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 总序
序言
文学的香港史 ——十个关键时刻
五四运动在香港的初期发展(1) ——以《华字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一 见于《华字日报》的五四反响
二 社会回响与生活方式之变化:五四的影响力
三 抵制成效与面对之批评:五四引发之风潮
四 余论
省港声色味 ——从20世纪20年代两地画报所见(1)
一 乱后繁华?
二 香江胜景,羊城美食
三 茶花、港花
四 女伶、省港班
五 余论
开岛百年无此会 ——1920年代香港北山诗社研究
一 前言
二 北山诗社发展考述
1.北山诗社的形成
2.北山诗社社友与雅集
3.北山诗社的解散
三 北山诗社的诗词探析
1.重振国粹、思乡遣兴
2.咏写利园山事物
3.提倡和词,崇尚南宋词风
四 结语
“在”香港的儿童副刊(1) ——《星岛日报·儿童乐园》研究(1948—1949)
一 丰子恺:《儿童乐园》的“主编”和作者
二 “在”《儿童乐园》的作者与读者来稿
三 以儿童为本位的编写路向
1.着重儿童的游玩情味
2.寓教于乐,启发儿童的心智
3.冲淡的政治意味
4.照顾儿童阅读心理
四 结语
人间画会:20世纪40年代后期香港左翼美术社团小考
一 引言
二 成立契机、成员及组织架构
三 对外宣传:新美术运动
四 内部批评:以自己的进步去争取群众的进步
五 人间画会与内地及香港其他艺术家的关系
六 尾声:向新中国过渡
六十年前的香港想象 ——初论冯宏道《五十年后之香港》
一 作者背景
二 报社的立场
三 作品的书写策略
1.知识分子的宏观视野
2.迎合小市民趣味
3.报章连载的文化生产模式
四 小结
两位散文家笔下香港的山 ——城市香港的另类想象
一 引言
二 易君左:“病态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外
三 余光中:在地经验还是“香港”身份?
四 结语
我见青山多妩媚 ——叶灵凤、李欧梵的“香港书写”
一 与香港结缘
二 “南来文人”与“东归学者”
三 “风物志”还是“城市学”
“包括在外”,排除在内,华语语系叙事策略 ——重绘金庸侠义地形图
本土的自创与解体 ——从《我城》到《白发阿娥及其他》
一
二
三
殖民城市的记忆与遗忘 ——论香港现代主义诗人梁秉钧的诗歌特色
一 引子
二 殖民空间
三 遗忘记忆
香港:边缘的政治
一
二
以影犯禁 ——战后香港电影的政治审查
一 从《码头风云》说起
二 殖民统治与电检制度
三 港英电检与中共文化领域斗争的光影暗战
1950—1960年代香港电影的现代性 ——以巴金《家》的电影改编为主
一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
二 巴金《家》的电影改编
三 粤语片《家》
幽灵人间·鬼味香港
一 地铁有鬼
二 回家:“把头还给我!”
三 看不见的城市:“那我死得岂不太无聊了吗?!”
张爱玲《色,戒》电影改编在香港的接受情况(1)
一
二
三
四
舞照跳 ——香港电影与文学中的舞厅文化与城市想象
一 电影:自由天堂到罪恶渊薮
二 文学:从怀旧到救赎未来
20世纪香港戏剧的文化政治 ——几个现象概述
一 前言:香港戏剧的文化政治
二 “中国戏剧”·“香港戏剧”
三 政治中国·文化中国
四 “香港的”戏剧·本土主义
五 香港人的文化身份
六 香港戏剧主体性·美学实践
七 戏剧艺术的美学定位
八 小结
香港·1941 ——田汉话剧中的“香港”再现
一 引言
二 1941年香港社会的政治与文化局势
三 南来文人对香港1941的匆匆一瞥
四 香港小姐——“被启蒙的交际花”
五 “张保仔”——被误读的海盗
六 “娱乐爱国”与“华人师爷” ——对香港社会的洞见
七 结语:南来文人舞台上的香港1941
台湾视野下的香港文学
一 前言
二 香港文学在台湾
1.五六十年代诗人、诗学的交流
2.70年代台湾出现的香港文学选本
三 认识“香港”的方法
1.80年代期刊专辑
2.90年代的期刊特辑
香港文学生产场域与1950年代文学史叙述
一 前言
二 冷战年代与文学生态
三 亚洲出版社与台湾文坛
四 《半下流社会》与文学史书写
五 结语及其他
马朗五六十年代的双城记 ——以台港现代主义文学跨区域传播为焦点
一 前言
二 马朗开创与影响台港现代主义文艺的典范意义
三 马朗创办《文艺新潮》的过程与意涵
四 马朗在《文艺新潮》翻译方面的贡献
五 马朗编选插画的内涵与意义
六 结语
落在香港、吉隆坡和纽约的雨 ——杨际光的离散现代性
一 前言
二 香港的雨
三 吉隆坡的雨
四 纽约的雨
附录 杨际光年表
集体记忆的保留抑或设计传统的延续 ——关于香港1940—1970年代现代建筑设计成就的研究
一 引子:由建筑保育事件引发的对香港现代建筑的关注
二 香港近年来的建筑事件和集体记忆意识的觉醒
三 香港现代建筑的设计成就
四 香港现代建筑设计传统的失落
五 香港现代建筑设计传统失落的深层原因剖析
六 结语:集体记忆的保留抑或设计传统的延续
建筑保育与本土文化
绪论
一 本土文化的兴起
二 建筑保育的萌芽阶段:20世纪70—90年代
1.70年代
2.80年代
3.90年代
三 巨变的十年:2000—2010年
1.建筑保育教育及国际接轨
2.私人捐赠与平民化
3.公众参与的首次成功
4.城市士绅化的市区重建计划
5.社会价值及政治转变
6.文化旅游的失败
7.大规模民众参与
8.私有产权与保育
9.建筑保育何去何从
四 结论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