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前言
教学方法篇
在教学中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方法论误区与思考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一、走出专业误区,让思政课教师成为思想的传播者
二、突出问题意识,让思政课教师成为学生的解惑人
三、启发逻辑思维,让思政课教师成为常识的普及者
四、追求返璞归真,让思政课教师成为教学的艺术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正面引导”问题
一、问题缘起
二、实践中“正面引导”的主张及其局限
三、全面合理理解“正面引导”
四、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内在需求的契合
一、高校思政课契合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二、高校思政课与大学生内在需求的间距
三、高校思政课满足大学生需求的策略思考
论教学语言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影响“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瓶颈因素分析
二、好的教学语言在“概论”课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
1.生动的教学语言是教育影响人的重要载体
2.幽默的教学语言是教育智慧的体现
3.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维度
三、“概论”课教学中的语言运用技巧分析
1.善于运用准确的教学语言
2.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
3.善于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
“概论”课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一、“概论”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让世界了解中国与加强国际交流的需要
2.提升学科教学,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3.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术研究水平
二、“概论”课实施双语教学的条件
1.“概论”课开展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探索
2.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拓展课程内容的“国内视野”与“国际视野”的融合
三、“概论”课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针对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
2.认真准备双语教学内容,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专题双语教学
3.实行与双语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进度和考试制度
论信息技术与高职“概论”课教学的兼容
一、信息技术普及倒逼教学手段改革
1.学生接受信息技术超前与教师教学手段相对滞后
2.学生拥有的信息技术功能与教师的教学手段相剥离
3.学生关注信息描述形象化与教学内容抽象化相矛盾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概论”课教学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学生的思维方式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新课堂互动方式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
“概论”课教学方法范式及创新探索
一、“概论”课教学方法范式分析
1.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积极开展课外教学,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思考人生社会问题
3.依托多媒体教学平台、拓展虚拟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概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效果分析
1.突出重点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拓展了教学平台,提升了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虚拟教学展示了多样化教学风格,增强了教学的新意和吸引力
三、进一步完善“概论”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1.从解决理论性与现实性统一关系出发,把握教学方法的目的
2.从解决深度性与趣味性统一关系出发,创新教学方法的手段
3.从解决政治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关系出发,探寻教学方法创新的规律
追求“三个效果”,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
一、注重亲和力和艺术性,提高思政课课堂效果
1.魅力感染,情感认同
2.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二、注重深广度和严密性,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三、注重现实性和引领性,提高“思政课”教育效果
四、结语
坚持“五个相结合”给力“概论”课教学
一、坚持教学内容与时事政治相结合,增强理论教学说服力
二、坚持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强教学形式的吸引力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深化教学模式的辐射力
四、坚持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强化教学过程的渗透力
五、坚持知与行相结合,注重教学考核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影响力
论“概论”课实施中的“五性”准则
一、“概论”课实施中的“五性”准则
1.时代性
2.基础性
3.科学性
4.选择性
5.实用性
二、“五性”准则在课程实施中的积极意义
1.“五性”准则突出“概论”课的实施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教育,更是一门选择性的教育艺术
2.“五性”准则是系统性的指标,更是衡量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3.实行“五性”准则有利于教师在“概论”课实施中删繁就简,是更好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信仰体系转化的积极尝试
4.“五性”准则符合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在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三、“五性”准则在课程实施中的目标指向
1.高度的政治理论自觉性是“概论”课实施的主旋律
2.激发兴趣、授予知识、启迪智慧是“概论”课实施的直接目的
3.实现受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是“概论”课实施的终极目标
4.能否达成社会效果与受教育对象群体“稳定器”与“接班人”的教育功能是“概论”课实效性的主要衡量标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问题论析——以“概论”课教学改革实践为例
一、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状况
1.理论基础
2.实践状况
二、思政课项目教学的基本内涵和课程目标
1.基本内涵
2.课程目标
三、思政课项目教学的主要特点
1.一般由教师设计并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
2.包含教学基本内容或渗透教学主要内容
3.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有实际工作情景,是实际工作过程的模拟
4.突出能力本位,以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为中心
5.客观、简明,易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主体性视域下“概论”课教学方式的转换
一、“概论”课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
二、“概论”课教学中的主客体现状透视
1.忽视了“概论”课教育者的主体性
2.忽视了“概论”课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概论”课教学方式转变
1.关注教育者的主体性诉求
2.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
3.改进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法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高校“概论”课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对高校“概论”课教师的诉求
二、以“中国梦”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
三、把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好中国声音
1.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网络微叙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维度
一、网络微叙事的概念及其特点
二、依托网络微叙事平台,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微阵地”
1.综合运用“微载体”,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场域
2.建设网络“微文化”,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
3.关注“微话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
4.引导网络“微舆论”,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旋律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若干问题探析 ——以“概论”课为例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1.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课程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
2.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二、从思政课的课程实际出发,构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载体
三、改革考核方式,实现教考融通,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教学设计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通俗与庸俗的关系
二、学生的需求与教学目的的关系
三、教材内容与教材外内容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与一般内容的关系
五、思想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六、社会上正面问题和负面问题度的把握
构建以成长为导向的TAT教学模式 ——以“概论”课教学为例
一、“学以致思”(Think)的运用
二、“学以致用”(Application)的延伸
三、“学以共处”(Together)的创新
自媒体语境下建构“概论”课三维坐标系教学模式的探索[1]
