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郑永年论中国系列(共5册)电子书

当下中国面临的现实是,一方面,西方国家二十年如一日地宣扬“中国威胁论”与“围堵中国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世界的目光从来没有像当下这样注视中国:作为新崛起的霸权,中国会否以及如何挑战旧霸权,进而重塑世界权力格局?其中民族主义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扮演了何种角色? 作者指出,近代中国经历了从“文化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的艰难阵痛,*终通过建立一个统一、集权的现代民族国家而实现了民族复兴。其中,从西方舶来的“民族主义”功不可没,成为整合、动员国内各阶层力量并*终实现国家主权的精神核心。然而,当中国成为新的霸权,国内民族主义的某些趋势引起西方的恐惧与亚洲邻居们的不安,给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及其所需的国际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售       价:¥

纸质售价:¥31.20购买纸书

1088人正在读 | 2人评论 7.6

作       者:郑永年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01

字       数:47.5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军事 > 政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面对西方二十年如一日地宣扬“中国威胁论”“围堵中国论”,甚至“分而治之论”,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正常反应。事实上,民族主义是正宗的西方舶来品,是个人权利意识在民族国家层面的自然延伸。由民族主义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理念而缔造的民族国家,因其发展的不平衡性而成为国际冲突的主体。近代中国经过艰难探索,终依靠民族主义的精神整合力量建立起统一、集权的现代民族国家,并实现了民族复兴。但同时也应注意,民族主义既具有积极的建设能量,也具有消极的破坏力量,不可忽视狭隘民族主义给中国的一步发展及其所需的国际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br/>【推荐语】<br/>当下中国面临的现实是,一方面,西方国家二十年如一日地宣扬“中国威胁论”与“围堵中国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世界的目光从来没有像当下这样注视中国:作为新崛起的霸权,中国会否以及如何挑战旧霸权,而重塑世界权力格局?其中民族主义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扮演了何种角色? 作者指出,近代中国经历了从“文化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的艰难阵痛,*终通过建立一个统一、集权的现代民族国家而实现了民族复兴。其中,从西方舶来的“民族主义”功不可没,成为整合、动员国内各阶层力量并*终实现国家主权的精神核心。然而,当中国成为新的霸权,国内民族主义的某些趋势引起西方的恐惧与亚洲邻居们的不安,给中国的一步发展及其所需的国际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中国必须谨慎引导国内民族主义趋势,利用民族主义的积极能量来继续建设民族国家,同时必须避免狭隘民族主义,*程度降低其消极的破坏力量。 作者观摘录:  现代民族国家是民族主义的产物,民族主义是现代国家的精神和心理基础。民族主义既是国家传统的延续,也是人民的国家认同感的象征。但在实际政治层面,民族主义既具有其积极的建设能量,也具有其消极的破坏力量。民族主义使得一个国家的政治具有了莫大的张力。但是,无限制的民族主义只能阻碍中国在世界政治上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成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民族主义,而在于如何建立一种积极性和建设性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如果不能导向民族国家的建设,那么*终的结果往往是消极的,不仅对国际秩序而且对内政发展无益。中国的民族主义发展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国际环境的情绪性反应,那么不但起不到利用国际压力行国内建设的作用,而且不利于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再次失去民族国家建设的机会。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目标无疑是在国际上争取民族国家主权的独立,在国内争取人民民主。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国家仍然需要扮演一个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没有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主权即使得以建立,也会是虚幻的。人民主权的建设只是为了使国家主权具有民主的基础。<br/>【作者】<br/>郑永年:    中国问题专家,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主编。曾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   近年来,先后出版专著20多部。其中英文著作7部、中文著作22部  包括学术类作品:  《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 《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   郑永年论中国系列作品:  《中国崛起——重估亚洲价值观》 《再塑意识形态》 《中国改革路线图》 《重建中国社会》   时政评论类作品: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 《中国改革三步走》 《关键时刻:中国改革何处去》 《大格局:中国崛起应该超越情感和意识形态》<br/>
目录展开

再塑意识形态

序言:

再塑意识形态是执政合法性和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

第一章 意识形态和中国共产党

一、党的意识形态履行的五大政治功能

二、为何党的意识形态已难以被社会广泛接受

第二章 如何理解中国意识形态的衰落

一、八十年代:政治改革的困局

二、九十年代:政治改革的遗失

三、本世纪以来的努力:对传统意识形态的修正、增量改革与创新

第三章 中国意识形态的现状: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一、左派意识形态:否定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

二、自由民主派意识形态:市场原教旨主义与民主原教旨主义

三、草根社会意识形态:“愤怒”

四、中产阶层:意识形态的消费者而非生产者

第四章 意识形态的衰落和执政党的困境

一、“去意识形态化”与重建意识形态的艰难过程

二、意识形态衰落与利益主义崛起的严重后果

第五章 意识形态与党内争论

一、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分化远超西方多党制国家

二、后毛泽东时代的三次党内争论

三、从宪政之争看意识形态领域的无意义党内争论

第六章 再塑意识形态

一、执政党意识形态不能取代国家意识形态

二、执政党意识形态:以革命为核心转型到以建设为核心

三、国家意识形态:再塑与复兴

第七章 简短的结论:执政党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再塑与超越

中国改革路线图

序言

步入“改革高潮期”的中国,如何走好下一步?

第一章 近年来对改革的争论

一、政治改革话题为何变得越来越敏感?

二、如何克服执政者的“思维危机”局面?

第二章

中国改革模式的逻辑

一、分解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优劣何在?

