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医学免疫学(十二五)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45.40购买纸书

9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冷静、高永翔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01

字       数:24.1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大中专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供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骨伤、康复等专业用)(第九版)》内容包括绪论;免疫学发展史简介;中国古代对免疫学的认识和实践;免疫学兴起及经典免疫学时期;近代免疫学时期;现代免疫学研究与应用展望;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概述;免疫系统及其功能;免疫应答的类型;病理性免疫应答;中医药与免疫;免疫系统;免疫器官与组织;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等。<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专家指导委员会

《医学免疫学》

前 言

编写说明

绪 论

第一节 免疫学发展史简介

一、中国古代对免疫学的认识和实践(公元150年~18世纪末)

二、免疫学兴起及经典免疫学时期(18世纪末~20世纪中叶)

(一)经典疫苗的研制及人工主动免疫的发展

(二)抗毒素/补体的发现及人工被动免疫的发展

(三)吞噬细胞的发现及经典免疫学理论的形成

(四)超敏反应及免疫病理概念的提出

(五)经典血清学技术的建立

三、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叶~70年代)

(一)免疫系统的研究

(二)免疫学重大学说和理论的建立

(三)免疫遗传学研究

(四)深入阐明免疫应答机制

(五)免疫学技术和应用的突破

四、现代免疫学研究与应用展望

(一)基础免疫学

(二)临床免疫学

(三)应用免疫学

第二节 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概述

一、免疫系统及其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

(一)固有免疫应答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

(三)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相互关系

三、病理性免疫应答

四、中医药与免疫

(一)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具体体现

(二)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

(三)“气血津液”学说

(四)“邪正学说”

(五)“调整阴阳”的治疗原则

第一部分 免疫系统

第一章 免疫器官与组织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一)骨髓的结构与骨髓微环境

(二)骨髓的功能

二、胸腺

(一)胸腺的结构

(二)胸腺微环境

(三)胸腺的功能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与组织

一、淋巴结

(一)淋巴结的结构

(二)淋巴结的功能

二、脾脏

(一)脾脏的结构

(二)脾脏的功能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一)MALT的组成

(二)MALT的功能及其特点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一、淋巴细胞归巢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二章 免疫细胞

第一节 固有免疫细胞

一、单核/巨噬细胞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来源、分化和组织分布

(二)巨噬细胞表面受体

(三)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二、树突状细胞

(一)树突状细胞的来源、分化和组织分布

(二)DC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三、自然杀伤细胞

(一)NK细胞的来源、组织分布和表面标志

(二)NK细胞的表面受体

(三)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四、固有样淋巴细胞

(一)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

(二)γδT细胞

(三)B1细胞

五、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一)中性粒细胞

(二)嗜酸性粒细胞

(三)嗜碱性粒细胞

(四)肥大细胞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细胞

一、T淋巴细胞

(一)T细胞的分化发育

(二)T细胞的表面分子

(三)T细胞亚群及功能

二、B淋巴细胞

(一)B细胞的分化发育

(二)B细胞的表面分子

(三)B细胞的分类

(四)B细胞的功能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

(一)重链和轻链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三)铰链区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domain of immunoglobulin)

三、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一)J链(joining chain)

(二)分泌片(secretory piece,SP)

四、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一)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

(二)胃蛋白酶水解片段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及其功能

一、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一)同种型(isotype)

(二)同种异型(allotype)

(三)独特型(idiotype)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一)特异性结合抗原

(二)激活补体

(三)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

(四)参与免疫调节

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特性及功能

一、IgG

二、IgM

三、IgA

四、IgD

五、IgE

第四节 人工制备的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三、基因工程抗体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一节 血清中的补体分子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命名

(一)组成

(二)命名

二、补体系统的生物合成及理化性质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活化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一)激活物与活化条件

(二)活化过程

二、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三、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调节

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一)经典途径的调控

(二)旁路途径的调控

(三)MAC形成的调节

第四节 补体系统的功能

一、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

(一)溶解细胞、细菌及病毒

(二)调理作用

(三)炎症介质作用

二、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一)清除免疫复合物

(二)清除凋亡细胞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四、补体系统与血液中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五、补体受体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一)补体受体1(CR1)

(二)补体受体2(CR2)

(三)补体受体3(CR3)

(四)补体受体4(CR4)

六、补体系统与疾病的关系

(一)补体遗传性缺陷相关的疾病

(二)补体功能异常相关的主要疾病

第五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及其基因复合体

第一节 人白细胞抗原

一、HLA的分布

二、HLA的结构

三、HLA的功能

(一)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二)参与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

