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采访本上的雷锋电子书

  雷锋,感动中国的“*美人物”,传递正能量的道德榜样,心灵版图上的“美丽中国”使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雷锋,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形容词,更是一个动词。   《采访本上的雷锋》是用脚、用心写就的红书,还原的是一个平常而非常的红色偶像。   心动不如行动,学雷锋从“阅读雷锋”开始——   站在采访本上的雷锋,更真切,离我们更近!

售       价:¥

纸质售价:¥19.00购买纸书

2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余玮,吴志菲

出  版  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3-01

字       数:17.1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传记 > 其他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这是用脚、用心写就的红色作品,还原的是一个平常而非常的红色偶像雷锋。大量一手档案材料和鲜活的细节、压箱底的老照片,再现了好人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传奇一生,再现了道德榜样雷锋精神追求的全过程。 这是一部红色纪实文学,更是一部独特解读雷锋精神价值内涵的红色读本。记者型作家用平实的、带温度的文字去还原一个生活化的“真人”雷锋,带给大家平凡而真切的感动。久远的历史在这里变得真实可信,青春偶像在这里变得亲切可学。作家笔下的雷锋阳光、爱美、活跃、热情、上、向善、赤诚、感恩、敬业,他有委屈、莫名的烦恼,也有友情和朦胧的爱情。翻阅红色励志纪实《采访本上的雷锋》,就是与伟大的生命、高尚的灵魂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受情操的陶冶和精神的洗礼。<br/>【推荐语】<br/>雷锋,感动中国的“*美人物”,传递正能量的道德榜样,心灵版图上的“美丽中国”使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雷锋,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形容词,更是一个动词。 《采访本上的雷锋》是用脚、用心写就的红书,还原的是一个平常而非常的红色偶像。 心动不如行动,学雷锋从“阅读雷锋”始—— 站在采访本上的雷锋,更真切,离我们更近!<br/>【作者】<br/>余玮,红墙作家、红色文献研究专家、高端专访媒体人。湖北赤壁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新闻老照片的背后——红墙摄影家镜头中的共和国往事》《知情者细说*》《红色书笺背后的周恩来》《敦厚朱德》《平民邓小平》《传奇陈云》《讲学中南海》《触摸红墙》《红墙见证》《从琳琅山到中南海》《出中南海的高层智囊》《寻找雷锋》等,并有作品为中学《语文》课文。曾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等奖项,多部作品被确定为中国作协重扶持作品。 吴志菲, 红色励志作家。湖南耒阳 人。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邓小平的后二十年》《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中国高端访问》《中国经济前沿报告》《中国作家访谈》《中南海大讲堂》《第三只眼看人居》《红色之恋》《红歌纪事》《李菲传奇》《百岁名流》《我们跨过鸭绿江》《笔杆子》《枪杆子》《台柱子》等畅销图书;有作品选“年度优秀中国传记文学作品”与“中直机关青年喜爱的一本书”,曾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br/>
目录展开

努力还原一个“活”雷锋

01 血泪童年

鲜明的刀痕与深深的仇恨

雷家挚友见证少年雷正兴

02 三湘骄子

一位女组织干事慧眼识英雄

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养猪妹子”的“粉丝”做梦想见毛主席

像大哥哥似地开导并鼓励健姐

甘当“其名不扬”的小小“螺丝钉”

“治沩模范”称号背后的是是非非

03 鞍钢岁月

深厚而真挚的友情在他乡“邂逅”

遗失在弓长岭的真情细节

“小雷师傅”成为大家尊重的“小先生”

04 闪闪红星

爱做好事的小个子穿上了心爱的军装

睡在同一铺炕上的兄弟难以抹去的记忆

一个个镜头留住“好榜样”的好形象

补拍与摆拍背后的真实

05 时尚青年

“表面功夫”给人朝气蓬勃

艰苦朴素者也曾“奢侈”过

阳光身影成为热爱生活的记录

06 真情世界

俨然是大哥哥的“好弟弟”

“黄丽”被寻找近20年

民族偶像的“被炒作”和时代精神的捍卫

还原被尘封的真实“情”节

07 最后时光

最亲爱的兄长死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牺牲真相的调查与确认

鲜为人知的英雄身后事

08 红色榜样

发现雷锋与跟拍雷锋

红色手迹鲜为人知的由来

“小朋友”终生珍惜与一位“大朋友”的缘分

09 精神接力

一生结缘

有一种精神“相伴”一辈子

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延续英雄的生命

背负着压力的战友自“隐居”到走上前台

同一个兄弟叫“雷锋”

10 生平年表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