一、“概论”课的常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自媒体环境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构建“概论”课三维坐标系教学模式的机理
三、自媒体语境下“概论”课三维坐标系教学模式的若干实例
四、总结与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疑-解析-运用”教学模式探析 ——怀特海“教学节奏说”的启示
一、怀特海关于“教学节奏”的思想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疑-解析-运用”教学模式的建构
1.设疑
2.解析
3.运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疑-解析-运用”教学模式运用的价值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七化”教学课型的建构
一、构筑“七化”教学课型的理论基础
二、实施“七化”教学课型的实践依据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七化”教学课型的运用
1.以生为本,实施“小班化”教学
2.以能力为重,设计教学内容模块
3.以行为导向为主线,开展探究式教学
4.以多媒体为手段开发教学资源
5.完善知行统一的综合性评价方法
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实施专题式教学
1.在吃透“概论”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转化
2.专题设计的主要原则
二、在教学模式方面,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参与式教学
1.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2.以“问题讨论”和“时事关心”实施参与式教学
三、在教学考核方面,注重形成性考核,实行综合式测评
“概论”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研究
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以项目为载体,体现职业性
2.设计思路:实施“12345”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
3.设计目标
二、一体化过程中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实行PAA教学模式
2.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一体化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模块化教学法
2.项目教学法
3.案例研讨法
4.情景教学法
5.参与式教学法
6.开放式教学法
四、一体化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提出并贯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教学理念
2.推行“三大环节”“四段式”教学过程
3.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载体,组织实践教学
4.通过现代通信工具、网络平台等师生互动渠道,加强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
五、一体化过程中考核方式与评价机制的改革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范围和途径的拓展 ——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提出“三三三一”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背景和依据
二、“三三三一”思政课教学模式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
1.“三三三一”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建构
2.“三三三一”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运作
三、“三三三一”教学模式的意义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异化及其矫正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异化的表现
1.教学内容中性化、随意化,导致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教化功能弱化
2.教学方法、手段市场化,导致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弱化
3.教学考核非规范化,导致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不能有效评价高职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异化及其矫正
1.教学“实效性”的异化
2.加快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用教材开发和教师业务提升
3.优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和促进师德建设
论时事新闻评论在“概论”课教学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时事与政策是“概论”课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源头活水”
1.确定活动的人员和时间
2.确定时事新闻评论的具体内容
3.正确引导,突出问题意识与理论分析
二、时事新闻评论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浅入深出”的原则
2.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将最新的时事与政策融入教学设计
3.讲好中国故事,坚持正面引导原则
4.运用时事新闻评论开展教学应避免的问题
三、时事新闻评论在“概论”课教学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1.养成关注时事新闻的习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教学相长
3.积累有效的教学案例资源,构建“概论”课的教学体系
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一、学生学习观念转变是增强实效性的前提
二、思政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是增强实效性的关键
1.转变对课程的认识
2.转变对教材的认识
3.转变对自己的认识
4.转变对学生的认识
三、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增强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再谈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以“概论”课为例
一、“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在于教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坚实的理论功底
二、“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三、“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保证在于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性和多样性
“基于结果的管理”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研究
一、“基于结果的管理”项目管理方法的思想内涵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引入“基于结果的管理”方法的必要性
1.引入“基于结果的管理”方法,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参与
2.引入“基于结果的管理”方法,有利于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优化
3.引入“基于结果的管理”方法,有利于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
三、“基于结果的管理”方法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构建
1.项目的设计合理性评价
2.项目的实施过程评价
3.项目的终结评价
“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1.实践教学充分体现“概论”课课程的本质特征
2.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
3.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构建多样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1.课堂实践教学
2.校园实践教学
3.社会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问题探析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体系转化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学生思想上不重视
2.相关教育资源短缺
3.教学方法改革缺乏针对性,缺少方法间的整合创新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路径
1.问题教学
2.重点教学
3.语言转化教学
4.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遵循的原则
1.针对问题与传授理论相结合原则
2.灵活发挥与遵循教材相结合原则
3.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相结合原则
4.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原则
理论讨论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若干问题的反思 ——以“概论”课教学为中心的考察
一、关于丰富教学内容的思考
二、关于创新教学方式的思考
三、关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思考
四、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思考
批判与辩护:围绕灌输的斗争[1]
一、用民主批判、否定和取代灌输
二、用对话批判、否定和取代灌输
三、作为原理和方法,灌输揭示的问题与矛盾具有客观性
1.在政治方面,灌输是解决精英与大众、启蒙与平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矛盾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2.在教育方面,灌输应在外在传递与内在成长、主体能动性与客观条件性、意识形态与科学、目的与手段以及一元与多元的矛盾中辩证定位
否定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问题成因及解决
一、用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是将前者的成就与后者的失误和错误进行比较认识的结果
二、用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是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根本对立起来进行认识的结果
三、否定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问题,也与对邓小平在相关问题上的看法未具体分析密切相关
四、从错误的指导思想、根本路线入手认识和研究党的历史的重要方法
1.对任一历史时期都应辩证分析而不能全盘否定,是认识和研究党的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2.对正确思想路线进行认识时,应充分肯定错误思想路线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3.在对某一历史时期进行认识时,分清主流和支流,是又一个重要认识方法