(三)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四)决定疾病易感性的个体差异

第二节 HLA基因复合体及其遗传特征

一、HLA基因复合体

二、HLA基因复合体的遗传特性

(一)多基因性和多态性

(二)单元型遗传方式和连锁不平衡

第三节 HLA与临床

一、HLA与器官移植

二、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三、HLA分子的异常表达

四、HLA基因与疾病的关联

第六章 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

第一节 细胞因子

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一)细胞因子的基本特征

(二)细胞因子的功能特点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一)白细胞介素

(二)干扰素

(三)肿瘤坏死因子

(四)集落刺激因子

(五)生长因子

(六)趋化性细胞因子家族

三、细胞因子的受体

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一)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

(二)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

五、细胞因子与临床关系

(一)细胞因子与临床疾病的发生

(二)细胞因子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细胞黏附分子

一、黏附分子的特性与功能

(一)整合素家族

(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

(三)选择素家族

(四)钙黏素

(五)黏蛋白样家族

二、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一)参与免疫应答

(二)参与炎症反应

(三)参与淋巴细胞归巢和再循环

三、黏附分子的临床意义

第二部分 免疫应答

第七章 抗 原

第一节 抗原的性质

一、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

二、抗原的异物性

三、抗原的特异性

(一)抗原表位的概念

(二)抗原表位的类型

(三)交叉反应

四、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三)免疫方式

第二节 抗原的种类

一、按抗原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分类

(一)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

(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

二、按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一)异种抗原

(二)同种异型抗原

(三)自身抗原

(四)异嗜性抗原

三、其他分类

第三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二、丝裂原

三、佐剂

(一)佐剂的种类

(二)佐剂的作用机制

第八章 固有免疫

第一节 诱导固有免疫应答的免疫原

一、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第二节 参与固有免疫的模式识别受体

一、分泌型模式识别受体

(一)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

(二)五聚体蛋白(penlraxin)

(三)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LBP)

(四)识别糖类的天然抗体

二、吞噬型模式识别受体

(一)C型凝集素受体(C-type lectin receptor,CLR)

(二)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

(三)甲酰甲硫氨酰肽(N-formyl-methionyl-leucyl-phenylalanine,fMLP)

(四)抗体FcR和补体受体CR

三、信号转导型模式识别受体

(一)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

(二)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NLR)

(三)RIG样受体(RIG-like receptor,RLR)

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效应机制及效应物质

一、抗感染的防御屏障

(一)皮肤黏膜屏障

(二)内部屏障

二、固有免疫细胞的效应机制

(一)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二)肥大细胞的促炎作用

(三)NK细胞的自然杀伤作用

(四)嗜酸性粒细胞的抗寄生虫作用

三、固有免疫分子的效应机制

(一)补体系统

(二)防御素

(三)溶菌酶

(四)乙型溶素

(五)组织杀菌素

(六)凝集杀菌素

(七)分泌型磷脂酶A2

第九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T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一)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

(二)AP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二、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一)T细胞的活化

(二)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三、T细胞介导的免疫效应及转归

(一)T细胞的应答效应

(二)活化T细胞的转归

(三)记忆T细胞的形成和效应

第二节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二)B细胞的活化

(三)B细胞的增殖分化

(四)B细胞体液免疫的效应

二、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I-1抗原的免疫应答

(二)B细胞对TI-2抗原的免疫应答

三、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一)初次应答

(二)再次应答

第十章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第一节 免疫耐受

一、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一)机体因素

(二)抗原因素

二、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一)中枢耐受

(二)外周耐受

三、免疫耐受的意义

(一)诱导免疫耐受

(二)打破免疫耐受

第二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一)免疫细胞间的调节

(二)免疫细胞表面受体的调节

(三)免疫细胞自身反馈性调节

二、免疫分子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一)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二)抗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三)补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四)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四、基因水平的免疫调节

(一)免疫识别盲区

(二)MHC多态性的免疫调节

第三部分 临床免疫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一)参与反应的成分

(二)发生过程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二)呼吸道过敏

(三)消化道过敏

(四)皮肤过敏

三、防治原则

(一)查找变应原,避免接触

(二)脱敏疗法

(三)药物防治

(四)新型免疫疗法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一)参与的成分

(二)细胞损伤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一、发病机制

(一)参与反应的成分

(二)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十二章 免疫缺陷病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

(一)X-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aglobulinemia,XLA)

(二)选择性IgA缺陷

二、联合免疫缺陷病

(一)T、B细胞均缺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T-B-SCID)

(二)T细胞缺陷B细胞正常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T-B+SCID)

