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社会透镜:新中国媒介变迁六十年:1949~2009电子书

我们首先要保持客观,但是客观就要具体,往往抽象容易主观。

售       价:¥

纸质售价:¥36.00购买纸书

22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胡正荣,李煜主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4-01

字       数:44.5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语言文字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条)
盛世修史的时代,让媒介的纪录在当下有了特别突出的意义。共和国60年的历程,或波澜壮阔,或暗涛汹涌,媒介的亦步亦趋使得这段历史可能有机会“重播”,然而,作为那个充斥着改变和永恒的时代的记录者,我们该如何记忆?我们的记录或编辑,如何能穿越时空,经历历史真实的淬炼,留给后来者…… 我们首先要保持客观,但是客观就要具体,往往抽象容易主观。在这种具体的叙述策略中,我们选择了一种“故事”意义的历史叙述:从延安到北平,新华社国家通讯社的建立有太长的前传与后记;之后,《人民日报》先放“卫星”,燃了革命激情,但是盲从之风将人们引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中;“文革”的序幕被《两报一刊》赫然拉,正剧的舞台上上演的是一出反讽、反智的闹剧;媒介有幸,终于始回归理性,“真理标准”讨论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坚持常识常情成为下半幕的主旋律,引发出系列台、都市报……在民生化、全球化、娱乐化的主题下媒介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性的互动与变奏,高歌猛略显夸张……这些片断的选择,不求完整,但希望能在历史断层处折射历史的本真。<br/>
目录展开

序 言

第一编 建国(1949-1956)

第一章 从延安到北平

第一节 新华社:进北平建立国家通讯社

一、战争中时常与报纸合而为一的“土”通讯社

二、新华社分支机构在战火中扩张

三、进入北平,成为国家通讯社

第二节 国家的声音:“开国大典”

第三节 《人民日报》:徘徊在学习与探索之间

一、《人民日报》的新气象

二、改版前奏:一切向《真理报》学习?

三、《人民日报》的改版在“双百”方针中继续

四、在反“冒进”中遭责难,改版半途而废

第二章 政治协商的舆论通道

第一节 民主人士的言论平台:《光明日报》的创办

第二节 《大公报》的改名与停刊

第三节 陈铭德、邓季惺:《新民报》何时复刊?

第三章 舆论阵地初掀“龙卷风”

第一节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第二节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

第三节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第二编 曲折(1957-1966)

第一章 大跃进:媒介成为放大器

第一节 风向突变:从整风到反右中的媒介调适

一、《人民日报》:频受批评,果真是“死人办报”?

二、《光明日报》与《文汇报》:天真的代价

三、“左叶事件”:集体的前行与后退

四、电影界:为谁开花为谁鸣?

五、“阳谋”的工具,“阳谋”的牺牲品?

第二节 “卫星”上天:媒介成为放大器?

一、从“反冒进”到“大跃进”:“社论”风标的转向

二、“卫星”上天:头脑发热的日子

三、心中的“卫星”陨落和反右倾中的政治宣传

第二章 舆论高调反对美帝苏修

第一节 尴尬中苏:媒体成为舆论阵地

一、媒体见证:“棱线”上的中苏关系

二、公开论战:媒体成为舆论阵地

第二节 舆论高调反对美帝苏修

一、中美对抗中的媒介坚持

二、舆论一律:反对美帝苏修

第三章 山雨欲来:媒体摧眉折腰

第一节 文艺批判中的媒体记忆

一、“鬼戏”论争:作为棋子的《文汇报》

二、文艺界整风:媒体紧随“两个批示”

三、“一分为二”还是“合二而一”:媒体“有序”讨论

第二节 “浩劫”前夜:媒体摧眉折腰

一、《海瑞罢官》之争:守住“报格”底线

二、《二月提纲》到《纪要》:媒体气候“晴转雨”

三、血雨腥风“三家村”:媒体摧眉折腰

第三编 浩劫(1966-1976)

第一章 “两报一刊”大批判

第一节 “大字报”:批判的武器

第二节 夺新闻界的权

第三节 造反有理

第四节 “揪军内一小撮”

第五节 批林批孔

第六节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第七节 “四人帮”的强弩之末

第二章 样板化的精神世界

第一节 毛主席语录

第二节 “小报看(抄)大报,大报看(抄)梁效”

