教授通过临床总结、提炼而创立的方剂治病的案例,其中既有从古方化裁而来者,又有刘学勤教授自创之方。 《刘学勤医案选粹》所载医案后均附有“按语”,概述、总结、分析了该案的特、难、辨证及用药特色,包括少数初治效果欠佳或治疗中病情反复,经重新辨证、调整治疗方案后终获佳效者。这些珍贵医案的收集、整理与总结分析,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刘教授的学术经验起到了抛砖引玉、画龙睛的作用。
文物考古与中医学
¥38.37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文物考古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从母系氏族社会始,医学就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贡献。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文物考古与中医学》从文物考古的角度揭示中医学的起源、发展与成熟,从石器、陶器、岩画、甲骨、简帛、石刻、汉画、卷子、书画、医疗器械等诸多方面加以论述与考辨,内容丰富、翔实,可作为中医医史文献学之参考。
古典艺术与中医学
¥21.36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古典艺术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中国古典艺术包括了琴、棋、书、画、戏曲、建筑艺术等,其与中医学颇有相通之处,同源于包容性强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古典艺术的表现内涵而历久弥新,形成了一套富有民族特色的养生观和养生术,同时从古典艺术吸取丰富营养,创造了独特的养生文化。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古典艺术与中医学》从中国古典艺术的源流、传世作品及其与中医的渊源讲起,通过阐述古典艺术中的中医文化现象,尝试在继承传统文化,挖掘其艺术价值基础上,拓新时代的中医文化研究,希望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国际交流起到一定的作用。
武术与中医学
¥25.73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武术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武术是华夏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提炼凝结而成的一种人体运动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融技、防身、健身、修性、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正是因为武术的初衷是防身和强身,所以与医学结下了术解之缘。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的技性、战争性逐步淡化,而体育锻炼属性在不断彰显,其与医学的关系仍在继续深化。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武术与中医学》从武术与中医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思想内容和特色等多方面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探讨,揭示了武术各流派医学与中医药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以后的深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也必将为武术各流派医学与中医药学的互补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古典文学与中医学
¥25.73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古典文学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按现代学科的分类,文学属于人文科学,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体系不同,社会功用各异。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统一背景中,古典文学和中医学之间却长期相互影响,形成了历史上独特的医文相融现象。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古典文学与中医学》在提出“涉医文学”定义和综述中国古代医文相融概况的基础上,以探析古典文学与中医学相融的缘由与形式为目的,从学科交融的双向视角,对相关文本和创作主体行研究解读。首先,对诗词、曲赋、笔记、散文、戏曲、小说、神话等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中医药内容行挖掘,考察中医学对古典文学创作的影响。其次,对中医药著述如《黄帝内经》、中医药歌赋、中医医案、《本草纲目》中的文学意味行探究,以明确古典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对中医著述的深渗透。第三,从著述、实践、思想、交游等多个方面探析中国历史上普遍存在的“医家通文”“文士知医”现象,考察医文相融特征在创作主体中的突出体现。 通过《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古典文学与中医学》的探究,或有助于拓展古典文学与中医学跨学科研究的领域,为更加全面地考察研究中国古代学术会通现象提供一些启示。
民俗文化与中医学
¥21.36
中医学根植于浩瀚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得益于历代先民留下来的精神观念和生活习俗。 从民俗学而论,有人的地方就有风俗,而无论是物质生产方面民俗,还是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民俗,都与医药相关。诸如行医“坐堂”、悬壶济世、或是串雅铃医,它本身就有一套行业习俗;又如中药的采集生产活动就包含着民俗传承事象。人类物质生活上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上的人生礼俗、岁时节令风俗,以及关乎疾病的诸多俗信与禁忌,这些民俗内容都与医学密切相关。 从中医学发展而论,原始医药与民俗同源,人类*初的医疗卫生经验是依赖民俗文化载体而传承的。在没有文字传媒的年代,民俗几乎包罗了社会知识文化的一切,后来由于古代哲学的渗透,医学理论雏型形成,又由文字作为载体在社会中传播,自此医学便从民俗文化中脱颖而出。丰富的民间医术、民族医药与中医学相辅相成,互相吸收与促,形成我国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和医疗传统。 因而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中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更利于认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总书记指出: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民俗中挖掘中医药文化,有利于在民间普及中医药,让中医药核心价值熔铸在人们日常生活、养生保健、医疗卫生等活动之中,在百姓日用人伦当中可见、可闻、可感,在现实生活中眼、心、脑。认识民俗与中医药的密切关系,让健康中国概念变得更“地气”、“贴民心”。
