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简历
前言 ——不可忘却的历史
题词1: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题词2:让新闻事业插上科学的翅膀
歌曲:我们是技术工作者
永不消失的红色电波
第1章 技术须先行
1.1 确定目标,建设世界性通讯社
1.2 组织队伍,成立社技术研究所
1.3 凝聚共识,首开技术工作会议
第2章 新闻大厦记
2.1 曲折艰辛,从破庙窑洞到大厦
2.2 通信工程,列为七五国家重点
2.3 主动请缨,自己承担总体设计
2.4 团结奋战,奏响工程胜利凯歌
2.5 鸟枪换炮,中央领导看后放心
第3章 电台变迁史
3.1 白手起家,创红色中华通讯社
3.2 伴随战火,电台规模不断扩大
3.3 当好耳目,建成五九七一电台
3.4 自力更生,完成新台迁建任务
3.5 新台运行,恰逢电台转型机遇
3.6 由收转发,直播卫星网打头阵
3.7 电台转型,卫星保密网成标志
3.8 华丽转身,卫星全球网罩全球
第4章 中文大广播
4.1 莫尔斯码,嘀嗒声中传递讯息
4.2 海尔方式,直传中文明码电报
4.3 模写广播,播发汉字字形信息
4.4 软硬兼施,创电子模写放报机
4.5 电脑通信,传送中文数字代码
4.6 卫星直播,破解远地接收难题
第5章 外文通信术
5.1 外文通信,从摩尔斯到电传机
5.2 艰难起步,开发英文通信系统
5.3 自主开发,建成外文通信系统
5.4 新闻落地,从无线到卫星广播
第6章 告别铅与火
6.1 高瞻远瞩,发起搞七四八工程
6.2 八年拼搏,汉字照排研制成功
6.3 风雨同舟,新华社默默作奉献
6.4 技术接力,经济日报继续中试
6.5 淘汰铅印,新华社印厂终成果
6.6 卫星数传,实现报版远程传输
第7章 甩掉纸和笔
7.1 国际合作,初试中文数字处理
7.2 民主决策,敲定编辑系统方案
7.3 国内协作,建多文种编辑系统
7.4 总编领军,率先实现采编革命
第8章 破解通话难
8.1 打电话难,成为业务发展瓶颈
8.2 两次扩容,万门程控电话解困
8.3 报道指挥,加密会议电话显威
第9章 通信移动化
9.1 勇开先河,二哥大移动通信网
9.2 用手写稿,遭到外国同行奚落
9.3 为国争气,开发移动发稿系统
9.4 奥运赛场,移动发稿现场发力
9.5 一举两得,创办“新华寻呼台”
9.6 突发事件,呼唤海事卫星通信
第10章 两翼可腾飞
10.1 图文两翼,少哪个都飞不起来
10.2 漫漫长路,从航寄到传真卅年
10.3 国外引进,半数字化图片系统
10.4 连跳三级,数字传真梦想成真
第11章 三足能鼎立
11.1 延安窑洞,新华广播电台诞生
11.2 应运而生,新华音像中心成立
11.3 艰苦创业,一步一个脚印前行
11.4 积极进取,尝试电视采访报道
第12章 建设数据库
12.1 不断求索,从卡片缩微到电脑
12.2 时机成熟,建综合信息数据库
12.3 历史瑰宝,社藏新闻照片档案
12.4 抢救遗产,力争建图片数据库
12.5 放眼长远,照片库到多媒体库
第13章 创信息总汇
13.1 小平题词,为信息事业指方向
13.2 敢为人先,创新华户外第一屏
13.3 为电子化,建厂扩库铺设通道
13.4 保实时性,建有色金属期货网
第14章 构建通信网
14.1 驻外分社,架高速数据干线网
14.2 国内分社,建综合业务通信网
14.3 新华社内,搭建局域和广域网
第15章 进军互联网
15.1 好事多磨,“新华网”大器晚成
15.2 独特构想,“国中网”异军突起
15.3 抓住机遇,“中华网”成功上市
15.4 由盛转衰,经验教训弥足珍贵
第16章 分社技术篇
16.1 砥砺前行,分社技术发展之路
16.2 初步建成,分社通信技术体系
16.3 顺理成章,技术管理提上日程
16.4 驻外分社,技术助力迈向世界
第17章 重人才建设
17.1 设立机构,健全干部管理体系
17.2 职称评定,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17.3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优化结构
17.4 重视实践,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17.5 强化管理,提升员工职业水准
第18章 扬新华精神
18.1 战争年代,保通信畅通洒热血
18.2 和平年代,听祖国召唤保和平
18.3 备战年份,建战备工程献青春
18.4 平常岁月,当耳目喉舌无怨悔
新华社通信技术发展大事记
新华社通信技术建设中的二十个“第一”
创建“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同行之托,创建中国新闻技联
三次升级,创办中国传媒科技
不负众望,设王选新闻科技奖
凝聚力量,促传媒技术标准化
参考书目
后记 ——我的新华缘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