(三)X-性联高IgM综合征(X-linked high IgM syndrome,XLHM)

三、吞噬细胞数量、功能缺陷

(一)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二)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四、补体系统缺陷病

(一)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二)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PNH)

五、已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

(一)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DiGeorge综合征)

(二)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ataxia telangiectasia syndrome,ATS)

(三)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Wiskott-Aldrich syndrome,WAS)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一)疾病因素诱发的免疫缺陷

(二)理化因素诱发的免疫缺陷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一)HIV侵入免疫细胞的机制

(二)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

(三)HIV传播途径

(五)HIV感染的免疫学诊断

(六)AIDS预防和治疗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一、减少感染

二、抗生素的应用

三、免疫制剂的应用

(一)丙种球蛋白

(二)转移因子

(三)胸腺肽

(四)其他

四、免疫重建

五、基因治疗

第十三章 自身免疫病

第一节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

一、自身免疫

二、自身免疫病

三、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四、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和机制

一、自身抗原相关因素与机制

(一)隐蔽抗原释放

(二)自身抗原改变

(三)分子模拟

(四)表位扩展

二、机体免疫功能失常

(一)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删除”障碍

(二)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异常活化

(三)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三、遗传因素

(一)自身免疫病与MHC基因

(二)自身免疫病与其他基因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机制

一、自身抗体介导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

(一)自身抗体直接介导细胞和组织损伤

(二)自身抗体介导细胞和组织功能异常

二、自身抗原-抗体复合物介导组织损伤

三、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组织炎性损伤

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一、常规防治原则

(一)去除诱因

(二)抗炎疗法

(三)免疫净化

(四)免疫抑制剂

二、免疫生物治疗

(一)针对细胞因子的治疗

(二)口服自身抗原诱导自身耐受

(三)抑制T细胞活化

(四)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

(五)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十四章 抗感染免疫

第一节 固有性抗感染免疫

一、抗细菌感染固有免疫应答

(一)抗胞外细菌感染

(二)抗胞内细菌感染

二、抗病毒感染固有免疫应答

(一)干扰素(Interferon,IFN)

(二)NK细胞

三、抗真菌感染固有免疫应答

四、抗寄生虫感染固有免疫应答

第二节 适应性抗感染免疫

一、抗感染细胞免疫应答

(一)T淋巴细胞的效应机制

(二)抗不同的病原体感染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

二、抗感染体液免疫应答

(一)抗体的抗感染效应机制

(二)体液免疫应答防御不同病原体的效应机制

第三节 免疫逃逸

一、胞内菌和病毒可通过感染细胞逃逸抗体的中和作用

二、病原体变异

三、抑制效应细胞的功能

四、抑制被感染的细胞凋亡

五、编码类似物,竞争性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

第十五章 肿瘤免疫

第一节 肿瘤抗原

一、肿瘤抗原的分类

(一)肿瘤特异性抗原

(二)肿瘤相关抗原

二、肿瘤抗原的产生机制

(一)正常沉默基因的表达

(二)基因突变

(三)蛋白异常表达

(四)致瘤病毒编码产物

(五)糖基化异常产物

(六)组织特异性分化抗原

第二节 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

一、细胞免疫

(一)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反应

(二)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二、体液免疫

(一)抗体的抗肿瘤反应

(二)其他免疫效应分子的抗肿瘤反应

第三节 肿瘤免疫逃逸

一、肿瘤细胞相关的因素

(一)肿瘤抗原低免疫反应和抗原调变

(二)抗原封闭

(三)MHC-Ⅰ类分子减少或缺乏

(四)肿瘤细胞表面缺乏共刺激因子或黏附分子

(五)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子

(六)肿瘤细胞释放可溶性肿瘤抗原或可溶性分子

二、机体免疫系统相关的因素

(一)免疫抑制

(二)免疫缺陷

(三)炎症

第四节 肿瘤免疫诊断与免疫治疗

一、肿瘤免疫诊断

二、肿瘤免疫治疗

(一)主动免疫治疗

(二)被动免疫治疗

第十六章 移植免疫

第一节 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一、介导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二)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三)其他参与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

二、同种异体抗原的识别机制

(一)直接识别

(二)间接识别

三、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一)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机制

