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冯先波中医基础讲课实录电子书

  《冯先波中医基础讲课实录》不仅讲解了如何行辨证,而且提出了如何才能抓住辨证的要,目的在于使主导思想明确,对主症的辨析有条不紊,从而抓住疾病的主要方面,行有效的治疗。同时,对相近类似的病情也作了必要的鉴别诊断,这样,既学会了辨证,又学会了必要的鉴别分析,这是一个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掌握并熟记辨证诸章的内容,并能够很好地将它运用到临床诊疗实践中去,那么,对于内科疾病的诊疗就无多大困难了。对于初学中医的同志说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走得好,站得稳,对一步深造,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照顾到西医学习中医的同志和基层与社区医生的需要,把常用的方剂附于书后,以便学习和诊疗时查阅参考。

售       价:¥

纸质售价:¥25.60购买纸书

263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冯先波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8-01

字       数:10.3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冯先波中医基础讲课实录》重放在直为临 床诊疗服务的辨证章节。      本书不仅讲解了如何行辨证,而且提出了如何 才能抓住辨证的要,目的在于使主导思想明确,对 主证的辨析有条不紊,从而抓住疾病的主要方面, 行有效的治疗。同时,对相近类似的病情也作了必要 的鉴别诊断,这样,既学会了辨证,又学会了必要的 鉴别分析。<br/>【推荐语】<br/>《冯先波中医基础讲课实录》不仅讲解了如何行辨证,而且提出了如何才能抓住辨证的要,目的在于使主导思想明确,对主症的辨析有条不紊,从而抓住疾病的主要方面,行有效的治疗。同时,对相近类似的病情也作了必要的鉴别诊断,这样,既学会了辨证,又学会了必要的鉴别分析,这是一个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掌握并熟记辨证诸章的内容,并能够很好地将它运用到临床诊疗实践中去,那么,对于内科疾病的诊疗就无多大困难了。对于初学中医的同志说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走得好,站得稳,对一步深造,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照顾到西医学习中医的同志和基层与社区医生的需要,把常用的方剂附于书后,以便学习和诊疗时查阅参考。    <br/>【作者】<br/>冯先波,字若水,一九三二午出生于河北深州,一九四八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后在部队从事医疗工作,一九五六年转业至贵州,一九五九年参加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期贵州班,结业后即从事中医诊疗和教学工作,著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一九九二年退休于贵阳中医学院<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前 言

第一部分 审证求因抓主症——病因病机辨证

概 论

第一章 八 纲

阴 阳

一、阴证和阳证

1.阴证

2.阳证

二、真阴不足和真阳不足

1.真阴不足

2.真阳不足

三、亡阴与亡阳

1.亡阴

2.亡阳

四、阴厥和阳厥

表 里

一、表 证

1.表寒

2.表热

3.表虚

4.表实

二、里 证

1.里寒

2.里热

3.里虚

4.里实

三、半表半里证

寒 热

一、寒证与热证

1.寒证

2.热证

二、病所部位

1.寒在上

2.寒在下

3.寒在血

4.热在上

5.热在下

6.热在血

三、寒热的真假

1.假寒真热

2.假热真寒

虚 实

一、虚证和实证

1.虚证

2.实证

二、阴阳气血之虚实

1.阴虚

2.阳虚

3.气虚

4.血虚

三、虚实的真假

第二章 六 淫

风病辨证

一、外风辨证

1.伤风

2.风邪袭络

3.破伤风

附:风痹(荨麻疹)

二、内风辨证

1.风中脏腑

2.血虚生风

3.热极生风

三、风病兼病辨证

1.外感风寒

2.外感风热

3.风温

4.风湿

5.风水

6.风寒湿痹

寒病辨证

暑病辨证

一、伤 暑

二、中 暑

三、暑 温

四、暑病兼病辨证

1.暑湿困阻中焦

2.暑湿弥漫三焦

3.暑兼寒湿

湿病辨证

一、外湿辨证

二、内湿辨证

1.湿阻上焦

2.湿阻中焦

3.湿注下焦

三、湿病兼病辨证

1.风湿

2.寒湿

3.湿热

4.湿温

5.暑湿

燥病辨证

一、外燥辨证

二、内燥辨证

火病辨证

一、实火辨证

二、虚火辨证

附:热病辨证

附:热 痹

第三章 气血津液

气病辨证

一、气 虚

二、气 滞

三、气 逆

血病辨证

一、血 虚

二、瘀 血

三、血 热

四、出 血

痰病辨证

一、痰邪侵犯部位

1.肺

2.心

3.胃

4.头

5.胸胁

6.四肢

7.经络筋骨

8.咽喉

二、痰病兼病辨证

1.风痰

2.热痰

3.寒痰

4.湿痰

5.燥痰

6.痰气互结(梅核气)

