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医用药理学基础 第7版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39.30购买纸书

297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2

作       者:李学军 薛明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出版时间:2015-10-30

字       数:54.8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医学/药学及工具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医用药理学基础》为高等医学院校药理学教材,初版于1988年,历经近30年,再版6次。其第3版、第5版分别由晓园出版社和九洲图书文物有限公司得重印权以繁体字版在我国台湾地区出版发行。1996年第3版获卫生部第三届全国高等优秀教材一等奖。第6版被*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本书为《医用药理学基础》第7版,在第6版的基础上,根据6年来国内外基础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的新展,对其行了修订。本版增加了新药和新的章节。为了使本版能尽量吸收国内外药理学的*成果,有能符合国内临床用药实践的要求,在编写过程中,不仅参考了国外新版的药理学著作,还参考了反映国内实际用药情况的药理学与治疗学著作。<br/>【作者】<br/>李学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主任。 薛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主任。<br/>
目录展开

扉页

编委会

第1版前言

第7版前言

第1篇 药理学总论

第1章 绪言

1.1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2 药理学的发展

1.3 新药的研究

1.4 学习药理学常用的参考书

第2章 药物的体内过程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2.1 药物的跨膜转运

2.1.1 非载体转运

2.1.2 载体转运

2.1.3 膜动转运

2.2 药物的体内过程

2.2.1 吸收

2.2.2 与血浆蛋白结合

2.2.3 分布

2.2.4 药物的转化或代谢

2.2.5 排泄

2.3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2.3.1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2.3.2 药物的转运速率及速率常数

2.3.3 药物自血浆的消除、消除动力学及消除速率常数

2.3.4 重要的药动学参数

2.3.5 房室概念和房室模型

2.3.6 多次给药的药-时曲线和稳态血药浓度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3.1 药物的效应和作用

3.2 药物效应的分析

3.2.1 药物效应的基本类型

3.2.2 直接作用与间接影响

3.2.3 选择性

3.3 药物效应的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

3.3.1 量效关系

3.3.2 构效关系

3.4 药物作用机制

3.5 受体学说及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

3.5.1 受体的概念与配体

3.5.2 受体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3.5.3 药物-受体相互作用后的细胞反应

3.5.4 受体的生理性调节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3.6 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3.6.1 药物的治疗作用

3.6.2 药物不良反应

第4章 合理使用药物及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4.1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4.1.1 机体方面的因素

4.1.2 药物方面的因素

4.2 选择最佳药物

4.3 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4.3.1 药物的剂量

4.3.2 给药途径

4.3.3 给药间隔时间、疗程及用药时间

第2篇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

第5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5.1 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

5.2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5.2.1 突触的结构与神经冲动的传递

5.2.2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5.2.3 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5.3 药物对传出神经系统的作用方式和分类

