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序〔1〕
前言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二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三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四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章 鲁迅(一)
一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
二 说不尽的阿Q
第三章 小说(一)
一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二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三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四章 通俗小说(一)
一 民国旧派小说
二 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五章 郭沫若
一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二 《女神》的艺术想像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三 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四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六章 新诗(一)
一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二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三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四 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七章 散文(一)
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二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三 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四 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八章 戏剧(一)
一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
三 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
四“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一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
三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
四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章 茅盾
一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茅盾(1896—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于浙江桐乡一个古老的文化气息浓厚的水乡乌镇,因地处杭嘉湖平原,距上海仅半天的路程,稻桑兼作,颇得近代经济发展的风气之先。“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后来成为他最主要的笔名。
二 茅盾的小说成就
三 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一章 老舍
一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二 《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
三 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二章 巴金
第十三章 沈从文
一 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二 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三 文学理想的寂寞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四章 小说(二)
一 “左联”和左翼小说
二 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三 海派小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五章 通俗小说(二)
一 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
二 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
三 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六章 新诗(二)中国现代新诗在第一个十年里,开创了新诗的传统,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形成了各种流派;在其后期出现的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与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显示了诗的“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两种不同发展趋向。30年代的新诗,即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出现了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和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两大派别相互竞争的局面。
一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二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三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七章 鲁迅(二)
一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二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三 《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八章 散文(二)
一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二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三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四 报告文学与游记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九章 曹禺
一 从《雷雨》到《原野》
二 《北京人》与《家》
三 曹禺剧作的命运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章 戏剧(二)
一 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
二 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一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二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 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一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二 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三 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三章 小说(三)
一 暴露与讽喻
二 体验与追忆
三 通俗与先锋
四 现实与民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四章 通俗小说(三)
一 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
二 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三 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五章 艾青
一 艾青的历史地位
二 独特意象与主题
三 忧郁的诗绪
四 诗的艺术与形式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六章 新诗(三)
一 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二 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三 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
第二十四章 通俗小说(三)
一 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
二 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三 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五章 艾青
一 艾青的历史地位
二 独特意象与主题
三 忧郁的诗绪
四 诗的艺术与形式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六章 新诗(三)
一 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二 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三 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
第二十四章 通俗小说(三)
一 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
二 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三 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五章 艾青
一 艾青的历史地位
二 独特意象与主题
三 忧郁的诗绪
四 诗的艺术与形式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六章 新诗(三)
一 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二 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三 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
一 报告文学的勃兴
二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三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八章 戏剧(三)
一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二 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九章 台湾文学
一 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二 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后记
博雅大学堂·中国语言文学书目
博雅大学堂·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参考资料
博雅大学文科基本用书·中国语言文学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