(二)NK细胞的作用

(三)体液免疫机制

(四)参与移植排斥反应的非特异性效应机制

第二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一)超急性排斥反应

(二)急性排斥反应

(三)慢性排斥反应

(四)加速排斥反应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第三节 移植排斥反应防治原则

一、供者的选择

(一)红细胞血型检查

(二)检测受者血清中预存的细胞毒性HLA抗体

(三)HLA配型

(四)交叉配型

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

(一)移植物预处理

(二)受者预处理

三、免疫抑制疗法

(一)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

(二)清除预存抗体

(三)其他免疫抑制方法

四、移植后的免疫监测

第四节 器官移植面临的挑战和防治策略

一、诱导同种移植耐受

(一)封闭同种反应性TCR

(二)阻断共刺激信号

(三)供者特异性输血(donor specific transfusion,DST)

(四)过继输注Treg细胞

(五)过继输注或诱导未成熟DC

(六)定向调控Th细胞亚群分化

(七)阻断效应细胞向移植物局部浸润

(八)微嵌合状态(microchimerism)

二、异种移植

(一)超急性排斥(HAR)

(二)急性血管性排斥(AVR)

(三)急性细胞性排斥(ACR)

(四)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

第十七章 免疫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二、抗原抗体反应类型

(一)凝集反应

(二)沉淀反应

第二节 免疫学常用标记技术

一、免疫荧光技术

(一)免疫荧光显微技术

(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

(三)荧光免疫测定(fluoroimmunoassay,FIA)

二、放射免疫测定技术

三、免疫酶标技术

四、发光免疫技术

(一)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CLIA)

(二)生物发光免疫测定(bioluminescent immunoassay,BLIA)

(三)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chemi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CLEIA)

(四)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

五、免疫金标记技术

第三节 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相关基因的检测

一、免疫细胞的检测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二)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检测

(三)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二、免疫分子的检测

(一)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二)补体测定

(三)细胞因子的检测

三、免疫相关基因的检测

第四节 免疫学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

一、疾病的诊断

(一)感染性疾病

(二)免疫缺陷病

(三)自身免疫病

(四)肿瘤标志物检测(tumor markers)

(五)超敏反应性疾病

(六)其他免疫检测

二、免疫学监测

第十八章 免疫学防治

第一节 人工主动免疫

一、传统疫苗

二、新型疫苗的研制

三、疫苗的基本要求

四、人工主动免疫的应用

第二节 人工被动免疫

一、抗体治疗

(一)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二、细胞因子治疗

(一)重组细胞因子治疗

(二)细胞因子阻断和拮抗疗法

(三)细胞因子基因疗法

三、细胞及器官治疗

(一)干细胞移植

(二)抗原提呈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三)骨髓、胸腺移植

(四)回体疗法

第三节 免疫调节与抗炎治疗

一、免疫调节疗法

(一)生物应答调节剂

(二)免疫抑制剂

二、抗炎治疗

第四部分 中医药与免疫

第十九章 中医学与免疫学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免疫学思想

一、阴阳学说

二、藏象理论

三、气血精津理论

四、邪正学说

五、治则治法

第二节 免疫性疾病的中医防治

一、治未病与免疫学防治

二、中医防治感染性疾病

三、中医防治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中医对Ⅰ型超敏反应的认识与防治

(二)中医对Ⅱ型超敏反应的防治

(三)中医对Ⅲ型超敏反应的防治

(四)中医对Ⅳ型超敏反应疾病的防治

四、中医防治免疫缺陷疾病

五、中医防治肿瘤

六、中医防治免疫性不孕不育

第二十章 中药学与免疫学

第一节 中药免疫药理学

一、中药免疫药理学概述

二、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

(一)中药的免疫增强作用

(二)中药的免疫抑制作用

(三)中药的免疫双向调节作用

(四)中药配伍增效减毒作用的免疫作用机制

第二节 中药免疫毒理学

一、中药免疫毒理学概述

(一)超敏反应

(二)免疫器官毒性

(三)体液免疫毒性

(四)细胞免疫毒性

二、中药免疫毒理学评价方法

(一)免疫病理学评价

(二)体液免疫评价

(三)细胞介导的免疫评价

(四)非特异性免疫评价

(五)宿主抵抗力评价

(六)变态反应评价

(七)光过敏反应评价

第二十一章 针灸对神经-免疫系统的调节

第一节 针灸调节免疫细胞

一、针灸调节淋巴细胞

(一)针灸调节T细胞和B细胞

(二)针灸调节T细胞亚群

(三)针灸加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

二、针灸调节巨噬细胞

三、针灸调节粒细胞

四、针灸调节肥大细胞

五、针灸调节树突状细胞

第二节 针灸调节免疫分子

第三节 针灸激活迷走神经调控炎症反应

一、针灸与胆碱能抗炎通路

二、针灸与其他迷走神经相关抗炎通路

累计评论(1条) 3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