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36.90购买纸书

39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杨俊一

出  版  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01

字       数:28.7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军事 > 政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该书稿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对新时期执政规律的把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和全面推政务公的法律问题等10个方面的研究,得出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成果。该书稿文笔流畅、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准。书稿共十章,计三十万字。<br/>【作者】<br/>杨俊一(1958-),男,内蒙古赤峰人,经济学博士,教授,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校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是世界经济学;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有专著两部。<br/>
目录展开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对新时期执政规律的把握

一、依法执政:法治现代化的模型分析与路径选择

(一)“康德模型”与法治现代化

1.康德法治现代化综合分类的“修正模型”

2.“康德模型”法理应用的变量解析

3.执政现代化:法治现代化的“内生逻辑”

(二)依法执政现代化的制度结构与模型分析

1.社会与国家关系“二元一体化”的制度结构

2.社会、政党、国家与法治的“四元统合模型”

3.依法执政法治模型的应用分析

(三)依法执政的法理逻辑与路径选择

1.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与法理逻辑

2.中国“领导—参政”的政党制度是法治国家整合社会的前提

3.依法执政是实现法治国家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一)党的领导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根本保证

1.党内法规是我国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有力保障

2.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探索党内治理模式的创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1.民主与法制以及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

2.充分发挥人大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三)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面推进法治体系建设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2.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三、依法治理意义、任务及要求

(一)推进依法治理的重要意义

1.依法治理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2.依法治理是依法治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实践推进

3.推进依法治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二)依法治理的主要任务

1.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

2.发挥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

4.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依法治理的基本要求

1.转换政府职能,奠定依法治理前提

2.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3.坚持公正司法,引领依法治理

4.坚持严格执法,保障依法治理

第二章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一、法治政府的科学内涵

(一)法治政府与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关系

1.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概念辨析

2.法治政府与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逻辑关联

(二)法治政府的属性

1.法治政府的基本内涵

2.法治政府的主要特质

二、法治政府的构成要件

(一)法治政府的实体构成要件

1.保障权利与义务的法定化、相对化

2.权力制约与监督

3.政府责任

(二)法治政府的程序构成要件

1.行政立法程序

2.行政执行程序

3.行政司法程序

4.行政选举程序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和研究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体系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学理论

3.西方法学理论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意义

1.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

2.有利于进一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实践

3.有利于进一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的成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理论框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历史条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理论性质和方法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基本原则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原则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民主原则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原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与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1.构成因素复杂

2.内在具有一致性

3.结构严谨

4.立场明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一般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法律部门的基本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途径及动力机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途径及动力机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发展的前提条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改革的动力机制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途径及动力机制

1.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路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及动力机制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发展途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之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动力机制

(四)创新的发展途径及动力机制

1.坚持创新的发展途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之社会文化变革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一、依法治国的思想前提:“道德自觉”主体的建立

(一)“道德自觉”的主体

1.“道德自觉”主体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主体,也是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主体

2.“道德自觉”的主体,会将自律作为自身行动的约束性力量

(二)德治内容的法律化:以“四端说”为例

二、法治的制度基础

(一)法律制度是法治的核心要素

(二)法治实践中的具体制度及其运行机制是法治的重要保障

1.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2.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3.公民自觉守法

4.监督体系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一)国家与社会治理需要“德”“法”兼治

(二)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

1.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国家立法的前提

2.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公民自觉守法的前提

3.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国家司法公正的前提

(三)依法治国是以德治国的重要保障

1.法律规范确认道德要求

2.法律实施维护道德风尚

3.法制建设传播道德观念

(四)科学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需要克服两种片面认识

1.克服“法律万能论”的片面认识

2.克服“泛道德主义”的片面认识

第五章 依法治国与司法体制改革

一、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开创依法治国新境界

(一)依法治国强调了宪法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

1.依宪治国需要对宪法的权威及尊严进行有效维护和捍卫

2.依宪治国是对“宪法实施”重要性的强化

(二)把握党和法治的关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

(三)“总抓手”为推进依法治国出谋划策

1.健全的法律规范体系

2.有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3.完善的法治监督体系

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5.规范的党内法规体系

(四)实施依法治国离不开新“十六字”方针

1.“科学立法”强调了立法的科学性

2.“严格执法”是执法的具体要求

3.“公正司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全民守法”是构建依法治国的基础

(五)“两个坚持”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路径

1.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2.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六)新的思维及方式需要融入依法治国之中

1.强调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彰显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

2.强调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3.坚持制度反腐,构建反腐长效机制

4.以“依法治国”为主题重点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充分凸显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司法改革

(一)深刻把握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

(二)深刻把握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问题导向

1.司法资源配置不合理,全国法院总体上案多人少矛盾突出

2.司法廉洁问题突出,存在人情案、关系案和金钱案

3.司法职权配置不合理,审判权运行机制不科学

4.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职业化建设不足

(三)深刻把握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1.必须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