5.3.1 药物对传出神经系统的作用方式

5.3.2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第6章 拟胆碱药

6.1 直接作用于胆碱受体的拟胆碱药

6.1.1 完全拟胆碱药

6.1.2 M受体激动药

6.2 抗胆碱酯酶药

6.2.1 乙酰胆碱酯酶

6.2.2 抗胆碱酯酶药

第7章 有机磷酸酯类抗胆碱酯酶药中毒及胆碱酯酶复活药

7.1 有机磷酸酯类抗胆碱酯酶药中毒

7.1.1 中毒机制及表现

7.1.2 急性中毒的解救原则

7.2 胆碱酯酶复活药

第8章 抗胆碱药(Ⅰ)——M胆碱受体阻断药

8.1 阿托品类生物碱

8.2 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8.2.1 合成扩瞳药

8.2.2 合成解痉药

第9章 抗胆碱药(Ⅱ)——N胆碱受体阻断药

9.1 NN胆碱受体阻断药

9.2 NM胆碱受体阻断药

9.2.1 去极化型肌松药

9.2.2 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第10章 拟肾上腺素药

10.1 化学结构和分类

10.2 α和β受体激动药

10.3 α受体激动药

10.4 β受体激动药

第11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1.1 α受体阻断药

11.1.1 短效α受体阻断药

11.1.2 长效α受体阻断药

11.1.3 α1受体阻断药

11.1.4 α2受体阻断药

11.2 β受体阻断药

11.3 α和β受体阻断药

第3篇 中枢神经及传入神经系统药理学

第12章 局部麻醉药

12.1 药理作用

12.1.1 局麻作用及其机制

12.1.2 吸收作用

12.2 体内过程

12.3 影响局麻药作用的因素

12.4 临床用途

12.5 常用局麻药

第13章 全身麻醉药

13.1 全麻药的作用及机制

13.1.1 麻醉强度的测定

13.1.2 作用机制

13.1.3 体内过程

13.2 吸入全麻药

13.3 静脉全麻药

13.4 复合麻醉

第14章 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

14.1 苯二氮类

14.2 巴比妥类

14.3 新型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

第15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15.1 抗癫痫药

15.1.1 常用抗癫痫药

15.1.2 抗癫痫药的临床应用

15.2 抗惊厥药

第16章 抗精神失常药

16.1 抗精神病药

16.1.1 精神病的本质

16.1.2 脑内DA系统

16.1.3 抗精神病药分类

16.1.4 吩噻嗪类

16.1.5 硫杂蒽类

16.1.6 丁酰苯类

16.1.7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

16.2 抗躁狂药

16.3 抗抑郁药

16.3.1 三环类抗抑郁药

16.3.2 5-HT再摄取抑制剂

16.3.3 NA再摄取抑制剂

16.3.4 选择性MAO-A抑制剂

第17章 抗帕金森病药

17.1 影响多巴胺能神经类药

17.2 抗胆碱药

第18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18.1 药物的作用特点和作用机制

18.2 常用药物分类

18.3 水杨酸类

18.4 苯胺类

18.5 吡唑酮类

18.6 其他抗炎有机酸类

18.7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

18.8 解热镇痛药的复方配伍

18.9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

第19章 镇痛药

19.1 阿片生物碱类

19.2 人工合成镇痛药

19.3 阿片受体拮抗药

第20章 抗阿尔茨海默病药

20.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药

20.2 M胆碱受体激动剂

20.3 谷氨酸受体拮抗剂

20.4 神经细胞生长因子增强剂

20.5 代谢激活剂与神经保护药

第21章 中枢兴奋药

21.1 兴奋大脑皮质的药物

21.2 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

第4篇 血管系统药理学

第22章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22.1 正性肌力药

22.1.1 强心苷类

22.1.2 β受体激动药

22.1.3 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22.2 利尿药

22.3 舒张血管药

22.3.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22.3.2 硝基舒张血管药

22.3.3 肼屈嗪

22.3.4 钙通道阻滞剂

22.3.5 舒张血管药物的选择

22.4 β受体阻断药

第23章 钙通道阻滞药

23.1 钙通道及钙通道阻滞药的分类

23.1.1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分子结构

23.1.2 钙通道阻滞药分类

23.2 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3.3 常用钙通道阻滞药

第24章 抗高血压药

24.1 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24.2 交感神经阻滞药

24.2.1 中枢性抗高血压药

24.2.2 神经节阻断药

24.2.3 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

24.2.4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4.3 血管舒张药

24.3.1 直接舒张血管药

24.3.2 钙通道阻滞药

24.3.3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药

24.4 影响血管紧张素Ⅱ形成和作用药

24.4.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4.4.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24.5 利尿药

24.6 抗高血压药应用原则

第25章 抗心绞痛药

25.1 硝酸酯类

25.2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5.3 钙拮抗药

25.4 其他抗心绞痛药

第26章 抗心律失常药

26.1 心肌电生理

26.1.1 心肌细胞膜电位

26.1.2 膜反应性和传导速度

26.1.3 有效不应期

26.2 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和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26.2.1 冲动形成障碍

26.2.2 冲动传导障碍

26.2.3 并行心律

26.3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26.4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26.4.1 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26.4.2 Ⅱ类 β受体阻断药

26.4.3 Ⅲ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26.4.4 Ⅳ类 钙通道阻滞药

26.4.5 其他

26.5 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选用

第27章 抗高脂血症药

27.1 血脂与高脂血症

27.1.1 血脂的转运及脂蛋白的代谢

27.1.2 高脂血症

27.2 抗高脂血症药

27.2.1 主要影响胆固醇合成的药物

27.2.2 主要影响胆固醇吸收和转化的药物

27.2.3 影响脂蛋白合成、转运及分解的药物

27.2.4 其他降血脂药

第5篇 内脏系统药理学及抗组胺药

第28章 利尿药与脱水药

28.1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28.2 常用利尿药

28.2.1 高效能利尿药(袢利尿药)

28.2.2 中效能利尿药

28.2.3 低效能利尿药

28.3 几种常见水肿应用利尿药的问题

28.4 脱水药

第29章 消化系统药

29.1 治疗消化性溃疡药

29.1.1 抗酸药

29.1.2 胃酸分泌抑制药

29.1.3 胃黏膜保护药

29.1.4 抗幽门螺杆菌药

29.2 消化功能调节药

29.2.1 助消化药

29.2.2 止吐药及胃动力药

29.2.3 泻药

29.2.4 止泻药

29.2.5 利胆药

第30章 平喘药、镇咳药和祛痰药

30.1 平喘药

30.1.1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30.1.2 茶碱类

30.1.3 M胆碱受体阻断药

30.1.4 糖皮质激素类

30.1.5 白三烯受体阻断药

30.1.6 肥大细胞膜稳定药

30.1.7 抗组胺药

30.2 镇咳药

30.2.1 中枢性镇咳药

30.2.2 外周性镇咳药

30.3 祛痰药

第31章 子宫兴奋药

31.1 垂体后叶激素类

31.2 麦角生物碱类

31.3 前列腺素类

第32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32.1 抗凝血药及促凝血药

32.1.1 血液凝固的机制

32.1.2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32.1.3 抗凝血药

32.1.4 抗血小板药

32.1.5 纤维蛋白溶解药

32.1.6 促凝血药

32.2 作用于造血系统的药物

32.2.1 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32.2.2 红细胞生成素

32.2.3 骨髓细胞生长因子

32.2.4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32.2.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32.2.6 促血小板生成素

