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电子书

沈从文说,“三三……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图书《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合璧之作”! ★“对后半生有了相对充分的了解之后,回头再看前半生,会见出新的气象,产生新的理解。” 沈从文的前半生,在已经出版的传记中,有几种的叙述相当详实而精彩;再写,就很有可能成为没有必要的重复工作。这是我五年前起笔写《沈从文的后半生》时有过的想法。但在《沈从文的后半生》完成后,这一想法有所改变。不仅是因为近二十年来不断出现的新材料中,关涉前半生的部分可以再做补充;更因为,后半生重新“照见”了前半生,对后半生有了相对充分的了解之后,回头再看前半生,会见出新的气象,产生新的理解。我抑制不下冲动,试写《沈从文的前半生》。

售       价:¥

纸质售价:¥44.20购买纸书

1249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7.2

作       者:张新颖

出  版  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8-02-01

字       数:19.4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传记 > 文学家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传奇”与他的平常,他的“人格放光”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对话”——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br/>【推荐语】<br/>沈从文说,“三三……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图书《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合璧之作”! ★“对后半生有了相对充分的了解之后,回头再看前半生,会见出新的气象,产生新的理解。” 沈从文的前半生,在已经出版的传记中,有几种的叙述相当详实而精彩;再写,就很有可能成为没有必要的重复工作。这是我五年前起笔写《沈从文的后半生》时有过的想法。但在《沈从文的后半生》完成后,这一想法有所改变。不仅是因为近二十年来不断出现的新材料中,关涉前半生的部分可以再做补充;更因为,后半生重新“照见”了前半生,对后半生有了相对充分的了解之后,回头再看前半生,会见出新的气象,产生新的理解。我抑制不下冲动,试写《沈从文的前半生》。 ★“倘若我是一个读者,比起作者代替传主表达,我更愿意看到传主自己直表达。” 《沈从文的前半生》不仅写事实性的社会经历和遭遇,更要写在动荡年代里沈从文个人漫长的内心生活。但丰富、复杂、长时期的个人精神活动,却不能由推测、想象、虚构而来,必须见诸沈从文自己的表述。幸运的是他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我追求尽可能直引述他自己的文字,而不是改用我的话重新编排叙述。这样写作有特别方便之处,也有格外困难的地方,但我想,倘若我是一个读者,比起作者代替传主表达,我更愿意看到传主自己直表达。 ★“我希望能够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什么样的关系。” 我想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半生的经历,他在生活和精神上持久的磨难史,虽然这已经足以让人感概万千了,我希望能够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什么样的关系。现代以来的中国,也许是时代和社会的力量太强大了,个人与它相比简直太不相称,悬殊之别,要构成有意义的关系,确实困难重重。这样一种长久的困难压抑了建立关系的自觉意识,而把这个问题掩盖了起来。不过总会有那么一些个人,以他们的生活和生命,坚持提醒我们这个问题的存在。 ——张新颖<br/>【作者】<br/>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         封面绘图(by 沈从文) “我的画成为怪东西了,因此只得搁笔,不再涂抹,不过来一个水鸟浮江图看看。(此信或当在十二月初到。)”1930年,沈从文离中国公学,来到武汉大学任教,还未从恋爱的挫伤中恢复,在武昌又眼见许多烂污与恐怖,“觉得生存没有味道”。诸多苦闷,常常向远在美国的王际真倾诉。这幅速写就是在当年的11月5日晚上,画在写给王际真的信里。也因为自由而任性地无话不谈,他时不时还会描绘一些“幻想”——他曾在给王际真的信里附寄过几次自己的画,并且说,“我倒并不忘记廿年后成画家的希望”。    <br/>
目录展开

说明

上部 一九〇二~一九三七

[第一章] 凤凰:古怪地方,军人家世,顽野而内向的少年

一、古怪地方:“密度”、“空间”和“张力”

二、军人家世、苗族祖母

三、顽童和大千世界

四、杀人的一课:刚好知道“人生”时

五、新式小学、性格的内部、预备兵

[第二章] 湘西:随军流转,递进的寂寞,渐强的光辉

一、再三重复的恐怖/平常经验

二、“我以为我是读书人”

三、《说部丛书》

四、“打流”

五、动人的产业

六、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

[第三章] 北京:求学谋生无路,试探用笔,文学开局

一、酉西会馆、琉璃厂、前门大街、京师图书馆

二、“新青年”朋友们、郁达夫

三、初期作品的发表、鲁迅的误会

四、林宰平、徐志摩

五、香山慈幼院、陈翔鹤、胡也频和丁玲

六、文学批评、各体创作、第一本书、筸人谣曲

七、由北而南的变化:政治中心、新书业、个人打算

[第四章] 上海:出版失败,文学趋向成熟,初尝教书生活

一、“少年”/“我老了”

二、三个人,两个刊物,一个小出版社

三、文学趋向成熟的时期

四、中国公学教书

五、张兆和,两个人的“顽固”

[第五章] 武汉、上海、南京、常德、北平:奔波

一、武汉大学

二、作家论

三、胡也频死难前后

四、“向虚空里伸手,攫着的是风”

[第六章] 青岛:“用身前这片大海教育我,淘深我的生命”

一、变化

二、从“百十小说作者其中之一员”,到“比较优秀的一员”

三、《从文自传》

四、“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五、丁玲被捕之后

六、长远感情

[第七章] 北平:“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

一、结婚

二、《大公报·文艺副刊》、京派与海派

三、《湘行书简》:真的历史是一条河

四、《边城》

五、禁书、读经、大众语

六、“天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

[第八章] 北平:“提起‘时代’,真是一言难尽”

一、有很多话说

二、“真真假假综合”

三、“横溢的情感”与“理性”

四、“对中国新文艺前途发了愁的人的一个呼吁”

五、《从文小说习作选》

六、战争就要来了

下部 一九三七~一九四八

[第九章] 南迁途中:生者尽责求生

一、从北平到武汉、长沙

二、乱离家书

三、沅陵

[第十章] 昆明:变动中的忧患和个人的潜渊

一、青云街

二、《湘西》和《长河》

三、团聚

四、“迂论”

五、潜渊:“谁看到?谁明白?谁相信?”

[第十一章] 昆明:“无一时不在抽象与实际的战争中”

一、救亡形势下不合时宜的反复论说

二、巴金眼中老友的变化

三、写作宏愿与审查干扰

四、九妹的失常

五、虹影星光

[第十二章] 呈贡、昆明:家,课堂内外,年轻朋友

一、龙街的家

二、“我想呼喊,可不知向谁呼喊”

三、院落中的人事

四、课堂、课外

五、年轻朋友

[第十三章] 昆明:政治幻想之外的支撑

一、期望生活有个转机

二、礼物

三、复员前后

[第十四章] 北平:“和这个乱糟糟的现实社会对面”

一、不能不把事想得远一点,深一点

二、围攻

三、交织的层次

[第十五章] 北平:一个有“悲哀的分量”的背影

一、中老胡同三十二号

二、困兽之斗

三、编者的“集团”和现代诗新风

四、几乎没有反应

五、追悼

主要参考书目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