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作者裴士锋以17世纪的湖南隐士王夫之为现代湖南人性格的原型,分析其破传统窠臼的思想如何影响后来的湖南复兴运动,并以一手资料为基础,梳理出自鸦片战争至民国初年上下80年、纵横三代的湖南学者暨行动主义者的传统文化脉络。从平定太平天国立功的曾国藩使湖南人地位上升始,一波波的改革运动到1920年代湖南独立运动时达到高潮。作者力图证明,湖南种种改革均走在全国之前。
售 价:¥
纸质售价:¥26.00购买纸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中文版自序
文前辅文
文前彩插
导论:为中国构想另一种未来
第一章 重新发掘王夫之
第一次刊行
郭嵩焘的发现
湘军与王夫之著作的重新刊行
湖南人的兴起
郭嵩焘与船山祠
第二章 湖南复兴的基础
改变、进步、适应
英国
公使返国
校经堂和思贤讲舍
禁烟公社
与王闿运合作
郭嵩焘的遗绪
第三章 湖南维新运动
谭嗣同与更多支持郭嵩焘复兴理念的人士
重思湘军
王夫之与湖南的改革传统
湖南本地的改革机构
湖南维新的构想
湖南自治的暗示
时务学堂
重新诠释王夫之
维新失败与逃往日本
第四章 在日本重整旗鼓
教授民族主义:嘉纳治五郎和宏文学院
王夫之与中国民族主义的根源
湖南人的民族愿景
自治与汉人省
杨毓麟的《新湖南》
其他观点
第五章 湖南与清朝的覆灭
加入同盟会
溺死、绝望与讲述湖南人之牺牲的诗歌
《洞庭波》
王夫之的从祀文庙
迈向革命
杨毓麟的投水自尽:尾声
第六章 重建
刘人熙与船山之学的二次复兴
重新唤醒湖南民族
跨越数个世代
学者的归乡
杨昌济与船山学社
杨昌济的课程:湖南角度
第七章 毛泽东与湖南自治运动
过去的阴影:湖南五四运动
“湖南精神”再探
自治
湖南共和国
湖南宪法
分裂
新方向
一九三七:尾声
跋:湖南与中国
致谢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