32.3 抗贫血药

32.3.1 铁制剂

32.3.2 叶酸类

32.4 血容量扩充药

第33章 组胺及抗组胺药

33.1 组胺类

33.2 抗组胺药

33.2.1 H1受体阻断药

33.2.2 H2受体阻断药

第6篇 内分泌系统药理学

第34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

34.1 糖皮质激素

34.2 盐皮质激素

34.3 促皮质素

34.4 糖皮质激素抑制药

第35章 性激素类药及计划生育药

35.1 性激素的分泌调节及作用机制

35.1.1 性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

35.1.2 性激素的作用机制

35.2 雌激素类药及抗雌激素类药

35.2.1 雌激素类药

35.2.2 抗雌激素类药

35.3 孕激素类药

35.4 雄激素类药及同化激素类药

35.4.1 雄激素类药

35.4.2 同化激素类药

35.5 计划生育药

35.5.1 避孕药

35.5.2 终止妊娠药物

第36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36.1 甲状腺激素

36.2 抗甲状腺药

36.2.1 硫脲类

36.2.2 碘和碘化物

36.2.3 放射性碘

36.2.4 β受体阻断药

36.3 促甲状腺激素

36.4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第37章 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

37.1 胰岛素

37.2 口服降血糖药

37.2.1 磺酰脲类

37.2.2 双胍类

37.2.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37.2.4 噻唑烷二酮类

37.2.5 胰高血糖素样肽-1

37.2.6 列汀类药物:DPP-4抑制剂

37.2.7 普兰林肽

37.2.8 非磺酰脲类降血糖药:ATP敏感的钾通道抑制剂

第7篇 化学治疗药及其他

第38章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38.1 喹诺酮类

38.2 磺胺类

38.3 甲氧苄啶类

38.4 硝基呋喃类

38.5 硝咪唑类

第39章 抗生素

39.1 β-内酰胺类

39.1.1 青霉素类

39.1.2 头孢菌素类

39.1.3 其他β-内酰胺类

39.1.4 β-内酰胺酶抑制药

39.2 氨基糖苷类

39.3 多肽类

39.3.1 多黏菌素类

39.3.2 杆菌肽

39.4 四环素类

39.5 氯霉素类

39.6 大环内酯类

39.7 其他抗生素

39.8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39.8.1 抗菌药的严格选择与正确的应用方法

39.8.2 抗菌药的预防应用

39.8.3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39.8.4 抗菌药与其他种类药物的相互作用

39.8.5 肝肾功能与抗菌药应用的关系

第40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40.1 抗真菌药

40.1.1 抗生素类

40.1.2 唑类

40.1.3 丙烯胺类

40.1.4 嘧啶类

40.2 抗病毒药

第41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41.1 抗结核病药

41.1.1 常用抗结核病药

41.1.2 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基本原则

41.2 抗麻风病药

41.2.1 砜类

41.2.2 其他抗麻风病药

第42章 抗疟药

42.1 疟原虫的生活史和常用抗疟药的作用环节

42.1.1 人体内的无性生殖阶段

42.1.2 雌按蚊体内的有性生殖阶段

42.2 常用的抗疟药

42.2.1 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

42.2.2 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

42.2.3 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

42.3 抗疟药的合理应用

第43章 抗阿米巴病药和抗滴虫病药

43.1 抗阿米巴病药

43.1.1 抗肠内阿米巴病药

43.1.2 抗肠外阿米巴病药

43.1.3 兼有肠道内外抗阿米巴药

43.2 抗滴虫病药

第44章 抗吸虫病及抗丝虫病药

44.1 抗吸虫病药

44.2 抗丝虫病药

第45章 驱肠虫药

45.1 抗肠道线虫病药

45.2 抗绦虫药

第46章 抗恶性肿瘤药

46.1 概述

46.1.1 细胞增殖周期的概念

46.1.2 抗恶性肿瘤药分类

46.1.3 抗恶性肿瘤药耐药机制

46.2 常用抗恶性肿瘤化疗药

46.2.1 抗代谢药

46.2.2 烷化剂

46.2.3 抗生素类

46.2.4 植物类

46.2.5 铂类

46.2.6 激素类

46.3 抗恶性肿瘤靶向治疗药

46.3.1 以肿瘤细胞为靶向的治疗药

46.3.2 以肿瘤细胞分子为靶点的治疗药

46.4 抗恶性肿瘤药的应用原则

第47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47.1 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反应

47.1.1 免疫应答

47.1.2 免疫病理反应

47.2 免疫抑制药

47.2.1 作用特点

47.2.2 临床应用

47.2.3 不良反应

47.2.4 常用的免疫抑制药

47.3 免疫增强药

47.3.1 临床应用

47.3.2 不良反应

47.3.3 常用的免疫增强药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