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季羡林谈佛(精装珍藏版)电子书

★ 季羡林**亲定自选集,浓缩季羡林一生著作精华 ★ 「精装珍藏版」,单册、套装同步上市! ★ 季羡林一生佛学研究的结晶,通俗易懂,文风平易 ★ 通过佛教史理解中印文化交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

售       价:¥

纸质售价:¥33.10购买纸书

1473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7.2

作       者:季羡林

出  版  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2-22

字       数:18.3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宗教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条)
    丛书简介:本套丛书是季羡林亲定自选集,是作者晚年在医院疗养期间亲自编选的作品集。文集收录了作者在各个人生阶段的代表作品,涵盖散文、随笔、游记、回忆录、日记、学术著述等多种体裁,集中体现了季老的治学之志、文章之风和人格之美。     内容简介:本书既是佛教门经典,也是季羡林学术著作中影响巨大的代表作。早在20世纪30年代留德求学时,作者就确立对佛教研究的兴趣,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佛教占据了核心的位置。书中季羡林以语言学、印度学、古代中印历史等领域的深厚学养为基础,对佛教的起源、流变、传中国等重要方面做了深浅出、举重若轻的分析。<br/>【推荐语】<br/>★ 季羡林**亲定自选集,浓缩季羡林一生著作精华 ★ 「精装珍藏版」,单册、套装同步上市! ★ 季羡林一生佛学研究的结晶,通俗易懂,文风平易 ★ 通过佛教史理解中印文化交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br/>【作者】<br/>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br/>
目录展开

作者简介

做真实的自己 (代序)

我和佛教研究(1)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一、佛教兴起时印度社会经济和政治情况

二、当时思想界的情况

三、佛教的起源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

附记:

释迦牟尼(1)

羡林按:

一、释迦牟尼的名字

二、释迦牟尼的家族

三、释迦牟尼出生的时间

四、释迦牟尼的生平

释迦牟尼的少年时代

出家的经过

苦行

成佛

说法

招收弟子

释迦牟尼与国王结交

联络商人

涅槃

五、原始佛教的教义

六、释迦牟尼的说法方式

七、释迦牟尼对社会改革的看法

参考书:

印度佛教的发展与衍变

佛教与外道力量的对比

佛教内部大小乘力量的对比

佛教部派分布的情况

佛教日渐衰微的趋势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佛典中对于提婆达多的论述

三、论述中的矛盾

四、我的看法:几点结论

(一)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思想界的情况

(二)沙门思想体系内部的情况

(三)佛教内部的情况

浮屠与佛(1)

附记:

再谈浮屠与佛

一、“佛”字对音的来源

二、从“浮屠”与“佛”的关系推测佛教

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

(一)《四十二章经》与大月支

(二)《四十二章经》原本语言

(三)支谦等译经的语言问题

(四)几点想法

附记:

法显

一、晋宋时期佛教发展情况

二、法显的生平和活动

幼年时期

西行求法的目的

出发时间

西域行程

在印度的活动

在师子国

浮海东还

回国后的译经活动和卒年

三、结语

法显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一)法显旅行所到之地最多,最远

(二)法显真正到了印度

(三)法显携归翻译的戒律起了作用

(四)法显对大乘教义发展和顿悟学说的兴起起了作用

《法显传》在世界上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中国(1)——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吸收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

佛经的翻译与翻译组织

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

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

关于玄奘

一、玄奘的家世

二、西行求法前在国内的学习准备阶段

三、西行求法的动机

四、在印度的活动

五、回国后的情况

六、在佛教哲学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七、翻译印度因明可能产生的影响

关于《大唐西域记》

先谈第一点。

现在再谈第二点。

现在谈第三点。

最后一点谈一谈实践的问题。

佛教的倒流

补充

累计评论(条) 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