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的”的性质与功能电子书

导语_评_推荐词

售       价:¥

纸质售价:¥30.40购买纸书

3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完权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6-02-01

字       数:17.2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语言文字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作者围绕“的”的性质与功能展讨论,秉承认知与功能学派的基本理念,并更加注重即时语言加工过程中和语境相关的社会认知因素,即认知的在线性和社会性。在沈家煊先生新近提出的汉语词类包含模式的基础上,从“的”字结构是参照体–目标结构这一理论原出发,针对不同论题,选取相应的研究方法,尝试系统回答“的”字研究中的种种问题。全书的核心观是:“的”是参照体标记,起到提高参照体的指别度的作用,由此派生出诸多其他功能。主要内容有:从全新的“认知场”视角阐述“的”在名词短语中的基本功能。基于复合词连续统、概念整合等观念探讨“的”字隐现的规律。在反映即时言语认知场景的语篇中寻找制约多项定语的“的”的隐现和位置的规律,类似的方法也应用到对“N的V”的考察。分析从名词短语中扩展到事态句末的“的”。以词类功能专门化的观论证“的”的非词尾属性以及几个“的”之间的共性。旁及生成语法,以后置词方案为“的”字结构的中心语问题提出新的解答。也兼及汉语史,在上古汉语的“之”和“的”的对比中拓展研究。<br/>【推荐语】<br/>导语_评_推荐词<br/>【作者】<br/>完权,男,1972年生,江苏省镇江市人。语言学博士,师从学部委员沈家煊先生。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学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理论兴趣集中于功能主义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当前研究领域涵盖现代汉语共同语言、现代汉语方言、古代汉语,兼涉其他语言。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当代语言学》、《民族语文》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br/>
目录展开

绪 论

一、难题

二、思路

三、解题

第一章 从参照体结构到认知入场

1.1 “参照体—目标”结构式

1.2 入场

1.3 直指的主观性和入场元素的语法属性

1.4 主观识解

1.5 类型和实例

1.6 名词短语入场

1.6.1 入场策略

1.6.2 有定性和入场

1.7 小句入场

1.7.1 现实

1.7.2 时态和情态

1.8 认知入场的个性

第二章 “的”的认知入场作用

2.1 区别与描写之争

2.1.1 追问“区别”说

2.1.2 扬弃“描写”说

2.2 走出术语的迷局

2.2.1 区别性、描写性

2.2.2 限制性、非限制性;内涵性、外延性

2.2.3 述谓性

2.2.4 重新定义“描写性”

2.3 “的”的认知入场作用

2.3.1 认知入场

2.3.2 描写入场依靠“的”

2.3.3 描写入场的效果

2.4 答疑区别与描写之争

2.4.1 入场策略的综合使用

2.4.2 入场手段的临时替代

2.4.3 入场元素的羡余冲突

2.4.4 认知入场前的型概念

2.5 名词语的认知入场和各类定语的关系

2.6 小结

第三章 从“复合词连续统”看“的”的隐现

3.1 问题

3.1.1 缘起

3.1.2 思路

3.1.3 研究对象

3.2 继承

3.2.1 复合词观

3.2.2 申论

3.2.3 答疑

3.3 复合名词的在线整合

3.3.1 语境依赖复合词

3.3.2 概念整合产生复合词

3.3.3 概念整合的在线性

3.3.4 概念整合的优势句法环境

3.4 复合名词连续统

3.4.1 整合差异导致复合词连续统

3.4.2 整合程度的游移

3.5 应用

3.5.1 辨明结构层次

3.5.2 “尽前省略”的认知解释

3.5.3 话语框架中参照体和目标体的蜕变

3.5.4 回到缘起

3.6 小结

第四章 语篇中的“参照体—目标”结构式

4.1 材料与问题

4.2 定中关系是“参照体—目标”关系

4.3 “的”在“参照体—目标”结构式中提高指别度

4.3.1 弱式指别和强式指别

4.3.2 指别度和可及度

4.3.3 复指和话语直指

4.4 “参照体—目标”关系链

4.4.1 参照体的背景化

4.4.2 “框—棂关系”再思考

4.5 余论与小结

第五章 指示词定语漂移的篇章认知因素

5.1 问题

5.2 语篇

5.3 认知入场中的当前话语空间

5.3.1 认知入场

5.3.2 当前话语空间

5.4 分析

5.4.1 a式直指入场

5.4.2 b式回顾入场

5.4.3 代词中心语

5.5 不是例外

5.5.1 回顾入场的a式

5.5.2 始发句中的b式

5.6 小结

第六章 事态句中的“的”

6.1 事态句不是什么

6.1.1 “名词化标记”说

6.1.2 “的”字不必有

6.1.3 事态句并非派生于事件句

6.1.4 “(是)……的”不圈定焦点

6.1.5 事态句和判断句

6.2 事态句是什么

6.2.1 事态是什么

6.2.2 表达事态的句子

6.2.3 事态句属于名词谓语句

6.2.4 事态句和事件句

6.3 “的”的功能

6.3.1 传信和预设

6.3.2 注意

6.3.3 “的”的认知本质

6.4 结论

第七章 从“词类功能专门化”看“的”和实词的关系

7.1 问题

7.2 跨语言的词类划分标准

7.2.1 加罗语中的“的”

7.2.2 词类功能的专门化

7.3 “的”和形容词的关系

7.3.1 汉语形容词数量少

7.3.2 “X的”做定语

7.4 “的”和方式副词的关系

7.4.1 汉语方式副词数量也少

7.4.2 方式副词的替代手段

7.5 余论:“的”的分合

第八章 作为后置介词的“的”

8.1 中心语问题的症结

8.1.1 DP中心语说

8.1.2 CP说

8.1.3 附接语说

8.1.4 连词说

8.1.5 分类词说

8.1.6 传统DP分析

8.1.7 DeP说

8.1.8 理想方案的标准

8.2 “的”和-'s的差异

8.3 “的”和of的共性

8.3.1 “的”和of的句法平行性

8.3.2 “的”和of的语义平行性

8.4 语类理论新进展

8.4.1 介词的语类特征

8.4.2 “的”是功能介词

8.5 “的”满足中心语的语义要求

8.5.1 “的”的语义

8.5.2 历史

8.5.3 领格的语法意义

8.6 后置介词方案

8.6.1 汉语词类包含模式

8.6.2 赋格

8.6.3 光杆名词短语

8.6.4 “这本书的出版”

第九章 从“的”到“之”

9.1 诸说检讨

9.1.1 “三化”说

9.1.2 黏连说

9.1.3 定语标记说

9.1.4 语气说和文体说

9.1.5 “其”、“厥”类推说

9.1.6 高可及性说

9.2 “之”和“之”字结构的性质

9.2.1 “之”是一个“自指标记”

9.2.2 “N之V结构”也是“参照体—目标”结构

9.3 “之”的作用:提高“指别度”

9.3.1 “指别度”和“可及度”

9.3.2 “之”提高指别度

9.3.3 容易混淆的地方

9.4 对文本做仔细的分析

9.4.1 并列形式

9.4.2 两个时代的同指形式

9.4.3 同一文献的同指形式

9.4.4 话语直指

9.5 余论:再谈可及度

结 语

一、“的”的性质和功能

二、展望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入场”的认知科学背景

一、符号与符号系统

二、符号系统的入场问题

三、符号系统能否入场

四、哲学意义

后 记

累计评论(0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