二、中国改革的第三步:主体性政治改革阶段

第三章 中国改革的三个步骤

一、经济改革:目标就是要“过河”

二、社会改革:以建设消费社会为目的

三、政治改革:以贤能政治和选举民主为核心

第四章 改革的现状和动力

一、改革的现状:如何理解“无改革”下的经济高速增长

二、四大阻力让改革执行举步维艰

三、顶层设计及其挑战

四、“新常态”下的改革不作为

五、改革不作为的制度要素

六、必须进行的体制改革

第五章 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

一、以社会管理取代“维稳”,实现“强政府、强社会”的目标

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拥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

三、分税制再改革:中央政府应承担起社会建设的主要责任

四、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回到过去与全面私有化都不可行

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举国体制导致的“国富民弱”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与政治改革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模式的核心和政治改革的核心

二、治权的开放性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显著特征

三、中国当代政党制度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根源

四、中国共产党主导的开放性政党制度

五、政治开放性不足的消极后果:体制性腐败与党内民主的滞后

六、新加坡的经验:执政党吸收社会精英的维持开放性

七、基本国家制度的开放:人大、政协功能的完善与司法相对独立

第七章 民主化及其未来

一、如何才能走上优质民主之路?

二、为民主划定边界:泛民主化并不可取

三、解决民生问题是实现优质民主的前提

四、培养中产阶级的关键不是“杀富济贫”,而是提高劳动者收入

五、简短的结论:“中国政治从何而来”与“中国政治向何处去”

中国崛起——重估亚洲价值观

序言

“中国特色”与亚洲价值观

第一章 从东方专制主义到亚洲价值观

一、被西方“发明”出的“东方专制主义”

二、亚洲价值是亚洲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吗?

三、亚洲价值观:西方价值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第二章 西方与“东方专制主义”

一、“亚洲”的地理概念与文化概念

二、儒家价值体系等于“东方专制主义”?

第三章 “东方专制主义”在西方的起源和演变

一、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导致“东方专制主义”

二、韦伯:儒教阻碍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

三、维特福格:“水利社会”是东方专制主义制度基础

第四章 亚洲的崛起和“亚洲价值观”的争论

一、东亚“经济奇迹”促成亚洲价值观的诞生

二、儒家价值观是东亚“经济奇迹”的根源吗?

四、基于亚洲经验的亚洲价值观: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五、东亚经济体的新变化以及亚洲价值观的载体转移

第五章 亚洲要对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做重新反思

一、西方经济秩序困境:经济结构失衡

二、西方政治秩序困境:大众民主的弊端

三、西方未来可能的制度选择:从选票民主到贤能政治

第六章 西方式民主的扩散及其危机

一、地缘政治促使西方式民主向非西方世界扩张

二、西方的衰落导致非西方世界的民主危机

第七章 中国的崛起与“亚洲价值观”的重估

一、中国崛起带来的三大宏观影响:儒家价值、地缘政治与中国模式

二、形成中的中国经济秩序:“ (政)府内市场”的混合经济

三、形成中的中国政治秩序:开放的一党制度

重建中国社会

序言

社会改革应成为国家发展的新方向

第一章 我国社会可能要面临失序状态

一、社会正在失去其整合的经济基础

二、社会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社会阶层基础

三、社会道德基础的流失和社会信任危机

四、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

五、暴力行为丛生且毫无规则

六、社会文化凝聚力的流失

七、当财富和知识“退出”之后,社会还能留下什么

第二章 对问题的诊断

一、“左”派的解释:市场经济是根源

二、自由派的解释:政治权力是关键

第三章 为什么社会失去了秩序

一、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缺失边界

二、社会改革的缺位与社会空间的缩小

三、公民权的缺位:分税制导致的权力和财富向上集中

第四章 改革和重建社会

一、经济结构基础的再平衡: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关系

四、行政体制改革:小政府和强政府

五、社会改革:大社会和强社会

六、土地问题是农村社会秩序建设的核心

七、实现“和谐社会”要培植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

八、如何摆脱司法衰败与社会不信任的恶性循环

九、建设安静型社会文化,提升国人幸福指数

第五章 抓住重建社会的战略机遇期

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民族国家向何处去

再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围堵中国论:中国面临的挑战

西方的利益

恐惧中国论

从中国威胁论到围堵中国论

牵制中国论

分而治之论或分离论

第二章 民族国家的兴起:国家建设与国际关系

国家力量的兴衰:经济决定论 ?

国家形式和国际关系

民族和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与国际政治

民族主义和国际冲突

民族国家的不平衡发展和国家建设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霸权”和亚洲的稳定:前现代时期的国际关系

朝贡制度和中国霸权

日本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

欧洲列强与中国回应

两种外交思维

第四章 日本的崛起与亚洲政治:现代化的不同途径是如何影响中日兴衰的

亚洲国际关系新发展模式的开端

赶超西方列强与明治维新

经济重组与向外扩张

种族优越论:战争的“话语”

“大东亚共荣”与拯救亚洲

中国为什么会衰落 ?

第五章 民族主义与国家转型:中国政治民族的建设

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民族主义的制度基础:从人民主权到国家主权

以党治国和民族主义的组织化

国家与现代中国民族主义

第六章 改革与发展:中国政治民族国家的重建?

现代化与经济发展:国家建设的困境 ?

狭隘的种族民族主义:国家整合的困难

中央—地方关系:在集权和分权之外

国家和社会关系:主流社会与政治整合

第七章 民族主权建设:中国走向亚洲霸权?

亚太权力真空论

东亚政治:军备竞赛还是正常发展 ?

中国:走向亚洲霸权 ?

第八章 中国民族主义议程:战争还是和平?

日本:追求经济利益还是政治利益 ?

美国:亚洲利益和政策

美国可能的对华战略选择

中国的选择和民族主义的议程

累计评论(2条) 2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