第三节 八个样板戏

第四节 一 个 作 家

第三章 暗夜的火光

第一节 “皮书”

第二节 从手抄本到潜在写作

第三节 呐喊:天安门诗抄

第四编 探路(1977-1992)

第一章 思想解放 回归常识

第一节 光明初现: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第二节 春天来到:读书的禁区待打破

第三节 乍暖还寒:《苦恋》惹出风波

第四节 人生追问:“潘晓”的一封来信

第二章 媒体开始“谈情说爱”

第一节 人性回归: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世俗还潮:《乡恋》惹出风波

第三节 青睐港台: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

第三章 “事业单位 企业经营”

第一节 《市场》创刊

第二节 珠江模式:广播行业的突围

第三节 广告重现

第四节 《南方周末》创刊

第四章 媒介还有监督的本职

第一节 从“批评报道”到“舆论监督”

第二节 电视增加政治透明度

第五编 崛起(1992-2009)

第一章 技术发展鼎新革故

第一节 报纸:“山一程,水一程”

一、从“黑白”到“彩色”

二、“这就是报纸的未来”

第二节 广播电视:“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当DAB遇见FM

二、“云贵台”的“集体回忆”

三、卫星电视:让我欢喜让我忧

四、机顶盒的未来

第三节 互联网:“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跨越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任何角落”

二、Web 1.0:“读”世界的时代

三、Web 2.0:“写”世界的时代

四、“Web 3.0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第二章 体制突围春风化雨

第一节 思想解放的宣言书:东方风来满眼春

一、“社”“资”之争,人心惶惶

二、大音希声扫阴翳

第二节 “我是谁?”:传媒再定位

一、“认识我自己”

二、媒介“生死棋”

第三节 集团化浪潮风起云涌

一、报业集团:破冰试水

二、出版集团:崭露头角

三、广电集团:最后疆场

第四节 “二重奏”:媒介体制与文化体制改革

一、媒介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

二、南雁北飞:风华正茂《新京报》

第三章 传统媒体扬帆远航

第一节 内容为王:一代人有一代之追求

一、岸上的故事:从社稷到民生

二、娱乐化:我的娱乐我做主

三、全球化:中国走向世界

第二节 形式也是内容

一、直播中国:open中国

二、从“新华体”到“讲故事”

第四章 新媒介时代的来临

第一节 从商业网站到“自媒体”的跨越

一、“中国离信息高速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

二、群雄逐鹿:门户网站风云变幻

三、BBS:你说,我说,大家说!

四、博客:自媒体时代的狂欢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下的传播格局

一、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

二、手机媒体与其他媒体的融合

三、融合新闻

第三节 网络媒体的“罪与罚”

一、网络恶搞:“不能正搞,只好恶搞”

二、网络暴力:虚拟的“黑色时尚”

第五章 舆论监督破浪前行

第一节 《焦点访谈》:一个社会守望者

一、回首来时径

二、扛起舆论监督大旗

第二节 “南丹矿难”:媒体首先“亮剑”刺破黑幕

一、官商瞒天过海

二、记者拨开迷雾

三、假如媒体缺席

第三节 “孙志刚事件”与一部陈规的作古

一、追忆: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

二、“山西黑砖窑”:血泪的“黑工之路”

三、“正龙拍虎”:真与假的较量

四、余响:厦门人的天

第五节 从“俯卧撑”到“躲猫猫”

一、一座城市的“引爆”

二、谁真在“躲猫猫”?

尾 声

附 录

新闻与社会:敢问路在何方?——专访著名新闻学者、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甘惜分先生

淡定中的历史钩沉——专访著名新闻史学者丁淦林教授

新闻改革: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专访著名新闻学者孙旭培教授

传媒变革:何处是归程?——专访知名传媒学者喻国明教授

亲历“大跃进”报道——专访新华社高级记者方徨

另附:岁月悠悠 往事如烟——记者生涯中几个难忘片段

理性、建设性是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共识——专访著名报人、《中国周刊》执行社长朱德付

现在是广播人最大有可为的时代——专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委、“中国之声”频率总监史敏

民主已经更具体,媒体应该思考自己该做什么——专访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评论员白岩松

网络将更多的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仅是媒体——专访新浪网总编辑陈彤

累计评论(条) 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