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电子书

历史不曾走远,总有些人让你惦记,总有些事值得回味,总有些伤痛不该遗忘……   近代中国的历史大势证明,华洋杂处的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洋人在中国政治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谁能掌控上海,谁就财大气粗;谁能与洋人打交道,谁就举足轻重。正是在防卫上海的过程中,李鸿章开始了具体与洋人打交道的漫长生涯,也因此他后来才能在政坛上超过湘系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权臣。——《成大事不能昧于历史大势》

售       价:¥

纸质售价:¥23.50购买纸书

378人正在读 | 14人评论 7

作       者:雷颐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5-01

字       数:20.4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历史随笔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4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4条)
在这里,读懂百年中国与世界。 本书分为“历史总会被记起”、“斯人已逝”、“历史的余波”、“不该遗忘的伤痛”四辑,上溯晚清,对比当今,聚焦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从辛亥革命之前大变局,到底清王朝还能撑多久,看末世预言,看权臣发家,看衙门矛盾,看政党兴衰,看博弈游戏,看天灾人祸,看时代叛逆,看爱国流亡,看官场风气;百年前后,读林则徐,读曾国藩,读李鸿章,读左宗棠,读张之洞,读郭嵩焘,读梁启超,读胡适之,读宋美龄……追踪历史人物在历史隙缝中的矛盾、困惑与思考,人性的闪光与幽暗。 忧天下,探世变。大清王朝的被动改革,官办企业的正负效应,民营政策的摇摆结果,立宪运动的风生水起,革命力量的迅速联合,天朝崩解的民意原因,从“起朱楼”到“楼塌了”国民党一党治国的大陆岁月,以及茨威格关于战争的反思与人性的绝望,卡夫卡对于东方民族“文革”遭遇的惊人预见……回望历史,反思中国模式,我们变革的动力与空间在哪里? 人若不知出生以前发生之事,则将永如幼童。莫让心灵在黑暗中行走。<br/>【推荐语】<br/>1、百年中国与世界:华人圈子关注的一部历史通鉴谈——清王朝到底还能撑多久?成大事不能昧于历史大势。百年大潮,读曾国藩,读李鸿章,读梁启超,读胡适之,读宋美龄……研究历史,其实就是研究现实。丁东(口述史专家)、徐友渔(自由主义学者)、董桥(香港知名报人)等名家撰文推荐。 2、百年中国与世界:反思中国模式的一部历史启示录——忘记历史,容易重犯错误。到底有没有一个成功的中国模式?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何大多失败?我们变革的动力与空间在哪里?对颇受国人关注的雷颐来说,历史的感受和现实的思考,是溶为一体的。 3、百年中国与世界:人人微博时代的一部历史扫盲书——本书专题文章43篇,读懂历史的43个关键口:1[末世预言]、2[权臣发家]、3[衙门矛盾]、4[小国强国]、5[边患国防]、6[新式事物]、7[洋务运动]、8[义和团案]、9[立宪革命]、10[博弈游戏]、11[天灾人祸]、12[政党兴衰]、13[转型悲剧]、14[启蒙新民]、15[自由主义]、16[教育独立]、17[文人自尊]、18[史家本事]、19[国民批判]、20[传奇主角]、21[国际轨]、22[官场风气]、23[时代叛逆]、24[纳粹屠杀]、25[消费社会]、26[角色变迁]、27[制度失信]、28[私产保障]、29[民间团体]、30[文化放]、31[权力屈从]、32[历史定律]、33[史剧误导]、34[影视编造]、35[政府镇压]、36[人性血案]、37[爱国流亡]、38[暴政狂热]、39[世界大战]、40[关键时刻]、41[苏联崇拜]、42[斯大林热]、43[中国寓言]。<br/>【作者】<br/>雷颐,1956年出生,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当农民数年,然后当兵,又复员当工人。1978年考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考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长期在《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文章,著有《取静集》、《经典与人文》、《被延误的现代化》、《萨特》、《历史的裂缝》、《历史的退》等,译有《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等。 雷颐博客http://blog.sina.com.cn/leiyi<br/>
目录展开

历史总会被记起

曾、赵之辩:清王朝到底还能撑多久

成大事不能昧于历史大势

李鸿章与阿思本舰队——清政府初次试办海军的失败

在“理”与“力”之间——清季的中国外交

事关全局,全局讨论——晚清海防、塞防之争

铁路与政争——李鸿章修铁路

清末企业的官办与商办

“臣不得不死”——封建专制下的君臣关系

1905:三种力量角力中国

学术与政治——1940年中研院院长补选记

白修德与40年代“中原大饥荒”

从“起朱楼”到“楼塌了”——国民党的大陆岁月

斯人已逝

“一蓑烟雨任平生”——郭嵩焘的崎岖人生

中国的“百科全书式”巨人——梁启超的现代意义

胡适晚年政治思想述要——从新近公开的一封胡适致蒋介石信函谈起

附:偶贩书记

校长当如竺可桢

“我们都是民众!”——关于顾颉刚

“寓论断于序事”的陶菊隐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储安平与《英人·法人·中国人》

风华绝代,终成历史——漫话宋美龄

历史的余波

林则徐与“文化安全”

从李鸿章隐瞒疫情说起

帽子、辫子与传统的形成

莫让心灵在黑暗中行走

文人还会被尊敬么

臣民·公民·知识分子

测谎器的哲学原理

拿伯的葡萄园

“社会”的意义——任鸿隽与中国科学社的启示

新词与方言

“五四”雕塑与“公共记忆”

忧天下,探世变——柏杨与《中国人史纲》

复杂暧昧:《走向共和》的价值取向

“历史”的荧屏书写

不该遗忘的伤痛

历史的“伤疤”

用罪恶证明“存在”

泪为谁流:海涅的一次心灵震荡

托斯卡尼尼的洞见和良知

牢记“昨日”

历史的“灵感”——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良知为何瘫痪

爱伦堡的困境

关于卡夫卡的“另类阅读”

累计评论(14条) 2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