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公考热点解析:2017版电子书

权威、高效、实用的2016-2017时政热点汇总与解析,全面理解和掌握国家大政方针与公考热点。

售       价:¥

15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孙爱东

出  版  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01

字       数:30.7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考试 > 公务员考试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半月谈》是中宣部委托新华社主办的重要党刊,创刊30多年来,以其权威、专业、通俗的时政报道与解读,在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时政报道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誉。特别是时事政策的解读,时政热点的解析,国内外大事的梳理等内容,为参加高考、研究生考试,特别是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很大的帮助。 据市场调查,每100个公务员考生中就有72个人阅读过半月谈系列刊物,走上公务员岗位的考生普遍给予《半月谈》极高的评价。“考公务员,看半月谈”这句流行语是一届届考生在时光流逝中,在对市场上眼花缭乱的辅导教材的选择中,做出的独立判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36年来,半月谈始终在时政新闻新闻信息领域耕耘,其对时政热点的把握,对时事政策的梳理,对热会焦点的分析可谓是“炉火纯青”。“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这是半月谈人一直秉持的宗旨。今年以来,经过大家紧张的工作,认真的编校,《公考时政热点解析》2017版终于要与大家见面了。书中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当前社会热点现象、一年的大事要事、以及半月谈的精品评论、申论的范文进行了梳理、概括、解析。书中的一些案例都来源于中央主流媒体的报道,以确保其真实性、权威性。 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行测》常识部分,考察考生的时政常识,直接涉及时事。同时《申论》写作也会比较多地涉及到时政知识。《申论》给出的材料本身就是时事,而要写好申论,就必须多了解时事政策,多掌握基本国情,多分析实际问题,通过时政学习和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半月谈多年来形成的时政优势,帮助广大考生更为高效、便捷地把握时政时事热点,掌握国家大事,提高时政素养。本书坚持“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这一宗旨,将一年来的时政热点、时事评论进行集中梳理,重点归纳,权威点评,目的就是帮助广大公务员考生能够迅速提高时政素养,成功跻身公务员行列。
目录展开

序言

第一章 大国策

一、十八届五中全会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四、“两学一做”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六、五大发展理念

七、新常态

八、新闻舆论

九、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

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一、品牌引领

十二、农村改革

十三、精准扶贫

十四、简政放权

十五、诚信中国

十六、意识形态

十七、互联网+

第二章 时政新闻聚焦

一、新乡贤

二、如何看待“网红”现象

三、如何终结校园暴力

四、华为创新与购买马桶盖现象

五、网络排名惹争议

六、人机大战与人工智能

七、分享经济

八、文化遗产与保护

九、求解城市“看海困局”

十、特事特办怎么看

十一、校园贷的是与非

十二、出租车改革路在何方

第三章 公考应知热点时事

2015年7月份

2015年8月份

2015年9月份

2015年10月份

2015年11月份

2015年12月份

2016年1月份

2016年2月份

2016年3月份

2016年4月份

2016年5月份

2016年6月份

第四章 专题透视

一、让文明出游成为公民自觉

二、关不掉、并不起、转不动:会诊“僵尸企业”出清难

三、新人群玩转个性化新消费——新消费,新人群(之一)

四、企业家精神:为中国市场主体补钙

五、租房!租房!租房痛点催逼供给侧改革

六、早教,“起跑线上”起硝烟

七、求解“小城市病”

八、向知识产权要生产力

九、中国迈入新旅游时代

十、创客,以梦想的名义去创造

十一、当今国人阅读之问

第五章 评论精选

快递大国:破解“路权之争”须用法治思维

扶贫也要扶德

用知识产权撬动知识创新

信心就是力量

城市也是新市民的家园

文山会海也是腐败

从发展看民生

请呵护我们的旅游品牌

乡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乡村“社会病”该治了

创业何处不圆梦

扶贫深处是赋权

劳动是金色的

人性化:中国制造新境界

田野上升起农耕文明新曙光

累计评论(0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