2.必须尊重司法规律

3.必须积极稳妥推进

4.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和试点探索相结合

三、司法体制改革之法院审理视角:“审判中心主义”与法院系统改革

(一)深入解读“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以民事诉讼为基点

(二)以审判为中心,推进民事诉讼立案受理制度改革

1.民事诉讼立案受理制度的意义

2.当前理论界关于立案受理制度的评析

3.对两大法系国家立案受理制度的借鉴

4.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立案登记制度的建议

(三)以审判为中心,推进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改革

1.研究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改革的意义

2.当前理论界关于审前准程序的评析

3.对两大法系国家审前准备程序的有益借鉴

4.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审前准备程序

(四)以审判为中心,发挥诉讼审理原则作用

1.直接言辞原则

2.直接审理原则

3.公开审判原则

4.其他有利于发挥审判中心作用的审理原则

三、依法治国和审判中心视角下的我国法院体制改革建议

(一)推动省级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

(二)加强法院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1.推进法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

2.完善法官选任制度

(三)优化司法管辖和司法职权配置

1.设立知识产权法院

2.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

四、司法体制改革之律师权利视角:刑事辩护律师权利的制度完善

(一)完善刑事辩护律师权利

1.完善已有的权利性规定

2.增设未有的权利性规定

3.废除已有的障碍性规定

(二)完善刑事辩护律师制度

1.建立刑事诉讼前司法审查制度

2.建立侦查程序的可诉性制度

第六章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法律问题

一、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内涵和意义

(一)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内涵和背景

1.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内涵

2.我国推进政务公开的成就与不足

(二)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

1.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2.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3.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4.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法律制度探析

(一)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法律制度现状与不足

1.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法律制度现状综述

2.政务公开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

(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的措施

1.转变政府观念,强化政务公开意识

2.加快完善政务公开的法律体系

3.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

4.积极探索政务公开新方式,实现公开最大化

5.培养公民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

三、我国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实例分析——环境信息公开

(一)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立法现状

(二)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1.环境信息公开立法现状与不足

2.推进环境信息公开的策略

第七章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一、保证依法侦查,提高办案公信力

(一)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刑事侦查

(二)依法侦查,加强侦查工作的法治化

1.加强办案人员法治意识

2.取消不合理考核指标

3.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4.对刑讯逼供行为严厉追责

(三)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1.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

2.保障被告人的获得律师辩护和咨询的权利

(四)侦查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二、保证审判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

(一)实体公正:结果意义上的审判公信力

1.认定事实清楚

2.适用法律正确

3.法官素养:职业智慧——法理和常理;人格修养——良心和信义

(二)程序公正:行为意义上的审判公信力

1.审判公开

2.审判公平

3.审判效率

三、保证依法行刑,提高监狱行刑公信力

(一)监狱行刑公信力

1.监狱行刑公信力的凸显

2.监狱行刑公信力的基础

(二)提高监狱行刑公信力

1.夯实监狱行刑的基础

2.提高监狱行刑公信力

第八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确立法治思维方式

一、法治思维方式理论向度

(一)法治思维方式的内涵与特征

1.对法治思维方式的内涵解读

2.对法治思维方式特征和构成的归纳

(二)法治思维方式的类型

(三)法治思维方式的实质与核心

1.程序思维:法治思维方式的第一要义

2.“宪法思维”:“法治思维”方式的核心

二、确立法治思维方式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一)法治思维:“依法治国”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

(二)法治思维:“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逻辑发展的必然

1.法治思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

2.法治思维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3.法治思维是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三、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现状及培养路径

(一)确立法治思维的主体和前提

1.确立法治思维方式的主体对象

2.“良法为基”与“信法为真”:对法治思维的前提确认

(二)当前我国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存在的问题

(三)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培养路径探讨

1.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

2.投身法治实践,提高法治思维能力

3.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奖罚升黜依据

4.建设法治文化,营造法治环境

5.强化社会监督,维护法律刚性

第九章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一、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概述

(一)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意义

1.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

2.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是造就合格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的需要

3.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是构建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的需要

(二)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关键环节

1.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一定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创新法治人才培养的首位

2.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一定要重点加强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建设

3.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一定要着力培养造就优秀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4.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一定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治人才培养专家和教师队伍

二、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一)我国现行法治人才培养概况

1.我国法治人才培养的结构及特点

2.现行法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化新型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思路

1.重新定位不同层次的法学教育培养的目标

2.提高法学教育的门槛,合理整合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法学教育资源

3.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4.转变我国法学教育的教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5.加强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可推行诊所教育

6.法学教育应与国际化接轨,在高校设置法学专业双语课程教学

7.逐步完善法律教育课程质量的评价体系

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一)涉外法治人才及其基本素养

1.法治信仰

2.国际视野

3.专业素养

4.外语水平

5.人文底蕴

(二)创新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机制

1.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2.建立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

3.强化国内与海外合作培养

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第十章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一、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守法意识

(一)健全普法宣传教育

1.普法宣传教育的必要性

2.普法宣传教育的渠道与途径

3.普法宣传的对象、层次

4.普法任务艰巨

(二)提高全民的守法意识

1.公民的守法意识及其意义

2.提高全民的守法意识制度机制与外部环境

3.提高全民的守法意识的途径

二、树立法律信仰,自觉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

(一)树立法律至上信念,坚持法律至上原则

1.法律至上原则的含义

2.法律至上原则的主要标志

3.树立法律至上信仰的途径

(二)自觉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

1.法律权威的含义及特点

2.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重要性

3.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对策

三、国家机关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建设法治国家

(一)国家机关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严格依法办事,建设法治国家

1.职权由法定

2.有权必有责

3.用权受监督

4.违法受追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