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第4卷):工业化和制度调整电子书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共6卷8册,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先生在经济史系列著作的文集,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先生的《希腊古代经济史》《罗马-拜占庭经济史》《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这五本著作研究了西方文明世界经济的几乎全部发展过程,包括了从封建社会之前到封建社会的建立以及解体、资本主义起源、调整以及出现病态的发展脉络,并将经济的发展同政治和文化背景相结合,反映了厉先生对经济发展史的深入理解,为我们展开了经济发展的宏大的历史画面。此外,还收入了厉先生在经济史领域论文的合集《厉以宁经济史论文选》。本文集全面反映了厉以宁先生在经济史领域研究的脉络和思想。

售       价:¥

纸质售价:¥68.80购买纸书

9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厉以宁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5-08-01

字       数:37.6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经济 > 经济史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着重研究了西欧工业化和制度调整之间关系。本书将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为分水岭,分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自由市场经济向政府干预市场的混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作者延续了在《资本主义起源》一书中的分析方法,将资本主义分为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作者认为,混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是政府调控市场,实行“福利国家”模式以及重视可持续发展,而这一转变就是资本主义的制度调整。<br/>【推荐语】<br/>《厉以宁经济史文集》共6卷8册,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先生在经济史系列著作的文集,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先生的《希腊古代经济史》《罗马-拜占庭经济史》《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这五本著作研究了西方文明世界经济的几乎全部发展过程,包括了从封建社会之前到封建社会的建立以及解体、资本主义起源、调整以及出现病态的发展脉络,并将经济的发展同政治和文化背景相结合,反映了厉先生对经济发展史的深理解,为我们展了经济发展的宏大的历史画面。此外,还收了厉先生在经济史领域论文的合集《厉以宁经济史论文选》。本文集全面反映了厉以宁先生在经济史领域研究的脉络和思想。 按照厉先生所言,前五本著作都是根据他多年以来学习西方经济史的读书笔记、讲义和手稿整理出来的,《厉以宁经济史论文选》则收了他自20世纪6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经济史领域的一些论文、学术报告以及讲演稿的合集。  <br/>【作者】<br/>厉以宁,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br/>
目录展开

前言 工业化和产业革命

一、工业化

二、产业革命

三、本书的宗旨

第一章 工业化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突破

第一节 西欧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回顾

一、为什么必须突破传统生产方式?

二、突破传统生产方式之后进行工业化的例证

三、边进行工业化、边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例证

第二章 工业化和资本形成

第一节 投资是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

一、资本形成概念

二、“投资是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的含义

三、工业化初期的行业组织

四、金融业和工业化中的资本形成

五、从海外得到的财富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工业资本?

六、工业化开始时工业资本来自何处?

第二节 地方商人在工业化的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一、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地方商人

二、工业化初期的地方商人

三、小工业企业主的分化

四、工业企业家地位的变化

第三节 政府在工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一、政府参与工业化投资的多种方式

二、政府用于工业化投资的资金来源

第四节 地主阶级在工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一、从传统生产方式走向工业化时期的西欧地主阶级

二、地主阶级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分化

三、新型地主同政府的关系

第五节 外国资本在工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一、外国资本进入的多种途径

二、超经济意义的外国资本进入

第三章 工业化和技术创新

第一节 工业化过程中不断技术创新的动力

一、工业化中的技术创新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二、为缓解资源和动力问题而引起的技术创新

三、为扩大市场和占领新市场而引起的技术创新

四、技术创新对小企业的双重影响

五、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移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中的人才供给

一、熟练技工的供给

二、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外流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劳工市场的发展和二元劳工市场的形成

第三节 技术创新和融资

一、工业化开始后的技术创新融资

二、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

三、技术创新融资引起的经济波动

第四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一、工业化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提出

二、环境治理被提上政府议事日程

三、技术创新与环境监管并重

四、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态度的转变

第四章 工业化和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流动的重要性

一、两类社会流动

二、工业化和社会流动的关系

第二节 工业化和垂直社会流动

一、垂直社会流动的前提

二、工业化过程中垂直社会流动的重要性

三、工业化过程中对垂直社会流动限制的逐渐消失

四、工业化过程中垂直社会流动的特征

第三节 工业化和水平社会流动

一、水平社会流动的前提

二、工业化过程中水平社会流动的重要性

三、工业化过程中对水平社会流动限制的逐渐消失

四、工业化过程中水平社会流动的特征

第四节 社会流动和工业化过程中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

一、工业化的进展依赖于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

二、人力资本的作用得以发挥的制度因素

三、人力资本的作用得以发挥的文化因素

第五节 工业化过程中垂直社会流动和水平社会流动的交叉影响

一、工业化过程中垂直社会流动和水平社会流动互为前提

二、初始流动和持续流动的关系

三、工业化因社会流动性增大而不断推进

四、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宁静生活”被打破以后

第五章 工业化和利益集团

第一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利益集团

一、工业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含义

二、工业化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的形成

三、有形的利益集团

四、无形的利益集团

五、利益集团的利益交叉性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弱势群体

一、绝对贫困概念

第六章 工业化和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相伴而行的

一、原有城市适应于工业化的调整和改造

二、工矿城市和交通枢纽

三、城市中的移民

第二节 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化的含义

二、城市化的必然性

三、城市郊区化

四、农村人口向城市中心区流动的趋势

五、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

第三节 就业是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

一、城市的就业压力

二、城市中新贫民区的出现和改造

三、城市就业问题的缓解

四、城市就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有关城市规模的不同观点

一、关于城市规模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

二、大城市的优点和缺点

三、小城镇的优点和缺点

四、中等城市的优点和缺点

五、城市规模并没有统一的模式

第七章 工业化和中产阶级

第一节 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的长期存在

一、传统生产方式下和工业化初期的中产阶级

二、为什么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会长期存在?