7.顽痰

饮病辨证

一、痰饮辨证

二、悬饮辨证

三、溢饮辨证

四、支饮辨证

第四章 饮食劳逸七情

伤食病辨证

一、食滞于胃

二、食滞于肠

附:虫病辨证

蛔 虫

劳倦病辨证

情志病辨证

第五章 病机十九条

概 论

附录:病机十九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腠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第二部分 执简驭繁疗内伤——脏腑经络辨证

概 论

一、整体观念

二、以八纲辨证为基础

三、脏腑经络学说是核心

第六章 脏病辨证

一、心病辨证

虚 证

1.心气虚

2.心阳虚

3.心血虚

4.心阴虚

5.心神不宁

附:水气凌心

实 证

1.心火亢盛

2.心血瘀阻

3.痰火扰心

4.痰迷心窍

二、肝病辨证

实 证

1.肝气郁结

附:积 证

附:聚 证

附:气 厥

2.肝火上炎

3.肝阳化风

4.寒滞肝脉

虚 证

1.阴虚阳亢

2.肝阴不足

三、脾病辨证

虚 证

1.脾气虚弱

2.中气不足

3.脾不统血

4.脾阳虚弱

实 证

1.寒湿困脾

2.湿热内蕴

四、肺病辨证

虚 证

1.肺气虚弱

2.肺阴虚

附:阴虚火旺

实 证

1.风寒束肺

2.风热犯肺

附:肺 痈

3.燥邪伤肺

4.痰浊阻肺

五、肾病辨证

阳 虚

1.肾阳衰弱

2.肾气不固

3.肾不纳气

4.肾虚水泛

阴 虚

1.肾阴亏虚

2.阴虚火旺

第七章 腑病辨证

一、胃病辨证

1.胃中寒冷

2.胃中积热

3.食滞胃脘

附:外邪犯胃

4.胃气虚弱

5.胃阴亏虚

二、胆病辨证

1.胆实郁热

2.胆气虚弱

三、小肠病辨证

1.小肠实热

2.小肠虚寒

3.小肠气痛

四、大肠病辨证

1.大肠寒湿

2.大肠湿热

3.大肠虚寒

4.大肠腑实

5.便 秘

五、膀胱病辨证

1.膀胱虚寒

2.膀胱湿(实)热

附:五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和肾

二、肝和肾

三、脾和肾

四、肺和肾

五、心和脾

六、肝和脾

七、肺和脾

八、心和肺

九、心和肝

十、肺和肝

第八章 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肺气虚

二、心脾两虚

三、心肾不交

四、心胆气虚

五、肺脾两虚

六、肺肾阴虚

七、肝火犯肺

八、肝脾不和

九、肝胃不和

十、肝胆湿热

十一、肝胆不宁

十二、脾肾阳虚

十三、脾胃失和

十四、脾胃虚弱

十五、脾胃虚寒

十六、肝肾阴虚

第三部分 伤寒温病治外感——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第九章 伤寒六经辨证

概 论

太阳病

一、太阳经证

1.中风

2.伤寒

二、太阳腑证

1.蓄水证

2.蓄血证

阳明病

一、阳明经证

二、阳明腑证

三、阳明发黄

少阳病

少阳经本证

太阴病

少阴病

一、寒化证

二、热化证

厥阴病

一、上热下寒

二、厥逆证

1.寒厥

2.热厥

3.脏厥

4.蛔厥

三、下利呕吐证

第十章 温病辨证

概 论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辨证

变 证

1.表寒证

2.表热证

3.表湿证

二、气分辨证

变 证

1.邪热壅肺

2.热结肠道

3.热扰胸膈

4.邪郁少阳

5.湿聚热蕴

三、营分辨证

变 证

1.热入心包

2.气血(营)两燔

四、血分辨证

变 证

1.实证

2.虚证

三焦辨证

一、上焦辨证

1.肺

2.心

二、中焦辨证

1.胃热亢盛

2.肠道热结

3.脾湿蕴热

三、下焦辨证

1.肝风内动

2.肾阴欲竭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关系

附录:常用方剂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