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诗序》作者考辨
一 两种不同记载及争论之引起
二 宋代关于《诗序》作者之争论
三 清代《诗序》作者问题争论概况
四 区分《序》首与以下续申者之进一步论述
五 考辨与结论
《诗·大雅·瞻卬》、《抑》系年辑证 ——春秋诗歌系年辑证之十六[1]
一、周凡伯作《瞻卬》
二、卫武公作《抑》
周公作《诗》传说的文化分析
一、周公创作的统计与争议
二、真善错杂的《诗》本事
由先秦至唐代:汉语叙事诗之成熟
一、汉语诗有“诗史”而无“史诗”
二、叙事诗:由先秦到唐代
三、应对唐叙事诗做重点研究
潇湘入诗考
潇湘名称的地理变迁
二湘与舜妃的传说纠合
湘妃题材的凄怨诗韵
潇湘凄怨情调的唐诗生成
潇湘凄怨意韵的常见伴生诗题
与湘妃凄怨意韵应合的唐人传奇故事
潇湘意象的丰富内涵及主流情调
论竹林七贤的文化意义
一、皇权依附意识的解构
二、儒学价值体系的解构
三、对传统诗学的解构
江淹诗歌的题材选择及其文化意义
一
二
三
民族文学的建构与解构 ——4世纪至6世纪中国北方民族文学实证说明
一、民族文学的建构
二、民族文学形态的转变
三、民族文学解构的原因
五、民族文学解构的重生——新民族文学的建立
隋唐公文的革新与演变
一
二
三
四
唐诗艺术学视阈中的《唐诗艺术史》撰著
一
二
三
唐诗中的“辂”
论杜审言对近体律诗发展的贡献
一、律诗的产生与发展
二、对律诗发展的贡献
三、五律:格律精严 高华雄整
四、七律:对仗工巧 韵味隽永
明代刻本《张说之文集》流传考
一、龙池草堂本《张说之文集》版刻概况及龙池草堂主人
二、龙池草堂本《张说之文集》的脱讹
三、龙池草堂本《张说之文集》的万历重修本
四、《四部丛刊》本影印《张说之文集》的底本及改窜
小结
李白与古风传统
李白开元末年入京考
李白《为吴王谢责赴行在迟滞表》中的“行在”考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旨新解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李杜著录研究
一、《总目》中的李杜著录
二、《总目》李杜著录的学术优长
三、《总目》李杜著录的缺陷
馀论
唐顾师闵墓志补释
一、顾师闵的生平
二、顾师闵的亲族
三、范传正与顾少连
四、范传正写作墓志的背景考察
马祖道一赣州弘法考
元、王集团与大历京城诗风
一 大历重文臣政策与天宝余气
二 元载、王缙集团与京城诗人群
三 盛唐余韵与大历京城诗风
试析元稹巧婚的前因后果
一
二
三
四
五
元稹家世及对其社会阶层的自我体认
一、家庭环境
二、社会阶层的自我体认
杨氏家族与中晚唐文学生态
一
二
三
四
五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的编选特色
一、张扬气骨,力矫颓俗
二、标举张贾,推尊五律
三、搜择精审,称量高下
论李德裕与会昌灭佛之关系
一
二
三
方镇使府掌书记与李商隐在桂管幕之幕职
咸、乾士风与艳情诗风
一、都市逸乐风尚与进士阶层的士族化
二、都城艳情诗人群与咸、乾艳情诗风的时代特征
贯休诗集版本源流考
新罗文人崔致远与淮南节度使高骈的交往关系
一、崔致远初投高骈幕府的时间与原因
二、崔致远与高骈的公私交往
三、崔致远与高骈关系的变化
韦庄“陈仓迎驾”事迹考辨
一、韦庄陈仓迎驾的历史背景
二、韦庄此次西行的目的
三、韦庄陈仓迎驾的往返路线及返回时间
论北宋诗文革新的地域因素
一、宋初南方士人与晚唐五代文风的继承
二、文学复古意识兴起于京东、河北
三、南北士风的交流与政治改革高潮后文学重心的南移
四、蜀中来风与诗文革新的新阶段
“李白后身”郭祥正及其“和李诗”[1]
一、问题所在
从“清空”到“浑成” ——七百年词学审美理想的嬗变
一、词学审美理想的双重含义
二、词学审美理想的命运
三、“清空”作为词学审美理想
四、“浑成”:从一般概念到审美理想
情爱描写与词体的兴起
一、唐宋词出现之前诗歌创作中的性爱心理表现
二、词为艳科:文人性爱心理的表现方式
三、宋词表现性爱心理的文化背景
宋词的生命意识
一
二
三
四
历代词人次韵周邦彦词的定量分析
一、历代词人次韵清真词的数据统计
二、历代词人次韵清真词的定量分析
拟话本概念的理论缺失
一
二
三
四
康熙和唐诗
一
二
三
异乡相逢 ——王韬、港督与日妓
一 王韬歌颂港督燕臬斯
二 拐卖妇女与保良局之创设
三 《素馨》故事与日妓南流史实之关系
四 小说《素馨》之历史意义
文化表象的规范信息阐释 ——中国传统社会价值取向论析
一
二
三
四
五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考论
郁贤皓先生学述
一 两入长安说的证定与李白的综合研究
二 从李白研究看郁贤皓教授的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
三 李白与唐代文史研究
四 郁贤皓教授对新世纪学术研究的影响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