三、工业化前期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四、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改变的渐进性

第二节 中产阶级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壮大的主要原因

一、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一:技术进步和管理的要求

二、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二:自行创业者增多

三、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三:受教育机会趋于平等

四、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四:社会流动性增大和上升机会的涌现

第八章工业化和农村、农业的变化

第一节 对“工业化导致农村、农业衰退”说法的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判断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和农业状况的标志之一:农业生产率的变化

三、判断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和农业状况的标志之二:农民人均绝对收入水平的变化

四、判断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和农业状况的标志之三:农村中的公共设施状况的变化

五、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之比的分析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率的变化

一、农业生产率变化的重要意义

二、农业生产率变化的制度性因素

三、农业中所使用的劳动力在全国劳动力中比重的下降是正常的

四、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下降也是正常的

第三节 农民人均绝对收入水平的变化

一、农业增长率不可能与非农业增长率一致

二、农民收入增长率不可能与非农民收入增长率一致

三、农民人均绝对收入的增长和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

四、农民从农业以外取得较多收入的途径

五、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农民收入的上升

第四节 农村中公共设施的增加和农民人均公共设施享有量的变化

一、增加农村公共设施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农村教育文化设施的作用

三、环境保护和农村生活质量

第九章 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的第一阶段

第一节 制度更替和制度调整的比较

一、制度更替:推进工业化的前提

二、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调整:从刚性体制逐渐转向弹性体制

三、制度更替和制度调整的行为主体的比较

四、制度更替和制度调整的过程的比较

五、制度更替和制度调整的后果的比较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的必要性

一、工业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政府作用的递减问题

二、市场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三、企业制度的改进

四、个人作为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各种权益的保护

五、缓解社会矛盾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制度调整第一阶段的成效

一、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调整最初是自发的

二、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一开始要解决的问题:市场运作的规范化

三、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四、政府在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第一阶段扮演的角色

五、福利国家思想的最初体现

六、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开始后社会政治生活发生的变化

第十章 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的第二阶段

第一节 由制度调整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

一、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划分

二、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条件

三、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理论的重大转折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第二阶段的任务

一、任务之一:缓解社会矛盾

二、任务之二:协调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任务之三:保证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任务之四: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第三节 西欧国家制度调整的第二阶段和向后工业化时期的转变

一、西欧福利国家的形成

二、走向后工业化时期

三、资本主义的制度调整仍在继续进行中

四、西欧社会对制度调整的适应问题探讨

结束语 世界金融风暴对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的影响

后 记

第二节 工业化初期的三大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突破传统生产方式后进行工业化的西欧国家是如何解决三大难题的?以英国为例

三、边进行工业化、边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西欧国家是如何解决三大难题的?以德国为例

第三节 传统生产方式对工业化的消极影响的长期存在

一、生产要素流动和重组的困难

二、财富观念

三、竞争意识的薄弱

四、行政效率

五、传统生产方式对工业化的消极影响是缓慢地消失的

二、相对贫困概念

三、弱势群体概念

四、弱势群体地位改善的基本途径

五、弱势群体向非弱势群体的转化

第三节 工业化过程中相对贫困的持久性

一、相对贫困的第一种表现: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比较

二、相对贫困的第二种表现:期望值和现状之比

三、相对贫困的第三种表现:现期收入同历史上高峰时期收入之比

四、非经济意义上的相对贫困

五、生活圈和相对贫困

第四节 工业化过程中激进和保守的相互转化

一、利益集团的倾向:激进和保守

二、工业化过程中激进和保守相互转化的条件

三、新激进势力的产生

四、新保守势力的产生

五、工业化在激进和保守两种势力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前进

六、激进和保守之间冲突的长期性

五、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五:市场扩大和新行业的成长

第三节 政府在促进中产阶级壮大中的作用

一、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二、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

三、增加社会流动性的措施

四、工业化过程中的区域发展政策

五、与促进中产阶级壮大有关的金融政策

第四节 中产阶级的分化

一、工业化过程中的中产阶级分化趋势

二、工业化过程中的中产阶级分化的特点

三、中产阶级中一部分人地位上升的可能性

四、中产阶级中一部分人地位下降的可能性

五、中产阶级本身的变化:从旧式的中产阶级到新型的中产阶级

第五节 收入分配结构由金字塔形向鸡蛋形的转变

一、鸡蛋形收入分配结构的含义

二、从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向鸡蛋形收入

三、中产阶级队伍的继续扩大

四、中产阶级的不同层次

五、低收入阶级成员的变换

六、鸡蛋形收入分配结构倒退为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的可能性

注释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