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68.60购买纸书

41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潘光

出  版  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01

字       数:31.7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史学理论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600多万犹太人在欧洲惨遭纳粹分子的疯狂屠杀,世界上几乎所有地方都对急需帮助的犹太难民关上大门,而中国人民和上海这个大都市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向犹太难民伸出了援手。约有2.5万名左右来华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诺亚方舟”,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在中国的土地上度过了艰难岁月,有的还直参加了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潘光主编的《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梳理和总结了二战期间犹太难民来华避难的这段历史。<br/>【作者】<br/>      潘光,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政法学院特聘教授,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项目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使。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和世界史研究,在犹太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来华犹太难民研究”首席专家。1993年获詹姆斯·弗兰德中国一犹太研究学术奖,2004年获俄罗斯总统普京颁令授予圣彼得堡300周年荣誉勋章,2006年获奥地利政府授予奥地利大屠杀纪念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与本书相关的主要著作有《犹太文明》《犹太民族复兴之路》《犹太人在中国》(中英法德文)、《艰苦岁月的难忘记忆——来华犹太难民回忆录》《犹太人在亚洲》(中英文)、《犹太学和以色列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英文和希伯来文)、《犹太研究在中国——三十年回顾:1978—2008》《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犹太人与中国:近代以来两个古老文明的交往和友谊》《纳粹大屠杀的政治和文化影响》《犹太人在美国:一个成功族群的发展和影响》《离散与避难:犹太民族难以忘怀的历史》等十余部。<br/>
目录展开

前言

编辑说明

史述篇:在华犹太难民社区的形成、发展和结束

第一章 欧洲犹太难民来华避难的远因近由

一、犹太难民来中国避难的国际背景

二、历史上来华犹太人安居乐业

三、中犹文化的可融通性

四、战时上海所处的特殊环境

第二章 犹太难民来华的路线、时间、人数和安置情况(1933—1941)

一、从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开始排犹到1937年8月日军侵入上海

二、从1937年8月到1939年8月上海有关当局宣布对涌入的犹太难民实施限制措施

三、从1939年8月到1940年6月意大利对英法宣战

四、从1940年6月到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

五、从1941年6月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附录 来沪犹太难民人数考

第三章 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社区

一、欧洲犹太难民建立独立组织“中欧犹太协会”

二、欧洲犹太难民的“仲裁法庭”

三、中欧犹太协会的其他附属组织

四、欧洲犹太难民中的左翼人士

五、来自波兰和捷克的犹太难民

附录一 上海犹太难民社区面面观

附录二 上海犹太难民中的锡安主义活动

第四章 来到中国其他城市的犹太难民

一、哈尔滨和大连

二、青岛

三、天津

四、香港

五、重庆

六、几点结论

第五章 上海“最后解决”方案和“无国籍难民隔离区”

一、上海“最后解决”方案——“梅辛格计划”

二、 “无国籍难民隔离区”

三、战后关于“梅辛格计划”的争议

第六章 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的患难友情

一、犹太难民到来之前中国境内的中犹关系

二、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的患难之交

三、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中犹友谊和参加中国革命建设的犹太友人

第七章 在华犹太人的离去和来华犹太难民社团的结束

一、二战后初期部分在华犹太人的离去

二、 “文革”前新中国境内的犹太人和上海犹联

附录 改革开放以来原来华犹太难民及其后裔重返“故乡”的热潮

理论篇:理论视阈中的来华犹太难民和中犹关系

第八章 犹太难民来华的国际背景:纳粹大屠杀对犹太民族的影响

一、纳粹大屠杀的舆论准备

二、纳粹大屠杀的发展进程

三、纳粹大屠杀使犹太文明的主要舞台转移

四、纳粹大屠杀导致犹太民族认同感加强和锡安主义新高潮的形成

五、纳粹大屠杀为以色列建国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六、纳粹大屠杀为犹太民族的自我教育留下了永存的反面教材

七、结论

第九章 “推拉理论”和犹太难民来华动因探析

一、 “推拉理论”及移民类型研究

二、犹太难民逃离欧洲的推力因素

三、中国成为犹太难民避难所的拉力因素分析

四、战后犹太难民离开中国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分析

第十章 流亡与坚守——离散族裔理论和来华犹太难民社区

一、流散族群的基本特征和离散族裔研究的演进

二、来华犹太难民社区的形成及其特点

三、来华犹太难民对避难地犹太社团的影响

第十一章 关于犹太难民集体记忆和“中国情结”的理论思考

一、集体记忆的定义和特征

二、 “受难/创伤记忆”“集体记忆的传导性”和“集体身份认同”

三、来华犹太难民集体记忆中的“临时观念”

四、来华犹太难民集体记忆中的“中国情结”

五、来华犹太难民集体记忆的发掘与整理

附录一 “集体记忆”理论的西方言说

附录二 上海犹太遗址和特色建筑调研报告

第十二章 在夹缝中拼搏求生:来华犹太难民劫后幸存之原因

一、犹太难民自身的奋斗

二、中国内外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

三、德日对犹政策分歧和苏德战场形势的逆转

第十三章 传统史学、公众史学和口述史学的完美结合 —20世纪中叶至今来华犹太人和来华犹太难民研究的演进

一、学术研究成果和活动

二、展览会和影视、音乐作品

三、永远难忘的历史篇章

模式篇:犹太人避难史上的“中国模式”

第十四章 纳粹大屠杀之前的犹太人离散避难史

一、古代犹太人的三次大流散

二、中世纪欧洲反犹浪潮导致的犹太人离散和避难

三、近代俄罗斯东欧反犹狂潮与犹太人北美大逃亡

第十五章 纳粹暴政期间的犹太难民:中国之外的避难和救助

一、欧洲各国对犹太难民的救助

二、英国和美国对犹太难民的救助

三、拉丁美洲各国对犹太难民的救助

第十六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一:开放型的大城市成为犹太难民的主要避难地

一、犹太难民都来到在开放中发展起来的大城市避难

二、犹太难民避难的城市都具有接纳政治流亡者的传统

三、犹太难民避难的城市都拥有欧式生活条件

第十七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二:犹太难民生活在一个没有原发性反犹主义的氛围中

一、中国人的犹太观

二、中国人看反犹主义

三、中国人眼中的锡安主义

四、为什么中国不存在原发性的反犹主义

第十八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三:犹太难民的避难地有一个先期到达的实力雄厚的犹太社团

一、塞法迪犹商集团在香港、上海的兴起

二、俄国犹太人来华谋生之路

三、欧洲犹太难民来到之时的哈津沪港犹太社团

四、塞法迪犹太人和俄国犹太人对来华欧洲犹太难民的支持

第十九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四:犹太难民群体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

一、来华犹太难民是一个高素质群体

二、犹太难民中的杰出人物

三、犹太难民的团结互助

附录一 《上海犹太纪事报》的社会作用和历史意义

附录二 流亡中国的知识难民

第二十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五:犹太难民利用列强的矛盾在夹缝中求生存

一、日本一度推行的“扶犹”政策与“河豚计划”

二、俄国犹太人的特殊处境和作用

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德在对犹政策上的分歧

附录一 “梅辛格计划”和“无国籍难民隔离区”

附录二 柴田回忆自己因暗中支持犹太人而被捕的经历

关于来华犹太人和来华犹太难民研究的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来源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