象数与中医学
¥21.36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象数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全书共6章,将象数与中医学的内在关系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是书以《周易》中的象数思想为基础,分别从象数的含义、内容与功用,象数与五运六气、象数与中医脏腑经络、象数与中医诊断辨证、象数与中医治法方药、象数与养生学说等视角,全面阐述象数源流与发展。 象数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及中医的哲学思想都可以用象数的原理来分析与诠释。象与数分别从原创思维和科学方法来理解和认知中医药文化,并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从象数的角度审视中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厘清中医理论的源头,对于中医药学的研究与步都有莫大的借鉴意义。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象数与中医学》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参考。
张锡纯活用经方论
¥23.98
《张锡纯活用经方论》(为“河北中医学派研究课题组”成果之一)是作者吕志杰教授(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在反复学习、深研究《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基础上,将张锡纯对经方的研究(有医案者) 辑录出来,加“评论”而成。 本书分绪论与各论两部分。绪论“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乃对张锡纯的生平、著作史略、治学根本、学术成就及治学精神等诸方面作一简要总结。本书研究的重是各论“张锡纯所用经方与医案评论”。各论分为三章:章为经典方证求精通;第二章为随证加减用经方;第三章为善师古法创新方。三章共辑录方证 40则,附录的医案300多个,作者评论近 300条。 本书不是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校、编辑及整理,而是对张锡纯活用经方之研究。不仅总结张锡纯活用经方的真知灼见与丰富经验,还揭示了他活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作者吕志杰教授在书中对张锡纯方论与医案之“评论”,既有崇敬的褒扬,又有善意的批评与质疑,对读者学习张锡纯之书有启发和帮助作用。
典籍文化与中医学
¥21.36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典籍文化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典籍文化与中医学》立足于典籍探讨中医药文化,对古代医籍的特、编纂、传播及发展历程行了全面的概述,重探讨了书目、类书、丛书与中医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典籍文化与中医学》内容不仅涉及《医藏书目》《医籍考》等中医专科书目、《济生拔萃》《古今医统正脉全书》《皇汉医学丛书》等中医丛书,更将视线聚焦在此前中医界较少关注的综合性书目、类书、丛书,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发掘、整理、研究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医文化内容。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典籍文化与中医学》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徐志瑛治疗危重疑难病案一百例
¥72.38
《徐志瑛治疗危重疑难病案一百例》是著者从五十余年临床所诊治的上万个病案中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危重疑难病案,共22个病种,102例。这些病案有的是无法停服西药者,有的是术后采用西药难以控制者,有的是处于抢救状态者。著者多采用先中药慢慢调理,然后逐渐撤掉西药行治疗;也有单纯采用中药汤剂行治疗者。每个医案辨证要不同,从中可以反映出著者医德高尚,医术精湛。
佛学与中医学
¥38.37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佛学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人中国,始只是在王室贵族、上层人物中间传播,后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佛教由上层传到了民间,佛教中有关医药的经典也被介绍到中国。佛教提倡大慈大悲,积德行善,以修来世,于是设了“六疾馆以养穷民”,“立廨收养,给衣及药”,这些做法为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贡献。随着佛教的传播,僧侣的一些卫生习俗也被带人中国,如禅前沐浴、揩齿、搽油等,这在客观上对人体的卫生保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佛学与中医学有着深厚的渊源。20余年前,在陈可冀院士的指导下完成了《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分册《佛学与中医学》,时光荏苒,今天我们对《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佛学与中医学》行了再加工,并添“佛教修行与中医养生”一章,更深地讲述了佛学与中医学的关系,期望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董氏针灸注疏
¥28.78
本书为《董氏针灸注疏》的修订版,第1版于2011年出版,重印7次,发行18000册左右。本次修订,删去版部分繁琐考证的内容,增加了包括董氏针灸发明人董景昌和作者本人在内的百余则临证验案,如“针灸穴位及医案(陈渡人原著,王全民重编)”和“脉法与针灸的不传之秘”等章节,提高了本书的实用性。
李今庸黄帝内经选读
¥23.00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科学之经典著作,它内 容广泛, 丰富多采,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了 独特的中 医科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可 靠的基础。 《李今庸黄帝内经选读》,原为当代著名中医学 家、内经 学科专家李今庸教授主持编写的《内经》教材,供湖 北中医学 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前身)中医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之 用。该 教材采取原文节选、归类分章为主,选录了《黄帝内 经》中理 论性较强、指导意义较大的原文段落140条,分类为 养生、阴 阳五行、藏象、经络、病机、病证,诊法、论治等, 对其分别 行了校注、释义,部分段落并列有按语,同时也结 合相关内 容按篇注解,并附有相关内容的研究学习资料。 该讲义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深受学生欢迎。现 根据需要, 适当加以整理修订,予以公出版,以期作为全国中 医药院校 各层次学生、临床医生及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