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媒介化抗争:变迁、机理与挑战电子书

  新媒体正在广泛、深刻、持久、全方位地改变着世界。   新媒体凭借何等魔力能以如此广度、深度、速度改变世界?无他,新媒体对人类的本质意义在于通过技术把赋予人民的传播权利(Right)变成了传播权力(Power),真正实现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都可以公发布任何信息和意见。由此,公共传播由过去被极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演绎成为全民的狂欢、众声喧哗,宣示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从而,信息流量、信息流速、信息流域、信息流向都以几何级数增大、增强,水银泻地般浸润着、冲着、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的方方面面。

售       价:¥

纸质售价:¥32.00购买纸书

3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郑雯 著

出  版  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01

字       数:15.2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语言文字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媒介化抗争”,缘起于转型中国正在经历的两股社会浪潮: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代表的新传播革命和21世纪初逐渐成型的新抗争文化。“媒介化”作为一个“元过程”,动态、全面地建构起多层次、立体化的新抗争环境,深刻地影响了抗争政治的整体景观,在“媒介逻辑”统领下,通过特有的“过程-机制”,使抗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与此同时,媒介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展深层次密切互动,作为“媒介化抗争”重要场域的“媒介”本身,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调整内涵、重塑框架,带来整个传播生态的转变。探索新型抗争形态如何重构“国家”与“社会”的弹性空间,思考转型中国国家治理的有效模式,正是本书的价值与意义所在。<br/>【推荐语】<br/>新媒体正在广泛、深刻、持久、全方位地改变着世界。 新媒体凭借何等魔力能以如此广度、深度、速度改变世界?无他,新媒体对人类的本质意义在于通过技术把赋予人民的传播权利(Right)变成了传播权力(Power),真正实现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都可以公发布任何信息和意见。由此,公共传播由过去被极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演绎成为全民的狂欢、众声喧哗,宣示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从而,信息流量、信息流速、信息流域、信息流向都以几何级数增大、增强,水银泻地般浸润着、冲着、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的方方面面。  <br/>【作者】<br/>郑雯,博士,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政治传播、网络社会学,热衷于互联网调查方法创新,聚焦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的交叉学科问题研究。曾在CSSCI核心、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书籍撰写6部、参与*、国家社科重大攻关项目3项、一般项目若干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市委宣传部等立项的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在国内各大媒体、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本书相关学术成果曾获2013年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年会杰出报告奖(媒体类),2014年中国社会学会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第二届(2013年度)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优秀论文奖等。<br/>
目录展开

作者简介

绪论

第一篇 变迁

第一章 当代中国拆迁维权变迁

一、“政治拆迁”转型“经济拆迁”(1958—2001)

二、从“上诉”、“上访”到“上报”、“上网”(2001—)

三、后拆迁时代凸显“媒介化”趋势

第二章“媒介化抗争”的表征

一、抗争者:多元主体协同

二、抗争对象:打破权力结构,改变抗争关系

三、抗争目标:复杂化、泛化、普世化

四、抗争武器:媒介的“可见度/透明度”

五、抗争剧目/抗争表演:景观化、同质化、职业化

六、抗争组织/抗争动员:“搭便车”的反效应

七、抗争的媒介化与全球化

第三章“媒介化抗争”的内涵

一、媒介形态塑造新抗争环境

二、媒介内容建构新抗争逻辑

三、媒介体制拓展新抗争空间

四、媒介信念打造新抗争文化

第二篇 机理

第四章“媒介逻辑”与“事件逻辑”双重QCA建模

一、“关键因子”:基于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材料的假设

二、研究方法、数据及测量

三、建构“事实表”

四、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媒介化抗争”的过程

一、公开:以媒介为起点,制造“连续剧”

二、建构:“意义争夺”与“共意凝聚”

三、升级:诉求的置换与合并

四、遣散:竞争、“制度化”与注意力转移

五、框塑:历时性的“范式订定”

第三篇 挑战

第六章 媒介化抗争的挑战

一、抗争:“政治化”与“社会化”趋势

二、媒介:作为“中介”的“表达”

三、公民:民意的“鸡蛋情绪”呼唤抗争理性

四、国家:治理的“媒介化”与争夺传播主导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文后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