习近平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新指向
1.勇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人”
2.争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的“排头兵”
3.争做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建设者”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拓展
1.加强“三个自信”教育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4.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探索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思想
2.着眼于环境、氛围等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思想
3.针对各类不同群体学生的成长实际,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差异化指导的思想
浅析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整合 ——基于社会阶层利益过度分化的维度
一、社会阶层利益分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1.社会阶层利益的多元化弱化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2.直接利益受损的工农低收入阶层对党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信任危机
3.间接利益受损阶层也对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质疑
二、加强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增强社会凝聚力
1.建设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2.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
3.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4.改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工作方法
论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主导
一、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价值分析
1.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价值选择
2.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价值认同
3.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价值内化
4.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价值外化
二、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双重境遇
1.思想政治理论课理性话语主导的双重境遇
2.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话语主导的双重境遇
3.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向话语主导的双重境遇
4.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话语主导的双重境遇
三、话语创新: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应然诉求
1.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理念
2.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
3.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形式
4.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
时空压缩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1]
一、时空压缩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双重效应
二、时空压缩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题分析
1.信仰与价值泛化
2.思想与知识混淆
3.理论与现实脱节
三、时空压缩视域下教学难题应对方法与途径
1.秉持“持久战”理念
2.强化意识形态教育
3.重视网络工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社会现实的原则、方法与问题指向
一、关注社会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社会现实的原则与方法
1.科学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
2.层次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原则
3.疏通与引导相结合原则
4.关注社会现实的主要方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社会现实的问题指向
1.国内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2.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生活问题
3.形形色色的错误社会思潮
“概论”教学的三个坚持
一、坚持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相互融合
1.突出重点
2.剖析难点
3.解答疑点
4.关注热点
二、坚持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
三、坚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
高校“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路径研究[1]
一、“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必要性
1.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概念解读
2.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必要性
二、“概论”课教学中引导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原则
1.教师示范原则
2.双面引导原则
3.隐性渗透原则
三、“概论”课教学中引导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途径
1.确立信仰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前提
2.情感教育是“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催化剂
3.实践教学是“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关键环节
论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实践性
一、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实践需要
1.转化是解决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差异性的实践需要
2.转化是适应高职特色教育的实践需要
3.转化是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实践需要
4.转化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需要
二、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实践途径
1.教学内容的优化
2.教学方法的创新
3.教学意识的变革
4.教学语言的转变
三、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实践效果
1.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统一
2.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考核的统一
3.实现教材统一性与教学多样性的统一
4.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浅谈多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以“概论”课教学为例
一、历史之维
二、现实之维
三、文化之维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视角
一、社会转型时期地方本科高校的思政教育困境
1.两种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向
2.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张力
3.受众群体与教育者的断裂
二、推广批判性思维教育,提高思想的创造力,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
1.营造开放、包容的研讨氛围,提高思想的融合力和创造力
2.推广批判性思维的教育
三、哲学理性与价值引导的融合
1.意识形态的必要性
2.理论要说服人,才能占领人
3.哲学理性与价值引导
从授受分离到授受合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一、授受合一:现代教育的价值旨归
1.授受合一是现代教育主体哲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授受合一是对现代接受美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的重要借鉴
3.授受合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
二、授受分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1.重“授”而轻“受”,学生难以接受
2.重“受”而轻“授”导致接受方向偏离
三、授受合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效果的路径探索
1.目标同构: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有机统一
2.内容优化:传道与解惑的有机统一
3.平等互动:构建对话型课堂
4.情感体验:搭起知与行的桥梁
5.素质提升:充分发挥教育者价值引导和人格魅力影响作用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定位与对策论析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一体化质变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一体化质变机理
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地超越了思想政治教育或网络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理论依据
2.高校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
3.高校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不同特征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高校隐性德育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增强网络载体的时代性、吸引力、影响力是目标
2.提升队伍建设的信息化发展技能是保障
3.维护、监控和纯洁网络环境是关键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